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赵英专栏】用自主装备造自主车

汽车人传媒 2017-12-17 07:00:18 作者:赵英

能够研发、生产出自主开发的汽车,已经是很大成绩,能够用自主装备生产自主车,则是更加了不起的成就。

◎ 《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

华晨汽车近年来给人以低调苦干的印象,做得多,说得少。前几天,我到华晨汽车做了调研,对华晨汽车近年来在自主研发及智能制造方面取得的进展有了较深入了解。

首先,我看到了华晨在生产方式方面的变革。华晨依靠与宝马合资的便利条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推动“工业4.0”生产方式。新的自主品牌生产线,基本实现了智能化、柔性化,可以4种车型共线生产,形成比较完整的智能制造体系。

新工厂充分参照宝马大东工厂的标准建设,可以成为目前自主企业生产线的标杆。同时,根据自主品牌的发展需要,生产线又有所变化,例如适当保留了某些传统机械加工方式。整条生产线实现了不同设备间的有机整合,大量依靠传感器、视屏检测系统,协调控制,大大减少了人工检测环节。

在华晨打造智能化工厂的进程中,引进了西门子数字化工厂软件,建立了完整的生产系统仿真模型,依靠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保障水平。

其次,华晨汽车持续进行自主品牌的正向研发,不断取得新进展。在中华V5基础上研发的中华V6已经登场。中华V6是华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产品,在智能化方面下足了功夫,全系标配了10.4吋的多媒体大屏,可以用20多种方言进行人机对话。在新车设计方面,还充分应用了VR技术,通过虚拟设计、虚拟制造、虚拟营销与服务,虚拟供应商网络协同集成,形成了个性化定制体系。

值得深思的是,华晨自主新车开发,得到了宝马团队全面、系统支持。这在拥有合资企业的汽车集团中是不多见的。在自主开发进程中,中外双方仍然能够紧密合作,为华晨新产品的水平、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笔者特别想表扬的是,华晨汽车的新生产线上,较多地采用了国产设备,而且有机地与进口设备融合于一体。中国汽车工业的大发展,没有带动中国装备工业的发展。即便在自主开发产品的生产线上,也大多采用进口关键设备。如果长此以往,中国汽车工业对中国工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就会消弭于无形。

此次到华晨调研,我看到冲压线较多地采用了国产设备,不仅有济南第二机床厂的设备,还有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产品。在焊接线上,华晨也采用了沈阳新松公司的机器人,约占全部机器人的1/3。

能够自主研发、生产汽车,已经是很大成绩,能够用自主装备生产自主车,则是更加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汽车生产线上,国产设备逐步占据主流之时,也是中国工业强国建成之日。(《汽车人》评论员/赵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