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品牌正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合资下探,自主品牌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处于退却的局面。然而,要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关键还是在于人才。 金钱换不换得来技术?市场换不换得来技术?如果能,那么人才又如何换得来? 关景成(深圳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人才是一个企业的精髓所在,我们讲核心技术的竞争或者是企业市场品牌占有率等等的竞争,都离不开人的策划,自主品牌也不例外。 在人才这块,我们航盛在这块是用真感情,从一个民族品牌做起来的,比如说我们的核心技术团队都是有股份的。 我们曾经在02、03年赚钱比较多的时候,做过一些比较愚蠢的事情,比如说和跨国公司合作,做倒车雷达,还成立了合资公司,但是都不长,两年之后就结束了,然而什么都没有得到。 后来,我们都是用血和泪换来的技术,金钱换不来技术,市场换不来技术,更换不来核心技术。换位思考,如果说这个核心技术是通过你十年二十年打造出来的,你会随便的卖给人家吗?也不可能。所以从核心技术上,平台上我们可以合作,真正的自有技术还是中国汽车人要认真的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是几代人来打造。 从200多万到40亿的规模,从仅为国内企业供货到进入日产、PSA等跨国企业全球采购体系,深圳航盛电子成功还源自于管理机制的创新,通过三次重大的股权变革,形成今天的混合所有制的组织形式,让高管和核心技术团队持股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加盟。这就是我的看法,谢谢。 老国企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宛虹(江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从HR的角度,我们更多是关注操作层面如何去做。但是我想说,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平台去看。HR工作一定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企业的发展方向、愿景结合起来。这样你才知道企业的需求是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才有你真正的配合企业,可以很好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共性。 我们是一个老国企过来的,原来都提倡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现在很多合资企业做的是两项,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是看企业有没有发展,待遇留人是看能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但是感情留人方面做的不一定到位。而我们这家公司是具有国际性的公司,如何让所有员工融入共同的企业文化,是需要感情投入的。因此这三项工作是结合起来,贯穿到我们的员工培养和成长过程当中的。因此通过这些工作,应该说江铃的员工流失率是很低的。我们去年职员的流失率大概就是3.2%。 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当有一天,我们培养的人员可以走向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汽车的主要把关人员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是一个汽车强国了。 自主品牌汽车在技术上如何突破?怎么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任晓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自主品牌汽车的突破,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自主研发。在这一方面,难度很大。它有几个要素要具备,首先就是拥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第二是一定要有条件,也就是研发的硬件和软件都,这在行业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要有资金。研发是一定要烧钱的,以后必须要依靠自主开发,这是一个漫长过程,而且没有捷径可以走。 第二点就是在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一定要本着开放、合作的态度来进行产学研的结合,将何种资源合理的聚合在一起。 第三就是坚持。千万不要难就退步,因为一两个产品不成功而退却,我们就没有其他的出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的自主品牌就会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断缩小和国外企业的差距,而且总有一天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汽车必然会是一个强国,而且会成为国际性的品牌,但是这需要过程,还需要时间。 面对人才的流动性,企业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并且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 郭谦(观致汽车董事长): 直接的行为是找一个猎头公司。我们观致的猎头公司确实很不错,他们很多人本身就是汽车企业的专家,所以他们对人才的理解很深刻。当然,这是开玩笑。 我觉得最本质的,能够把人聚起来的,还是因为大家有个共同的目标,并且相信我们有能力把这件事情做起来。 我还记得几年前观致刚刚起步时,我们这儿就一个办公室几个人,当时我们就想做一个国际化的品牌,但是去哪里找人呢?然而社会总是发展的,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社会积极的精神在哪里都是存在的。因此观致就有了一批人愿意加入到新的创业事业中去。 我们是一个合资公司,在我们的企业里面没有中方,没有外方。我们选人也不看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建立一种开放、民主的、扁平的企业决策模式。我们在内部做文化调查的时候,总是有正面和负面,这是肯定的。但是其中一个正面的是说,很多人都觉得我们这个企业没有企业政治,如果说有的话,也是非常少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个企业的主人,参与企业的决策讨论,企业的决策是在开放、平等、大家共同讨论下形成的决策。使得每一个企业骨干人员都觉得,他们是对这个企业负责任的。 没有稳定的人才团队,是不是中国汽车零部件最大悲哀? 陈康仁(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总裁): 现在我们汽车零部件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自主品牌的汽车零部件人才紧缺非常严重。因为我们目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部分都是90年代之后才建立起来的,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农民起家。 中国的零部件自主品牌变强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我们的人才基本上都被民营企业、整车厂、外资企业给吸引走了。而现在国内零部件企业没有大型的企业集团,没有稳定的团队,这是我们零部件最大的悲哀。 平台决定人才的归聚。比如说搭建贸易平台,汽车人才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汽车产业的经营人才,特别是后市场人才。一定要靠一个好的模式去打造。 最后,我想和我们人才研究会建立一个人才教育平台,中国现在最紧缺的人才,一个是商业管理人才,一个是后市场的经营人才,要比我们的工程技术人才还要稀缺。汽车产业的范围很多,不仅是制造还有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中国汽车人才发展做出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汽车人网:www.cnqcr.com。
中国自主品牌正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合资下探,自主品牌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处于退却的局面。然而,要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关键还是在于人才。
金钱换不换得来技术?市场换不换得来技术?如果能,那么人才又如何换得来?
关景成(深圳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人才是一个企业的精髓所在,我们讲核心技术的竞争或者是企业市场品牌占有率等等的竞争,都离不开人的策划,自主品牌也不例外。
在人才这块,我们航盛在这块是用真感情,从一个民族品牌做起来的,比如说我们的核心技术团队都是有股份的。
我们曾经在02、03年赚钱比较多的时候,做过一些比较愚蠢的事情,比如说和跨国公司合作,做倒车雷达,还成立了合资公司,但是都不长,两年之后就结束了,然而什么都没有得到。
后来,我们都是用血和泪换来的技术,金钱换不来技术,市场换不来技术,更换不来核心技术。换位思考,如果说这个核心技术是通过你十年二十年打造出来的,你会随便的卖给人家吗?也不可能。所以从核心技术上,平台上我们可以合作,真正的自有技术还是中国汽车人要认真的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是几代人来打造。
从200多万到40亿的规模,从仅为国内企业供货到进入日产、PSA等跨国企业全球采购体系,深圳航盛电子成功还源自于管理机制的创新,通过三次重大的股权变革,形成今天的混合所有制的组织形式,让高管和核心技术团队持股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人才加盟。这就是我的看法,谢谢。
老国企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宛虹(江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从HR的角度,我们更多是关注操作层面如何去做。但是我想说,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平台去看。HR工作一定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企业的发展方向、愿景结合起来。这样你才知道企业的需求是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才有你真正的配合企业,可以很好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共性。
我们是一个老国企过来的,原来都提倡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现在很多合资企业做的是两项,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是看企业有没有发展,待遇留人是看能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但是感情留人方面做的不一定到位。而我们这家公司是具有国际性的公司,如何让所有员工融入共同的企业文化,是需要感情投入的。因此这三项工作是结合起来,贯穿到我们的员工培养和成长过程当中的。因此通过这些工作,应该说江铃的员工流失率是很低的。我们去年职员的流失率大概就是3.2%。
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当有一天,我们培养的人员可以走向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汽车的主要把关人员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是一个汽车强国了。
自主品牌汽车在技术上如何突破?怎么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任晓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自主品牌汽车的突破,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自主研发。在这一方面,难度很大。它有几个要素要具备,首先就是拥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第二是一定要有条件,也就是研发的硬件和软件都,这在行业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要有资金。研发是一定要烧钱的,以后必须要依靠自主开发,这是一个漫长过程,而且没有捷径可以走。
第二点就是在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一定要本着开放、合作的态度来进行产学研的结合,将何种资源合理的聚合在一起。
第三就是坚持。千万不要难就退步,因为一两个产品不成功而退却,我们就没有其他的出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的自主品牌就会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断缩小和国外企业的差距,而且总有一天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汽车必然会是一个强国,而且会成为国际性的品牌,但是这需要过程,还需要时间。
面对人才的流动性,企业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并且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
郭谦(观致汽车董事长):
直接的行为是找一个猎头公司。我们观致的猎头公司确实很不错,他们很多人本身就是汽车企业的专家,所以他们对人才的理解很深刻。当然,这是开玩笑。
我觉得最本质的,能够把人聚起来的,还是因为大家有个共同的目标,并且相信我们有能力把这件事情做起来。
我还记得几年前观致刚刚起步时,我们这儿就一个办公室几个人,当时我们就想做一个国际化的品牌,但是去哪里找人呢?然而社会总是发展的,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社会积极的精神在哪里都是存在的。因此观致就有了一批人愿意加入到新的创业事业中去。
我们是一个合资公司,在我们的企业里面没有中方,没有外方。我们选人也不看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建立一种开放、民主的、扁平的企业决策模式。我们在内部做文化调查的时候,总是有正面和负面,这是肯定的。但是其中一个正面的是说,很多人都觉得我们这个企业没有企业政治,如果说有的话,也是非常少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个企业的主人,参与企业的决策讨论,企业的决策是在开放、平等、大家共同讨论下形成的决策。使得每一个企业骨干人员都觉得,他们是对这个企业负责任的。
没有稳定的人才团队,是不是中国汽车零部件最大悲哀?
陈康仁(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总裁):
现在我们汽车零部件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自主品牌的汽车零部件人才紧缺非常严重。因为我们目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部分都是90年代之后才建立起来的,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农民起家。
中国的零部件自主品牌变强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我们的人才基本上都被民营企业、整车厂、外资企业给吸引走了。而现在国内零部件企业没有大型的企业集团,没有稳定的团队,这是我们零部件最大的悲哀。
平台决定人才的归聚。比如说搭建贸易平台,汽车人才现在最缺的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汽车产业的经营人才,特别是后市场人才。一定要靠一个好的模式去打造。
最后,我想和我们人才研究会建立一个人才教育平台,中国现在最紧缺的人才,一个是商业管理人才,一个是后市场的经营人才,要比我们的工程技术人才还要稀缺。汽车产业的范围很多,不仅是制造还有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中国汽车人才发展做出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汽车人网:www.cnqc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