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如何打造世界级品牌,中国企业如何进一步加快国际化进程?
今日,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中心,由汽车人传媒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澳门)-亚太汽车首脑峰会暨中国汽车品牌国际化战略高峰论坛拉开帷幕,150余位与会嘉宾围绕“中国品牌国际化”议题,针对中国汽车品牌国际化战略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汽车品牌海外布局所面临的新契机、新挑战。
随着中国汽车品牌向纵深化拓展,如何真正实现国际市场做大做强?论坛当中,商务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志乐教授以“借鉴全球公司的经验,促进我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为主题,对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中的焦点问题,作出解读。
以全球几大国际车企发展路径为参照,王志乐认为中国汽车进行国际化布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与格局,借鉴各大国际车企的发展经验。当下,全球几大汽车公司目前出现两个重要趋势,一是越来越重视打造全球价值链,形成全球研究网,整合全球资源,以此提升全球竞争力。二是更关注增强软竞争力,承担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商业经营注重诚信合规。随着企业竞争方式发生转变,借鉴多元化发展路径,中国汽车品牌有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下为王志乐发言实录:
刚才,我听了几位企业代表的发言非常受启发,也非常受鼓舞,我想谈的题目是“借鉴全球公司的经验,促进我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
讲国际化,我们的企业应该有一个国际视野,看一看当今国际化的大公司在走向国际、走向全球时的一些经验,要研究他们的发展趋势。从我的调查经验来看,我注意到国际汽车企业出现了全新的发展趋势。
从1992年开始,历经济全球化突飞猛进,全球市场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原有的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公司。比如我们做过调查,拿日本的两家、德国的两家、美国的两家,一共6家最主要的汽车公司作对比,发现在1992年,这些公司海外的资产、海外的销售、海外的雇员平均数占总雇员、总销售比例的平均数,当年大约是30%-40%,只有大众公司超过了50%。但是最近几年再看,除了福特公司之外,其他的5家全部超过了50%,像本田超过80%,大众超过70%,他们在这20多年的发展中迅速地从传统的跨国经营变成了全球化经营,打造了全球的价值链,形成了全球的经营网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实际上整合了全球的很多很多资源,增强了自己的竞争力。
比如大众,从品牌来讲,大众公司现在有12个自主品牌,但是其中只有2个是自创,其他都是合作或者收购。所以从这个研究来讲,从这些跨国公司的发展来看,它强调自主品牌的做法和我们现在的观点有一定的出入,我们讲的自主品牌实际上是大众的自创品牌,比如传祺,还有长安。也就是它通过这种全球化经营,通过收购整合了很多很多资源,很多零部件厂商,一直到品牌,都进行了全球的整合,所以它的竞争力大大增强。
第二个趋势是什么呢?这些公司在竞争力增强的同时,不断地增强它的软竞争力,我们都知道,过去这些公司都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它要为它的股东负责。但是随着走向全球,它们的股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除了本国的股权,又来了很多很多来自全球的股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价值观在变,从开始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到后来一步一步强调要承担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可持续发展,最近几年,特别强调诚信合规。这些公司在诚信合规上吃过亏,最近,大众公司也在美国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我理解都是诚信合规方面的问题,所以近年来,国际上这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包括车企,都在纷纷地强化合规经营。这个合规经营实际上就提升了这些企业的软竞争力,如果不合规,你就是在全球发展再快,也可能会面临合规风险。
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最近出台了一个文件叫ISO19600,就是《合规管理体系指南》,中国的国家标准委已经把它确定作为中国国家标准的推荐性标准,中国的国资委也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要求中国的央企带头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已经有5家央企进行了试点在做合规管理体系的建设。这个发展过程反映出全球型的公司走向全球、打造全球价值链,形成全球经营网络的同时,不断地增强它的软竞争力,从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一直到诚信合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实际上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所以我想讲的第一点就是全球的这些跨国企业,特别是车企,出现了这样两个重要的趋势。从硬件、从战略来看,他们走向全球型的公司。从软件方面,它们现在不仅是强调自己的股东责任,而且在强化环境责任、社会责任、诚信合规、可持续发展,这两点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实际上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中国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什么这么讲?当这些全球型的公司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的竞争力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企业的竞争方式变了,过去我们讲竞争都是企业对企业、产品对产品的竞争,现在实际上是价值链的竞争,而且是全球价值链的竞争,谁拥有一个高效的、有竞争力的全球价值链,那它整个的竞争力就大大加强,这个竞争方式变了。但是我觉得中国企业长期主要的精力还是在国内发展,所以当我们的竞争对手有了全球价值链来和你竞争的时候,我们的竞争方式实际上不适应,我们的竞争,面对全球价值链的竞争,我们实际上还是比较生疏的。
软竞争力方面,他们强化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特别是最近强化诚信合规,这个实际上意味着竞争规则变了。现在,讲责任,而且是全球责任。而中国企业这么多年的发展,对于责任,特别是前两年已经知道要有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我们很多企业关注了,但是最近几年他们强化的诚信合规,我们实际上不太关注,或者说不太理解,但是我们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比如这次中央反腐败暴露出很多国企在合规体系建设上漏洞百出,最后出现了很多腐败现象。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就是我们的企业合规体系建设出现了问题,最后给腐败提供了一个漏洞。而国外这些大公司,他们早期实际上也是漏洞百出的,但是他们经过跨国经营,现在提升到全球化经营,在这个沟通中它有一个逐步改进的过程。
我们的企业进行国际化,面临的就是新的竞争规则。过去我们一讲国际标准化,就是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现在有责社会责任标准,也有合规标准,所以这个转变是一种新的规则。而我们刚刚走出去,没有经过几十年的跨国经营,现在一步到位,要你按照现在的全球公司标准来经营,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个新的竞争规则对我们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我们缺乏这个经验。所以我觉得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面临两个挑战:国际上的竞争方式变了、国际上的竞争规则变了,但是我们经验不足。
第三,我觉得面临这样的挑战,作为中国公司,特别是看到刚才几个公司的经验,我觉得很受鼓舞,我们有可能借鉴全球公司的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他们经过几十年的跨国经营,从传统的跨国公司走向了现代的全球公司,讲规则、讲全球价值链竞争了,而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经验,我们有可能借鉴这些经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就拿品牌建设来讲,我觉得这里头就值得借鉴全球公司的经验,他们正是因为全球化,正是因为全球整合资源,所以它的品牌建设做得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我们虽然进步很快,但是从横向比较看,我们的品牌建设还是比较落后的。
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觉得有一些误区,首先,什么是中国品牌?我觉得这个概念是有问题的。我们推荐的实际上不是中国品牌,而是中国企业品牌。品牌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无形资产,它肯定有所有者,这个所有者不是中国,而是中国一个固定的企业,不是整个中国的品牌,讲到一个具体品牌的时候肯定是有所有者的,它是企业,不要用中国企业品牌混同中国品牌。如果我们用中国品牌取代了中国企业品牌,就必然会导致一个问题,排斥中国企业收购的外国品牌,所以我主张要把品牌回到原来的概念上,就是中国企业品牌。
中国中央政府的正规文件里讲“品牌”一般不讲“中国品牌”,它讲的都是“中国企业品牌”。我研究过一个由工信部牵头,关于中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提到中国工业企业的品牌建设。如果我们混淆概念,必然会把我们的思路弄窄,一提到收购这条路线就进行否定。像大众这个品牌建设的重要经验,它2个是自创的,10个都是收购的,广泛地全球整合,这个经验我们应该借鉴,用多种路径去国际化。
第一个自创。像刚才讲的传祺、长安,这种自创的路径我觉得应该坚持,有的公司就是自创,觉得这个路能走通我就走。还有一个路径呢?收购。像大众收购了10个品牌,当然有些不光是收购,是合作。像中国的吉利收购了沃尔沃。而且我认为在传统工业里面,已经具有高度历史经验积累的情况下,你要用自创品牌一步达到全球知名品牌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你有可能通过全球化收购达成目标。另外还有合作的模式。
如果我们能够借鉴全球型公司的战略,它的软竞争力,实现一次跨越式发展,就有可能在这个品牌上走得更快。如果我们现在仅仅强调自创品牌,把自创品牌等同于自主品牌,而否定了自主品牌的其他路径,如收购、合作,那我认为就不是全球公司的路径,这个路有可能走得太窄了。
所以我建议,如果我们在讨论国际化的时候,第一要研究一下全球公司的发展它的一些主要特点。第二,看一看我们面临的挑战。第三,我们可以跨越。但是要借鉴这么多的路径,像国际品牌起码有三种路径:自创、收购、合作。我建议,要肯定和支持自创品牌,就是指通常所讲的自主,而且这个自主是强调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如果这么去做,有可能还会找到新的路径,像合作,特别是收购。在汽车行业,我觉得吉利这个路径值得研究,我认为当下有可能在品牌建设上更具有国际化的特征,更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