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构想下,新建的第三工厂及发动机厂,占地比本田建设同等规模的工厂节约45%,投资降低30%,运行中人力投入减少30%。
◎ 《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
前几年花了些功夫,对合资企业、本土自主开发企业进行了调查。总体感觉从事自主开发的本土企业,在生产制造领域,无论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制造工艺,均已与合资企业接近,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9月6日,参加相关媒体组织的“走进广本”活动,对广汽本田新建的第三工厂及发动机厂做了近距离观察,有了一些新印象,原来想法也有了某些改变。
前几年参观过广汽本田的第二工厂,当时对该厂建设所遵循的零排放理念和清洁生产原则,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广本已经实现废水零排放,车间基本闻不到气味。参观新建的第三工厂及发动机厂后,看到广本在原来基础上更进一步,由追求清洁、绿色发展,转向追求“资源占用最小化、效能发挥最大化”,建设智慧、集约型环保工厂。这一理念集中表现为“SSC”,即小型Small,简练Simple,紧凑Compact。
仔细想想,广本这一建设思想,是在深入研究了我国土地、劳动力成本加速提高,政府对节能环保的要求日益严格的基础上,整体做出的精准对策。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首先从工厂规划、建设阶段开始。在这方面,不能不佩服广本的深远战略思考。
在深远战略思考基础上,广本建设中,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尽量减少组装线长度和物流运输长度,缩短试车跑道,改进工艺流程,同时合理发挥先进装备的作用。例如,车间内物流完全通过无人操控的机器人体系执行;通过GW焊装工作站全自动作业,40余秒完成白车身组合焊接;发动机浇铸的铝液,由外包企业供给,减少了占地、用工、排放;大规模采用世界先进的电子扳手保证发动机装配质量;构建“SPS配膳物流、无线射频识别加互联网”的智能物流指示系统。广本甚至想到了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车间顶部基本覆盖了太阳能面板,使工厂同时成为一个太阳能电站,减少了用电成本。
在创新构想下,新建的第三工厂及发动机厂,占地比本田建设同等规模的工厂节约45%,投资降低30%,运行中人力投入减少30%。这些建设中节约的固定投资成本,高效、高质运行方式,已经转化为市场竞争中的有利条件。
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水平的保证,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厂规划与建设。在先进规划、建设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先进生产体系,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基础条件和市场竞争的第一步。这是我参观广本的第一点感想。
广本在生产体系构建中,首先依靠人对原有生产体系的反思和改进。高效、智能的生产体系,是在人的优秀创意下催生出来的。广本在运行中同样不仅重视先进装备、互联网的作用,更重视人的作用。来自日本的发挥员工主动性的文化和中国企业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虽然当前生产智能化、网络化突飞猛进,但仍然要重视和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发挥人的作用,以人的智慧,推动机器系统、网络系统的智慧,是不会改变的。
在智能化、网络化时代,仅仅把人看成是生产线上随时可能被取代的工具,是错误的。智能化、网络化时代,是高度发达的机器、网络系统,与人的心智的有机融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创新流程,提高人机结合效率,仍有很大潜力可挖。这是我参观广本的第二点感想。
前一段时间,“工业4.0”喊得震天响。最近却听不到动静了。在广本我看到了“工业4.0”的具体推进,那就是根据汽车工业特点,企业需要,实事求是地推动,不盲目追求高、大、上。广本在发动机厂通过构建“SPS配膳物流、无线射频识别加互联网”的智能物流指示系统,取消了生产线的各个质量检测环节,局部实现了工业4.0的生产方式,同时又不盲目地追求无人化、自动化。
发动机组装环节,仍依靠人工,但通过大规模采用世界先进的电子扳手,保证质量。工业4.0的推进,一定是一个根据产业特点、企业需要,因地制宜,人机逐步融合,逐步推进的过程。这是我参观广本的第三个感想。
我国从事自足研发的本土企业,在生产制造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生产方式、装备水平基本与世界水平看齐,某些硬件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参观广本后,我认为,即便就生产制造而言,本土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也存在着相当差距。
我国本土企业往往注重成套先进装备的配置与引进,但对如何利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研究、思考不够,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设计、规划、建设、运营风格和体系。在生产制造领域,我国本土企业仍要虚心学习,奋起直追。这是我参观广本的第四点感想。
让我欣慰的是,广本新建的第三工厂及发动机厂的构想与建设中,中方人员发挥了很大作用。新建的第三工厂及发动机厂在本田全球体系中,也是标杆。
汽车工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巨变时代,有两条迎接革命的路径:一条是某些人所说的“互联网造车”,我理解似乎是要从上至下根本上颠覆目前的造车模式;另一条是汽车企业拥抱互联网,融合新能源和智能驾驶,推进工业4.0,从下至上地从生产现场的改善开始,自我完成革命。在我看来,前一路径应当鼓励;后一路径值得期待,而且似乎更踏实一些。
在广本发动机装配车间门口,我看到一只工人们利用发动机零件焊接的恐龙,不禁驻足许久,浮想联翩。汽车工业诞生百余年,属于工业中的恐龙了。但持续创新,使“恐龙”不断现代化,依旧充满生气。在所谓“互联网造车”,新能源革命,智能驾驶等潮流冲击下,汽车企业已被讥讽为“老贵族”,但我相信这些“恐龙”依旧能通过自我创新,生存下去。(《汽车人》评论员/赵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