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现场︱听两位老领导的人才寄语

汽车人 2014-12-22 14:57:52 作者:

2.jpg

 

在本次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现场,邵奇惠与张小虞两位汽车前辈,尽管身体欠佳,未能出席会议,但仍以书信和视频的方式,向与会者们表达了共同的心声——没有自己的人才,中国汽车产业将如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即使产销量再大,也无法在未来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地位。这更是几代汽车人都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邵奇惠:人才,是中国汽车发展的根本因素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从首届理事会成立至今,经历了两届八年的历程,已经成为领导汽车产业与人才发展的坚强集团,成为汽车政学产研主要领导团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我作为参与理事会发起者之一、感到非常的荣幸。我相信第三届理事会会更加出色地完成历史赋予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光荣使命!

 

习总书记在视察上汽时,对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把汽车强国上升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们要珍惜和抓住这一宝贵的机遇,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汽车的发展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技术,一个是人才,但归根到底,人才是决定因素。在理事会的领导下,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创立的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已经成为团聚中外汽车界管理与技术精英的平台,通过广泛的技术合作,为国内汽车行业输入智力和人脉资源,有力地推动了高层次创新型汽车人才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则聚合了国内最主要的汽车集团和整车企业的HRD,为汽车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组织通过在人力资源领域深层次的研讨和交流,形成前所未有的团结合力;通过薪酬对标、劳动生产率对标、人才有序流动以及汽车校企联盟的合作,为汽车行业人才工作的统一、规范和协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年会和中国汽车人才高峰论坛也已经成为汽车界、人才界智慧交流、思想碰撞的高级智库,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着源源不竭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迄今为止,投入了数百万元的经费,在汽车人才发展战略、汽车人才成长规律、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环境、汽车人才改革试验区等课题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最近与中国人事科学院合作启动了汽车人才职业发展监测系统,这将为汽车人才工作和汽车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我对此感到非常欣慰。

 

我诚挚地希望全体理事会成员一如既往支持、关心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各项工作,更加重视理事会组织建设和秘书处机构建设,共同为实现汽车强国梦贡献力量!

 

张小虞:中国汽车需要国际化的“作战部队”

 

 5.jpg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8年前参与到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的成立,我就一直在关注着我们汽车人才研究会的发展。

 

8年时间过去了,这8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得最快、也是最好的时机。我们的产量增长了四倍,从500万辆到2000多万辆。这不止在中国汽车的产业发展史上,而且在世界的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那么,这8年我们的(汽车)人才研究会在三个方面形成了共识,而且直接地进行了实践和推进。

 

第一个共识,汽车产业要由大变强必须人才要强。整个汽车产业的大集团、中间骨干企业的领军人物要强。

 

第二个共识,我们不止要有汽车集团和中间骨干企业的领军人物,还要形成一支百万计的、现代化的汽车产业大军。这样一支大师,不仅要有司令,还要有军长、师长、团长、营长、排长、连长和战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是全方面、多层次地培养人才队伍。比如,设计师、工程师、高级技工等,都在我们(汽车)人才研究会讨论的范围之内。

 

第三个共识,我们一致极力推进的是,人才可以引进,但是最终要实现自主创新。人才,特别是梯队型的人才,完全要凭我们自己的培养和锻炼,中国要自主创新,是人才的创新。我总讲,技术可以买卖,人才也可以引进,但是先进的技术买不来。先进的技术在哪儿,在人的脑袋里面。

 

我想这次会议将按照中央群众路线教育这样一个实践的要求,这次会应该是更加地接地气、更加地接近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更加接近于我们的企业,使我们的(汽车)人才研究会真正扎根在汽车产业,为汽车产业由大到强。

 

现在中央提出了两个百年梦。2020年是第一个百年梦的实现,那就是要全面实现小康,中国的经济社会要发生巨大的变化。汽车产业在未来的几年之内,也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预计,面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市场的国际化,汽车产业资本的国际化和汽车技术和产品国际化,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面对这样一种趋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需要国际化的人才,不止是需要几个国际化的人才,或者几十个几百个国际化的人才。打个比喻,我们派出的不是维和部队,而是一支可以作战的部队,是一支可以参与世界汽车产业国际化激烈竞争的部队。

 

中国的汽车产业必须走出去,中国的汽车人才必须走出去。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汽车人网:www.cnqcr.com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