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报道“两会”让我有机会可以以一种相对“特殊”的身份走进这里,与以往天安门广场熙熙攘攘的场景不同,一层层的警察、黑衣人让这里变得肃穆起来,长安街宽阔的人行道空无一人,只有我心怀惴惴走过那一个个站立成柱子一样的战士面前(不知道他们一天需要这样站立多长的时间)。
但无论是以怎样的身份,在天安门、人民大会堂这样的建筑面前,还是很容易抹杀掉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感。在代表委员们入场之前,记者们就能首先把大会堂前的广场塞满,而当几千名代表委员们陆续进场的时候,用一场战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有时候,记者们不知道自己问的是谁,也不知道要问什么问题,只是拿着录音笔和照相机跑来跑去,到每个人堆儿跟前凑进去。
到了会场,即便是和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共处一室,但说真的,并不比在电视上看到他们觉得更近。这种场景让以与人面对面交流为使命的记者来说,真的是太抓狂了。
昨天上午9时,人大开幕,早上7点半挤过那要命的一号线,却没能进去第一道关口,这回我的政协记者证儿不管用了。怎么办呢?徘徊在国家大剧院门前的阳光里,无力感与抓狂感再度袭来。
可总得做点儿什么,在这样的想法之下,掏出汽车业两会代表委员的名单(这其实是一份报纸复印前的小样)一个个查询,与人大代表团以省份区分不同,政协是按照不同的界别安排驻地,汽车业的媒体们并没有做过这样的功课,因此没有更多的办法,只能一个个的试一个个的查,同时,请陈瑶(汽车人杂志执行主编)侧面打听一位政协委员的联系方式,终于,不仅成功约到了采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位委员——在东风工作近40年的马力的帮助下,找到了其他几位汽车业委员的信息。这很让人兴奋。
更刺激的是,在酒店的大堂内,有一撮一撮的记者在进行着不同的采访。一同去的小孟变成了“间谍”,在拍摄照片的间隙,悄无声息地打探着其他被采访者的身份,在我们一个用非凡视力看委员胸前的名牌,一个迅速用手机度娘查询的配合下,又幸运地采访到了两名来自高校的汽车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和武汉理工大学博导胡树华。
当然,最精彩的华章还是直接敲门……,尽管想象了各种被拒绝的可能(在过去几天已经习惯了),但却出乎意料地顺利,被我们冒昧打扰的两位都欣然答应接受我们进一步的深度访谈,他们是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海外事业部部长李维斗、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柳崇禧。
经过了这一役之后,我俗气地自信心爆棚了……,今天我想我可以离得更近一点,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马力
一个“老东风”看汽车
全国政协委员、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马力是一个“老东风”,他12、13岁就跟随父母从长春援建二汽,见证了东风从芦席棚里造汽车,也见证了东风从德国采购回来的一万两千吨的锻压机,看着东风一点点从无到有地成长起来。并且也因为东风,在恢复高考后进入职工大学,毕业后选择了英语专业的马力成为了一名专门研究外国技术资料和情报的技术人员。
作为技术研发的前端,马力的工作需要对各种不同的专业技术有所了解,并且广泛搜集资料,了解某一技术在国内外的研发应用情况。这是一个庞杂而又枯燥的工作,但是马力却做得有声有色,还曾经数次获得国家的奖项。
“就是要认真呗!做啥要像啥,不能凑合过去就得了,我父母从小就是这么教育我的。”马力告诉记者,就是这种做事不敷衍的态度,他甚至还在去年的东风有限十周年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也正是因为几十年技术情报研究的积淀,马力对当前的技术以及宏观状况都有着全面的认识。谈到中国自主品牌与国外汽车业的差距时,他说:“一定要有一个时间,不能着急,以前好像总有一种观念就是赶紧上马生产赶紧赚钱的思想,现在看来这样做自主不行,没有一个时期的积淀是不可能的。”
对于当下热议的合资股比问题,他也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不能放开了,我们的自主品牌还没长成人呢!”
他举了很多方面的例子,譬如自主品牌即便是全部采购跨国公司的零部件,也无法保证和人家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完全相同。这是一个体系能力的差距,无论是人才还是生产制造,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东风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探索,马力透露,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徐平的务实态度让东风这几年发展迅速,在自主研发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现在一线设计人员的工资同样的岗位比我们都高,就应该是这样的。”马力认为,东风对于设计研发的重视,让它在今后的竞争中将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
新能源不要论“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在汽车领域是颇有盛名的,此次意外能够听到黄震副校长关于汽车方面的建议更觉幸运。
由于对传统内燃机和新能源技术都有深入的研究,关于目前汽车业的环保技术,黄震表示:“尽管我们计划到2015年实现新能源车产销50万辆的计划,但即便实现了这一保有量也是非常有限的,相对我们每年两千万辆的规模来说微不足道,因此更重要的还应该是提升传统内燃机的效率。”
这一观点在跨国公司中也在实际应用之中,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将使用传统的内燃机技术。
而关于新能源的发展路径,黄震认为,国家不应该去规定企业应该发展什么技术,而是制定好标准和法规就好了,技术路线应当由企业选择,“譬如国家制定一个百公里5L的油耗标准,企业就要想办法去实现,可以选择混合动力,也可以选择电动车技术,不要惟‘路径’论。”他认为,国家现在对这一方面存在过度干预。
在核心技术方面,黄震认为,应该有一个行业性的组织进行一些共性技术研究,譬如电池等。(文| 安丽敏)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3月13日出版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同时敬请关注《汽车人》微信号qcr555以及《中国商报·汽车导报》微信号qcdb999为您带来的最新“两会动态”
【声明】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汽车人》杂志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