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向来是一个外来的和尚不好念经的地方,这一点在来自美国的互联网新产品Uber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开拓欧洲市场的路上,Uber几乎遭遇了欧洲各国的全面围剿:在巴黎,Uber遭受到了当地出租行业的暴力抵制;近日在德国也全境遭禁,或面临200万欧元的罚款。尽管如此,它却大有越挫越勇、跟你死磕到底的架势。
Uber被许多喜爱者誉为“次世代叫车服务”,利用其智能手机 App,叫车者可以在线上输入目的地,司机根据手机的 GPS 定位很快找到叫车者,开到目的地后,账单由Uber来计算,线上付费,车上完全不需现金交易,这样全新的商业模式,在欧美越来越受欢迎的同时,无可避免的,也引起许多传统计程车司机的抵制。
早在今年年初,欧洲几个主要城市就曾出现过出租车司机集体抗议乘客用Uber打车。示威活动分别在伦敦、巴黎、马德里、巴塞罗那、柏林、米兰和罗马,出租车司机将车辆横七竖八地停在路上,造成了交通混乱,路面车辆排起长龙。
之所以遭到如此大规模的抵制,一方面是由于运输安全无法得到全面的保障。加州保险局专员戴夫·琼斯曾发表声明称:“这样的应用是在鼓励非职业司机用他们的私家车载客赚钱,一旦出事个人汽车保险是不管赔付的。”
在英国在伦敦,一名持证出租车司机需要经过4至7年的严格训练,花费数万的营业额。高额的收费与巨额的市场,使得出租车司机在伦敦是一个骄傲的职业。Uber打车软件的闯入,无疑触动了传统出租车的“奶酪”,引起了恐慌:它们服务更好,出车更快,不需要向协会和公司缴纳高昂的“份子钱”——甚至不需要购买数万元的出租车经营牌照……这些打破传统行业规则的行为必然会遭遇传统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击。
尽管欧洲出租车司机气势汹汹,想给Uber一个下马威,但没承想这一事件却为Uber做了免费的宣传,其注册用户人数在当日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大幅增长8倍多。
给政府施压,透过政府管制,削减Uber等服务的竞争优势是传统行业的另一必杀牌。这使Uber遭受重创,但显然Uber也不是吃素的,除了继续在法规上较劲,还决定“十倍奉还”,打算更进一步“追杀”出租车司机。过去Uber的服务须由Uber合作的专职司机来提供,但Uber或许受到罢工的激怒,于 2014 年 2 月又推出UberPOP共乘服务,只要有车有驾照,人人都可以是计程车司机,收费当然比计程车来得低,等于是对计程车司机发起“抄家灭族”的全面宣战。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和围剿,Uber表面上十分“淡定”,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我们相信创新和竞争对大家都有好处,你不能随随便便就对这些业务踩刹车。”
的确,创新和竞争能够促进行业的发展,也没有人可以阻止这些新兴产业和事物的出现。但是,在每年都涌现出的众多的创新公司中,有的可以创造新的华尔街的“神话”,有的却只能是昙花一现。Uber想要在更广阔的天地开疆拓土,生根发芽,显然还面临提升其服务设置,优化车辆、司机的管理门槛,处理好与政府监管层的诸多问题。除了不屈不挠的“死磕”精神,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和创造出适合生长的环境是Uber必须理性思考的命题。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网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网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网)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