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斯勒“意式复兴”

《汽车人》杂志 2014-12-22 15:44:42 作者:

  通用强劲复苏,福特的稳扎稳打,而对于排名第三的克莱斯勒来说,也将在2011年迎来重要的转折之年。
  过去的一年中,克莱斯勒旗下的三大品牌销量曲线有所抬头,但经销商展厅中的产品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债务也没有通用和福特削减的快。意大利人在做什么?克莱斯勒的管理团队又在做什么?这家历经坎坷的美国汽车巨头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踏上复兴之路?  
  克莱斯勒以及菲亚特正在绘制一幅看起来不错的蓝图。
从北美开始
  
  很容易发现,克莱斯勒复兴之路的起点并没有像人们想像中那样,将菲亚特的小型车平台、小排量发动机乃至柴油机直接嫁接到这个根植于美国土地上的品牌。他们采用了更为现实的由内而外改良方案。
  克莱斯勒品牌拿出了全新改款的300C和200轿车,虽然基于老款300C和Sebering改进而来,但美国汽车新闻和多家专业杂志在试驾过之后,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称这两款车的改进比看上去要多得多;Jeep品牌从去年就开始了让产品更具魅力的蜕变,2011款大切诺基(Grand Cherokee)是最具代表的产品,这款在戴姆勒-克莱斯勒时代就开始研发的全新SUV,回归了经典纯粹的Jeep设计;与克莱斯勒和Jeep两个兄弟品牌一样,道奇新设计所追求的正是更高的品质感,道奇旗下的中小型SUV,正受到越来越多欢迎。
  要知道,习惯了大车的美国人,的确还需要时间去接受欧洲风格的小车,克莱斯勒选择的路径无疑更符合美国的情况。
  在今年日内瓦车展上,菲亚特倒是一口气展出了多达4款贴牌克莱斯勒的车型,包括基于克莱斯勒300C的菲亚特Thema,基于Town and Country的菲亚特Grand Voyager,基于克莱斯勒200的蓝旗亚Flavia及其敞篷版。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菲亚特与克莱斯勒之间的融合非常顺畅,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好处。
  
15%到51%
  
  2011年,在这项工程中是重要的转折之年。1月10日,菲亚特将其在克莱斯勒的持股比例从20%提高到了25%。
  根据双方2009年签订的协议,菲亚特通过参与克莱斯勒公司的破产重组获得了20%的持股,此后菲亚特只需要满足为克莱斯勒引进小排量引擎、支持克莱斯勒在美国生产一款油耗量为每加仑40英里的环保车型、让克莱斯勒达到其在北美的销售和收益目标这3项条件,就可以“免费”获得将股比增加到35%的机会。
  对于马尔乔内来说,增持克莱斯勒意味着要事前做好多重准备。首先是时机的问题,未来股比增持至51%时,根据协议,菲亚特需要负担克莱斯勒的政府债务。克莱斯勒在去年8月份公布的财报显示,当时该集团仍欠美国财政部57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尚未偿还,这笔债务的利息为7.22%?14.33%。按照瑞银的测算,增持16%的股份,在IPO之前,菲亚特需要耗费9亿?17亿美元,而在IPO之后,菲亚特将投入19亿~44亿美元。所以,留给马尔乔内的时间不多了,这将是一个考验商业智慧的大手笔。
  
中国图景
  
  马尔乔内在2010年为菲亚特制定了详细的5年规划,到2014年菲亚特全球产销将达到280万辆,具体车型、全球工厂的分布和产能都已明确,当然,其中也包括与克莱斯勒品牌的融合。对于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三大新兴市场的分量,他表示到2014年,三地工厂产能将达28万、30万和13万辆。
  中国30万辆的重心无疑在于去年成立的广汽菲亚特项目。按照规划,合资公司一期形成年产14万辆整车和年产22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二期计划形成年产25万?30万辆整车的规模;首款产品C-Medium将于2012年7月投产,是一款基于菲亚特平台为中国市场开发的紧凑型车;未来5年计划每年投产一款新车型。
  但在菲亚特产品线上,显然并没有如此丰富的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虽然菲亚特方面并没有透露,克莱斯勒也一直坚称“目前双方的融合还停留在北美和欧洲两大市场,中国的融合要等到菲亚特进一步增持克莱斯勒股份以后才会进行”,但事实上,这个规划中可能已经包括了克莱斯勒的车型。
  首先,马尔乔内此前公开表示,要在3?4年内争取实现Jeep车型的国产,这个项目最可能的落脚点就是广汽菲亚特。上个月,菲亚特近期发布的贴牌克莱斯勒的多款新车型,也让人们看到了两家企业在产品共享方面的巨大潜力,而这种趋势在广汽菲亚特的生产线上也并非没有可能。
克莱斯勒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汽车企业,却在将近30年后才最终找到可靠的路径,但无论全球还是中国,菲亚特-克莱斯勒这个新联盟,的确正踏上复兴之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