张凌云,追踪“真因”的人

2015-03-30 00:11:23 作者:张敏


伟大出自平凡

如您所看到,这是我们最新一期对于“最美汽车人”关注与报道。

自去年开始,《汽车人》走访全国各地汽车工厂,实地采访近百名工人,并以数百页的篇幅,记录他们的成长与创新故事,并在“汽车人之夜”对获奖者进行盛大颁奖。

今年,我们仍在坚持做相同的事情。

事实上,对于“最美汽车人”的采访报道,我们从未间断。

“2015年最美汽车人”评选已经启动。如果您的身边,有这样的一线工人——他们在保持固有的勤劳、质朴、奉献品质之外,积极上进,追逐新鲜事物和最新科技节拍,乐于创新,请把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将派出专业的采访团队,倾听他们的心声,讲述他们不一样的精彩。

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不仅仅是让工人们站在“汽车人之夜”的台前,更是通过我们的呼吁,让他们得到自己本该拥有的荣光,使之成为汽车高速发展的最终受益者。


张凌云
广汽三菱生产部零件品质科管理系负责人

坚守质量底线,强化产品竞争力,并以此为契机将广汽三菱的体系竞争力推升至新的层次,张凌云和他的零件品质管理系,从整车质量的源头为三菱产品把好了第一道关。

《汽车人》记者|张敏

从事零件品质管理整10年的张凌云,自豪地把自己的职业形容为整车四大工艺外的“第五大工艺”。

之所以这么说,一则是因为零部件与整车品质息息相关,作为整车品质的第一道关口,零部件品质管理的重要性不亚于整车制造工艺。二则,一辆车数万个零部件,于广汽三菱而言,一年下来就是几十万件,做到对每一个部件质量严格把控,是一个浩大而又繁杂的工程,其中的难度不亚于整车制造。

作为零件品质科管理系f负责人,带领团队对所有供应商来料质量把关,检验并对问题零件进行返修,是张凌云的工作职责之一。

“外部质量决定内部品质。对于零部件品质的改进无止境,顾客满意度是主要检验标准,当前广汽三菱品质标准已经超过三菱管理体系的要求。”张凌云自豪地告诉《汽车人》,目前,零部件PPm值(英文part permillion的缩写,表示百万分之几的不良数)已经由工厂投产之初的上千个下降到30个左右。

42岁的湖南人,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跟汽车打交道。充满专业术语的讲述中,夹杂有着些许地方口音,他不厌其烦地耐心为记者解释,直到看到倾听者恍然大悟的表情才会如释重负地会心微笑。

199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后,回到位于家乡长沙的解放军第七三一九工厂工作。一年后,这家军工厂被改制为长丰集团,通过与三菱技术合作生产猎豹汽车,张凌云从事技术消化、吸收改造,不久后,又开始从事零部件质量管理工作。

2011年,伴随着广汽长丰改制与广汽三菱的成立,张凌云顺理成章成为这个年轻合资企业中的一员。伴随着国内SUV的持续升温,这个新生的企业很快绽放蓬勃活力。继投产首年实现盈利后,2014年,广汽三菱累积销量已经突破10万大关。

坚守质量底线,强化产品竞争力,并以此为契机将广汽三菱的体系竞争力推升至新的层次,张凌云和他的零件品质管理系,从整车质量的源头为三菱产品把好了第一道关。

“这是我的事”

隶属广汽三菱生产部零件品质科下属科室,张凌云负责的管理系有36名员工,按照不同的职能分成若干班组。在不同的班组中,又进行细化,以满足对数以千计的零件品质进行把控的目的。

以检验班为例,根据零部件塑料、树脂、电子件等不同材质进行职位划分。卷尺等工具是他们常见的武器,对于一些外观无法判断的机能性问题,他们通过理化检验,将不良品拒之门外。

作为生产最前端的品质管控先锋,零部件无疑是整车品质的源头。基于零部件质量对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均匀性、稳定性的影响,整车企业对零部件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及保证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这种要求的水涨船高,倒逼广汽三菱整个零部件供应链和供应商管理及控制要求也更严格。

在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的同时,审核供应商质量体系,甚至督促供应商推进自工序完结,也是张凌云所在的部门工作内容之一。

“我们会督促专业室强化供应商管理,达到控制质量问题源头的目标。”张凌云介绍。

“今年我们零部件PPm值目标要向15或16进行挑战。”张凌云向《汽车人》透露。这意味着,张凌云和他的同事们要为这个数字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每天早晨7点半到单位,通过数据系统查看零件质量状态,这是他比上班时间提前半个小时的原因。8点钟,他去参加生产部门的早会,花上半个小时时间,从这里收集品质不良的零部件信息,讨论决定应对和整改方案,以确保生产按照节拍进行。随后,他又出现在质量科的早会上,这又将用去他半个小时时间。当时针指向9点钟后,他已经开始在车间中,抽查检验是否标准执行,机能性监测的效果如何……

下午,参加供应商改善会议是张凌云的重要一项工作。对于重点不良的零件质量问题,监督经销商去改进并判断成效。4点钟,是管理系组交接工作的时刻,作为负责的人的张凌云会出现现场,第一时间了解上一班员工发现的质量问题,配合改进。

与生产节奏同步,管理系同事们也会随之调整工作时间。这意味着张凌云的工作不能以正常的上下班时间来衡量。“最长的时候,一天的上班时间达到16个小时。”张凌云说,作为零件质量问题的检验与解决者,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是第一要务。

按照常规理论,检验与维修工作要做到至善至美,放缓速度效果会更好。但生产节奏快,零部件配备也必须也要跟得上脚步。“生产部门是我们对内的客户,我们要做到尽可能不因为零件质量问题让生产线停工。”

另外的一个客户是消费者,张凌云笑言:“我们也不能对消费者不负责任,为了够快,让不良配件流入到生产线。”

如何在内外两个“客户”间平衡?做到坚守零件品质底线之外,他们能做的只有是最大限度地挑战自我。

张凌云清晰地记得,在工厂开始量产前期,产品质量还不太稳定。当时,有数百台车沙发出现脱线现象,为了满足内外两个“顾客”的要求,他们管理系同事整整一个通宵,对质量问题进行返修。“没有别的选择,是我的事情,我就要干好。”他认真地说。

把好品质第一关

找出质量问题只是第一步,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张凌云用一个专业词汇“真因”来区别于一般所言之“原因”。

在他看来,从原因面去寻求解决降低不良,据此拟订对策,以为解决问题了,但一段时间之后,同样的不良又出现了,这表示不良的真因或源头仍然没有被发觉,而犯了“事倍功半”之忌。

一般而言,不良品的产生,根源在于生产操作的结果,与标准规范的要求有所差异而形成的。这需要他们从头到尾,不放过每个工序环节。很多时候,也许要查十多个工序,才能发现问题。

寻找“真因”的过程漫长而艰辛,有时候,当天就能找到,有时候,要用上3到5天。因此,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必不可少。以一个小小的表面划伤为例,就需要张凌云和同事们从整车生产入手,检查库存,供应商包装、供应商生产过程。在不良的真因找出来之后,就必须从不良的源头,思考设计出防止不良发生对策。

这需要有强大的技术底蕴做基础。“没有技术沉淀,无法找到真因,做事情就比较吃力,尤其是对于过往不良,要靠经验累积,这样就能把问题反馈给供应商。”张凌云深有感触地说。

寻找真因的过程贯穿了张凌云的一天质检工作的始终,也牵动着他的情绪。“有时候,好几天找不到真因会陷入焦灼的状态,每天都在担心,都在考虑如何抓到‘真正的小偷’。”他形象地对《汽车人》比喻道。只有真因水落石出,他心里一颗大石头才落了地。

就在这样寻找真因的周而复始中,张凌云的白发渐渐多了起来。

品质把控的工作性质,决定他不但不能有清晰的上下班时间点,而且没有固定的休息日。在零件质量稳定的时候,他按照正常的休息日休息。这个时候,他就会坐上两个小时的高铁从长沙奔赴永州,那儿被称做家的地方,有他的妻儿在等着他回来。当零件质量不稳定的时候,他的休息日也形同虚设,一两个月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情。

辛苦吗有一些,但一旦问题解决,一切的不快都烟消云散。“那个时候,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简单的话语背后,是一个品质人的成就感与高度的责任心。

Q
&
A

Q:请形容一下您眼里的汽车工人是怎么样的。

A能吃苦,比较负责任,还要善于学习,学以致用,自己掌握好技术,中国汽车就会发展得更好。人都有缺点,但每天改善一点,做出来的东西就是精品。改善的过程中,不要害怕,也不要害羞,这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Q:请形容您眼里的中国汽车工业。

A在中国汽车产业中,合资与自主各有优势。相对而言,合资品牌影响力强,自主品牌价格优势相对突出。在生产过程中,前者对于品质的控制相对成熟一些。当然,自主品牌最近几年的进步也很快,但仍然有提升的空间,在这一点上,中国自主品牌要向国外品牌学习,我很希望看到自主品牌真正壮大的这一天。

Q:您的梦想是什么?

A个人梦想没有想过,大的“中国梦”也是我的梦想。在工作层面,希望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质量,这样做出的东西,会更有竞争力,做品质的人也能轻松一些。

Q:您的偶像是谁?为什么?

A马云,看好时机,顺势而动,成就一个电子商务王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Q:如果有机会能改变自身现状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件事情,您希望是什么?

A我的胆子比较小,这决定我不能在商业领域做出成就。当然,这种谨慎的性格比较适合做质量,所以,还是做一行,爱一行,做到最好的状态。原载于《汽车人》杂志2015年3月刊)(作者/张敏  责编/袁月)【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汽车人》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