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关注】特朗普弃“巴黎”而小天下

汽车人传媒 2017-06-03 09:26:27 作者:黄耀鹏

特朗普在竞选前就称,《巴黎协定》是中国人的骗局,目的是削弱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有意思的是,中国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协定是美国的骗局,目的是阻止发展中国家获得先进工业能力。

◎ 《汽车人》记者  黄耀鹏

特朗普正在干一件所有总统都未曾做过的事——认真履行自己的竞选承诺。去年11月8日前,每逢竞选集会,特朗普就将退出《巴黎协定》和TPP拿出唠叨一番。终于在北京时间6月2日凌晨,特朗普在白宫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尽管有所预期,但在一天之内,全球舆论汹涌。

和TPP十几个成员国不同,《巴黎协定》由195个国家签署,截至目前有147个国家议会批准,后者占据全球碳排量的82%。碳排放量居第二位的大国退出,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严重打击,而该公约是《巴黎协定》的基础。

目前世界上有三个国家未签署/退出《巴黎协定》:尼加拉瓜、叙利亚、美国。美国加入了一个“非常小的”圈子。

气候协定制约了什么?

特朗普认为,协定与其说关乎气候,不如说关乎其他国家获得相对于美国的财务优势。“凭良心说,我不能支持一个惩罚美国的条约。”

特朗普在竞选前就称,《巴黎协定》是中国人的骗局,目的是削弱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有意思的是,中国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协定是美国的骗局,目的是阻止发展中国家获得先进工业能力。

无论京都议定书,还是《巴黎协定》,从本质上说都是对制造业的抑制,特别是高排放制造业。欧洲和日本都处于后工业时代,制造业在走下坡路。减少碳排将拉起制造业的高门槛,因此欧洲和日本必然极力赞同。资源型国家,诸如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基本上乐见气候约束,因为出口能源本身,意味着碳排被转移,从而对工业增加值抑制不多。

中国和美国都是制造业大国,高端和低端产业都有一些,因此无论气候协定能否成功,都能找到适应的办法。印度等后发工业国,则在碳排限制中居于不利地位,但他们争取到了宽限期和补贴。这是让特朗普最不满的地方。

特朗普声称要保护多达270万个制造业和煤炭开采等岗位,但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环保产业和非传统能源开发,容纳的就业岗位,不少于前者,而且还在日益扩大地盘。不过,特朗普强调的是“美国例外”(和其他共和党总统并无不同),而非将新能源产业彻底搅黄,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新能源汽车不能忍

在特朗普声明后6个小时,特斯拉CEO马斯克就声明退出总统顾问委员会,这是至关重要的姿态。虽然所有的工商界巨头和华尔街都不赞成抛弃《巴黎协定》,但马斯克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也是领头羊。

如果传统能源势力重新占据主流,哪怕只在美国范围内,电动车就只能一直是可有可无的玩具,供左派富人标榜环保理念的小玩意。喜欢开油老虎的老百姓不买账,才是马斯克真正介意之处。自此他与特朗普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要表明决绝的立场。

华尔街也是如此。高盛CEO布兰克芬从来不发推,唯一发的一条就是抨击特朗普的该项决定。对于华尔街来说,在乎的是,在未来世界中保持领导力,而非着眼于维持眼前利益。特朗普的决定,在他们看来,是自动放弃软实力的孤立主义行为。

和苹果CEO库克游离于投资机构不同(苹果不必仰其鼻息),马斯克是第五大道的宠儿。他知道何时做出取悦投资者的姿态。在气候框架协议是难得一见的全球共识面前,他所做的是和华尔街站在一起。

得罪总统不是马斯克考虑的范围。他总是做出一点点貌似出格的举动,比如第一个退出象征性的顾问班子,赢得其目标客户的赞赏。

平心而论,特朗普不能也不会愚蠢到掐死新能源汽车在本土的商业前景。在传统车企对新能源汽车投资狐疑不定之际,马斯克巧妙地取得了汽车产业的象征性主导权。尽管特斯拉的产能不过8万辆,但人们从不觉得,马斯克取得的地位与其能力不相称。

通过怒怼新总统,马斯克扎紧了自己的道德篱笆。在富裕阶层,环保大旗是绝对的政治正确,现在被马斯克轻而易举地抢到手里。他希望,能将环保=购买特斯拉的隐含公式传递给普通民众。

而特朗普则不会在乎小小的忤逆,他想的是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纽约州、加州、华盛顿州结成“美国气候联盟”,61个市长称要“维护”《巴黎协定》,对抗特朗普的决定。这三个州占据美国GDP的20%、碳排放的10%。

据此认为美国在重大政治议题上陷入分裂,恐怕多虑了。按照美国的体制,州政府的施政权,包括排放管理,联邦不自动拥有否决权。因此可以各搞各的。

中国获得更大影响力?

对特朗普的声明,联合国表示不再为美国重开谈判,因此特朗普留下“重新要价”的后门可能没什么用。

中国政府发言人在第一时间表示,无论其他国家立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国都将加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认真履行《巴黎协定》。

默克尔则在早些时候慕尼黑集会上称“完全指望其他人的时代结束了,欧洲人必须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同时,中国和欧洲将成立绿色联盟,引导能源转型,迈向低碳经济。中国和德国已经决定深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并在柏林签署了大众-江淮、北汽-戴姆勒的框架合作协议。

美国的态度,促进中德、中欧立场接近,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有意思的突破”。

大西洋两岸同盟的裂痕,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显。这是美国战后一直避免的局面。分析人士认为,默克尔对“挽救西方同盟”没什么兴趣。她更关心德国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地位。

中国则重申了对贸易自由和气候协定的坚决维护态度。双方同意着眼于帮助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发展更绿色的经济。在美国转向气候孤立主义的时候,中国的支持,可能赢得欧洲慷慨的政治和投资回报。双方在一系列环保、新能源领域中得到新机遇。新能源车合作是其中的晴雨表,也是德国人乐于拿出的筹码。

但是,德国车企虽然积极投资新能源,也有野心勃勃的新产品计划,但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像在燃油车市场的那样的统治地位。美国总统就没有抱怨德国新能源车在美国的泛滥。

特朗普的退出声明,引发全球震荡波还在扩散,需要再等些时候,我们才能看清更多的附带影响。中欧接近与中国软实力的上升,只是眼前景象,远不是全部。

(《汽车人》记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