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赵英专栏】闻弦歌而知雅意——吉利真做错了什么吗?

汽车人传媒 2018-05-15 08:41:24 作者:赵英

在德国政府警惕不安的眼神里,吉利可能动辄得咎。闻弦歌而知雅意,高手过着,不一定真正见血。德国政府弦外之音是,购买股份可以,其它收手吧。看来吉利别说在戴姆勒公司获得实际影响力,就是获得“话事权”,也不那么容易。

◎ 《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

今年2月,吉利购入戴姆勒公司9.69%股份并从而具有表决权,在国际、国内引起了一阵舆论的涟漪。国人尤其激动,汽车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有些评论甚至乐观地认为,吉利将入主戴姆勒公司。当时,笔者就在一个研讨会上说:“吉利买入戴姆勒-奔驰股票的策略很高明,但吉利如果试图在戴姆勒公司获得真正影响力,德国政府有一千种办法等着。”

果然,德国政府出手了。据德国《明镜周刊》13日报道,德国联邦金融监督局(BaFin)认为,吉利购买戴姆勒公司股份时,在通报时间上,违反了股票购买有关法规,可能面临高达1000万欧元的惩罚或年营业额5%的罚款。德国联邦金融监督局表示:“目前正在调查是否需要罚款。”

吉利对此及时回应:“2018年2月23日第一时间就持有戴姆勒9.69%的股份,通知了市场,并且通知内容准确无误。”

双方目前各说各的。但笔者相信,从吉利一贯注重海外合规经营的作风,海外金融操作的经验及从事股份购买的高水平团队等方面看,吉利不至于犯如此低级的“技术性”错误。当然事情真相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笔者想从更广阔的角度,对此事予以评论。

首先,随着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兼并购买的步伐加速,有些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兼并购买行为,已经由张开双臂欢迎,逐渐发生了微妙转变。发达国家政府尤其如此。在逐渐走出金融危机之后,在他们眼中,中国企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由援救的天使,变成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们认为中国企业正在逐步夺走发达国家企业拥有的最后优势——技术优势。这种担心正由烦躁变成焦躁,由焦躁变成暴躁。最典型的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窃取技术”的空穴来风指责,对中兴的粗暴惩罚。美国政府正酝酿进一步对中国企业购并采取措施。

中国企业海外购并的大环境日益恶化。吉利遭到指责,面临惩罚,正是在上述大背景下出现的。

其次,欧盟国家尽管欢迎中国企业投资,但是对中国企业购并其高技术企业更加敏感。中国企业购买了德国机器人企业库卡,就引起了波澜。现在,吉利对德国制造业的王冠企业下手,当然对德国政府形成了心理冲击。此前德国总理默克尔一再表示了对中国企业兼并的担心。戴姆勒公司不仅是德国的制造业领头羊,还是德国巨大的金融企业,涉足军工。二战时,戴姆勒公司曾经生产坦克,德国PW109战斗机、JU88轰炸机的发动机就是戴姆勒公司提供的,目前具有装甲车等军品的研发能力。这样的公司被外人染指,德国政府不干预才是怪事。

因此,吉利是否及时通报,只是枝节问题,要对吉利进行敲打,才是战略问题。在德国政府警惕不安的眼神里,吉利可能动辄得咎。闻弦歌而知雅意,高手过着,不一定真正见血。德国政府弦外之音是,购买股份可以,其它收手吧。看来吉利别说在戴姆勒公司获得实际影响力,就是获得“话事权”,也不那么容易。

再次,尽管吉利面临着德国政府的有形之手,但是吉利与戴姆勒公司毕竟是在商言商,仍有合作空间,不过合作之途颇多微妙,荆棘处处。笔者相信,吉利公司和李书福先生有足够的智慧,化解这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只要在商言商,止其所当止,为其所可为,仍有经营空间。

最后,这件事及美国特朗普政府最近的所作所为提醒我国政府和企业,不要天真地认为西方国家政府就是自由主义经济教条的信奉者,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国家的战略利益,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

这件事对中国企业进行海外购并,是好事。提醒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家,国际市场上不仅有经济风险,还有相关国家政府高悬的大棒,应当多考虑政治、安全风险,认真评估海外兼并重组的政治环境,从政治高度认识自己面临的挑战。在进行战略谋划,实施经营战略时,除了经济手腕,还要有其他本事。(《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