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于战略,精于战术——《战败之夏》读后有感

汽车人传媒 2017-01-18 09:09:39 作者:赵英

这本书值得人深思的正是这一点,尽管有了技术上比较科学、理性的判断,为什么还要疯狂地发动战争。

◎ 《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

通过我对日本历史(尤其是近代侵略战争史)的研究;对日本人的接触与了解;对日本官僚机构的访问;对日本有关书籍、刊物的阅读;对现实的思考;不知从何时起,在脑际浮现某些直觉,那就是日本政府决定关乎国运的决策时,往往疏于战略,精于战术,敢于冒险。考虑再三,还是写出来,供有识之士,有兴趣的人,进一步探讨吧。

日本历史上,战乱频仍。天皇家族与幕府枭雄;大名与大名;武士与传统贵族;幕府与大名;甚至天皇与天皇之间,争斗不已。但是,留在日本历史上的却大多是某几次著名“合战”(决战),少见类似中国那种“未出茅庐,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源义经与平氏集团的“坛浦之战”;织田信长击垮今川义元的“桶狭间之战”;德川家康集团击败丰臣秀吉集团的“关原之战”;都是一次决战即解决问题。远没有中国“楚汉相争”;“三国鼎立”;“宋辽对峙”等大分裂、大纷争时代那样的大战略运筹与施展。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古代,对外战争方面更是乏善可陈。除去被动应付“元寇”,仰仗“神风”获得胜利外,几乎每次对外出兵均遭败绩。在组织对外战争时,均表现出缺乏战略构想。例如,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居然妄想将来进一步侵华,把日本首都迁至长安。

到了近代,日本趁亚洲更加虚弱,“堤内损失堤外补”,在欧洲列强那里被割去的,割亚洲国家以自肥。但是,看日本近代以来的对外侵略行为,同样是缺乏深思熟虑的大战略。特别突出的是日本的对华、对美战略。对华侵略,是“脚踩西瓜皮”,走一步看一步,逐步蚕食,然后才想到鲸吞,不知不觉间陷入泥潭。

翻看日本军队侵华档案,最多也就是考虑对华某一地区的作战筹划,类似《论持久战》那样的站在政略、战略合一高度的大战略谋划与思考,根本没有。石原莞尔的一部荒谬绝伦的著作,算是凑数。对美战略则更是疯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连山本五十六这样的军事将领也认为,一旦打起来胜算很少。但是,日本还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对日本历史上缺乏战略思维的状况,我粗略地想,可能是日本国土狭窄,缺乏回旋余地,战争规模相对较小,缺乏军事家大展身手的舞台所致。但是,日本战争典籍中也少见比较深刻的讨论战略的著作。宫本五藏的《五轮书》、柳生宗矩的《兵法家传书》,是日本著名的兵家经典。两本书多讲的是战术问题,甚至是个人战斗技术(例如,如何用剑),从中看不到什么战略思维。当然,日本人对《孙子兵法》顶礼膜拜,注释者颇多,也算是一种战略思维吧。

进入近代,日本对外扩张开始,舞台大了,战略思维和战略能力不见改善。二战前后,日本战略家搞过几次战略制定,但囿于陆海军争斗,政治家与军人争斗,战略实际制定者竟是军部一群“佐级”军官。因此其大战略仍乏善可陈,甚至表现疯狂。

从现实角度看,日本当代也同样缺乏深刻的战略思维。我接触到的日本政府官员、军人,在交谈中感觉主要是关心当下的具体事务,具体的力量对比,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倒是财界的人物、机构在思考长远战略问题。日本企业尽管讨论大战略问题,但是妥协远比争论多。一旦有人提成异议,先私下沟通,再付诸表决。因此,日本大企业决策,既费时间,又难以有战略创见。

当代日本政府缺乏长远、深刻的战略思考,或许与日本长期处于美国影响之下有关。麦克阿瑟将军占领期间,美国对日本实行全面的军政管理,还强加给日本一部“麦克阿瑟宪法”。更重要的是,美国对日本进行了长远的战略布局,从文化、人才、情报等方面进行了深远谋划,使日本至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独立、主动的战略思维和战略。

我在日本期间,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崇美、恐美的心态,在日本普遍存在。日本战后,家境比较好的世家子弟,选择的留学国家,首先是美国。我在日本期间,遇到一些大学生,问起他们的留学志向,回答依旧是美国。

日本似乎有着向强者低头,向弱者逞强的民族文化。美国以两颗原子弹彻底打服了日本,麦克阿瑟将军准备占领日本时,原来准备遇到武士道的顽强抵抗,结果没有想到日本人成了“拥抱战败”的顺民;苏联摧枯拉朽地消灭了关东军,也获得了尊重,至今北方四岛仍然不予归还,日本人只敢远远眺望。

我在日本做访问学者时,深深感到日本对美国发自内心的臣服与敬畏。每当我提到日本是否可能超过美国时,我所认识的日本学者都回答:“不可能。”日本政界、企业界也把美国视为大哥。尤其在金融领域,日本人认为自己只是领会了金融的皮毛,美国金融机构是不可战胜的。战后,美国政府以“软实力”对日本进行改造也是比较成功的。日本学术界、政界的头脑、眼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国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的影响。尤其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大行其道的是接受美国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及其政策。

在日本流传着关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神话,据说美国中央情报局掌握着很多日本政治家的非法证据,一旦日本政治家企图做出不利与美国的决策,就抛出来。例如,前首相田中角荣下台,就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操纵有关。最近的案例是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刚提出比较独立的外交政策,就爆出小丑闻,不得不下台。

从最近发生的维基网站披露出来的情报看,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日本的活动不是空穴来风。日本新闻网报道,“维基解密”公布的这批美国外交机密文件中,已经发现有5697条发自东京,其中1660条属“机密文件”,引起了日本政府的警惕。

日本首相官邸怀疑,在日本政府各机关中,可能潜伏着一些替美国政府出力的情报人员。日本政府正计划对这些文件进行核实,确定哪些是政府准许向美国政府传递的,哪些文件是美国政府在日本的情报人员收集发送的,以便查出“危险分子”。

日本人疏于战略,精于战术的思维、决策状况,还可以从一本书得到印证。我在日本期间,看到一本《战败之夏》的书。书中详细描写了日本政府发动太平洋战争前的一次重大战略研判。1940年10月日本政府成立了总力战研究所。总力战研究所作为内阁直属机构开始运作。总力战研究所成立的目的是,研究过去战争与未来战争的差别;培养国防“支柱型人才”;研究一旦对美开战,胜算如何等重大战略问题。

为成立总力战研究所,日本政府调集了5名军人和22名文官。这些精英分别来自军部、驻外使馆武官处、伪“满洲国”官厅、侵华特务机关、日本中央官厅各省、日本银行、大企业、名牌大学等,全部是精英,是所谓“日本中坚力量”。这些研究人员通过专题研究;到中国、东南亚进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未来一旦方式战争,日本能够如何应对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通过模拟政府决策,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中分别扮演日本内阁的不同角色(包括首相、军部、各省厅领导),对未来对美开战进行模拟推演。

经过多次模拟,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日美开战,日本必败。“1941年夏,模拟内阁通过多次讨论得到如下结论:12月中旬,日本对美国采取奇袭作战,首战预计可以取得成功。但是,总体实力处于劣势的日本没有机会取得最终胜利。战争将陷入长期化,最终苏联会参战,日本只有战败一途。因此,日本必须设法避免与美国开战。”这一研究项目是在战犯东条英机高度关注下进行的。“陆相东条一脸认真地倾听模拟内阁的报告,而且自始至终都在记笔记,他的手一直没有休息过。”虽然模拟的结论,非常准确,可是日本仍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从这本书描述看,日本人似乎不缺乏进行战略思维的能力和技术,而是囿于政府决策机制与体制。这本书值得人深思的正是这一点,尽管有了技术上比较科学、理性的判断,为什么还要疯狂地发动战争。除了政治状况、决策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外,是否还有深层次的民族心理方面的原因呢?笔者猜测,日本人疏于战略的同时,却精于战术的状况,一旦与日本武士道心态结合起来,就可能出现不顾一切的冒险行动。二战末期,日本在明知战败的情况下,仍然推出了“神风特攻”“一亿玉碎”等丧心病狂的行动,正是基于武士道的传统。

日本学者山本常朝所著《叶隐闻书》,被称为日本之《论语》。该书开篇即提出:“武士道者,即发现死之存在。”以赌徒心态应对明知不可为之战略态势,也许可以解释《战败之夏》一书中出现的情景。所以,判断日本战略走向,既要考虑“常理”,也要考虑“万一”。

疏于战略的同时,日本却精于战术。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人规定,战场肉搏时先要退出子弹。这一看似奇怪的规定,实际是考虑到春田步枪可能贯穿敌人后伤及自己人的后果。这也许与日本人喜欢在事物发展正常逻辑范围内尽量周密、仔细地考虑问题,把事物的所有方面弄清楚,然后采取行动的思维方式有关。

日本人的精细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处处体现出来。例如,日本侵华时,考虑到中国交通不便,且多江河湖泊、大山丘陵,因此陆军编制上,就没有编入那么多装甲、坦克。日本海军在考虑对美作战时,制定了所谓“渐减战略”,这一战略设想,美国人从夏威夷经中途岛进攻日本,日本在南太平洋节节阻击,美国海军到小笠原群岛就剩下70%左右兵力了,此时日本舰队就可以以逸待劳,以相当于美国海军70%的兵力与之抗衡。显然,这是建立在一厢情愿基础上,不考虑双方总体国力,不考虑战略、战术变化,仅仅精确、机械地计算兵力的所谓“战略”。战前、战后,日本政府构想的“八八舰队”,也是在精确计算兵力基础上形成的。

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日本人在用战术思维去搞战略问题。例如,“突袭珍珠港”,日本企图以一次奇袭打垮美国,尽管总力战研究所早得出了必败结论,最高决策者却对美国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视而不见。前几年,日本人在考虑中国对日本禁运稀土时,对于中国稀土走私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中国如果不能有效地制止走私,政府禁运并不可拍。顺便提一下,日本历史上虽然缺乏深远的大战略,却充斥着残忍、狡诈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

判断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范式、整体心理特点,是需要非常下功夫的、“高大上”的学术事业。做出结论,则要更加慎重。笔者林林总总地写了上述看法,是直觉,也是猜测,有关方面与日本政府打交道时,想到这一点,或许有所帮助吧。最后笔者郑重地向研究对日战略的有关官员、学者,推荐《战败之夏》这本书,也许各位能从中领悟出比我所想更为深刻的东西。(《汽车人》评论员/赵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