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科技方面,表面上全球领先,实际上是“两头弱中间强”,基础研究弱,产业化能力弱。但实验技术上的突破强,新科研在工程上的突破也不错。我们的两个弱项,前者靠教育,后者靠企业。也正如继钱学森后,杨振宁也指出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科学家?这些都是今天的中国应该革新自我、自食其力和艰苦奋斗的方向!
◎ 《汽车人》记者 张恒
特朗普8月6日发推特说:贸易战我们赢了!近4个月中国股市下跌了27%。消息过后,8月6日上证和创业板收于-1.29%和-2.75%,如今我国的各行业的估值都处于历史大底。这个节奏下去,中美贸易争端难有熄火迹象,伴随我国经济数据掉头走低,股市汇市双杀,令很多人对未来变得忧心忡忡起来。7月份中汽协的汽车销量数据还没有公布,从一些券商和车企上市公司公布的信息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对当下情形,几乎所有的媒体大咖和财经名人都说不到点子上。不如看看前沿物理学家怎么看,其实他们大多是乐观的。如杨振宁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乐观,却惟独担忧战争。难怪,老爷子是历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
问物理学家是因为之前我们推崇的看待复杂事物的方法——第一性原理,是物理学的思维方式。简言之,就是原起点、原问题。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提出的五大公设(两点之间必可连成一条直线这些)就是几何学的原起点,几何学的所有都是由这五大基本公设推演出来的。
那么现在要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原起点是什么?恐怕多半多分析和评论人士还没清晰地认识到,今天的社会是怎么来的?什么推动了人类发展?答案两个字:“科学”。
宗教、经济、贸易、政治、体制、货币、法律都非常重要,但是相比科学,却算不上是原起点。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找到原起点再往外推,就变得明朗多了。至少两点可以确定,当今的科学技术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向前发展,只要科学本身不出现反人类的大灾难,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好。如今科学最前沿的两个国家,就是中美。
美国高层更清楚这一点,特朗普对中国的一切贸易争端都只是手段,最终目的就一个:在科学技术上封锁中国。中国如果能超过美国,惟一站得住的就是在科技上超过美国,当然,现在来说还有不小的难度。虽然在很多新兴的科研领域,中国发表论文的数目毫不亚于美国,中科院连续6年位居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全球科研机构榜首,但我们科学的价值链,还有明显短板。
我们应该知道,科技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从一个科学理论被发现到实现造福人类,至少要走过四个步骤:1、基础理论的发现;2、实验技术上的突破;3、工程上的突破;4、实现产业化。
我们熟悉的汽车行业,理论基础是建立在17世纪的牛顿经典力学上的。以美国为首掌控的芯片产业都理论基础是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现在芯片产业遇到了瓶颈,实现再突破就要依靠高能物理学上的突破了。
科学发展的四个步骤,其中第一步基础理论的发现,早已变得今非昔比,已经发展到要全球科学家的通力合作的地步了。除了我们知道的动辄几十亿美元的大型粒子对撞机,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教授领衔的AMS项目(以探索反宇宙为目标)是一个由全球16个国家,56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超过1500名科学家参与的国际项目。AMS已经工作了20年,耗资21亿美元,整个项目耗资预计达1000亿美元。作为基础研究,丁肇中教授保证该项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所以基础科学研究门槛大大提高,已经需要全球通力合作了。其实,四个步骤中前两个步骤是都很难进行封锁的,因为需要多国合作。新科研在工程上的突破这一步,中国一直都独具优势。人们常说的,我们基础科学虽然薄弱,但工程技术方面一直都很强。如美国建空间站是为了了解宇宙,而我们探月是为了开采氦-3,中国人更务实。
美封锁中国的科技,就是从工程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就是模型中的最后一步。美方禁售芯片,我国通信产业瞬间就凉了。量子力学已经是诞生百年的基础科学了。全球超算排名第二的神威太湖之光和第四天河2号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处理器和指令集,更难的是带宽系统,芯片在工程技术上早就突破了,但没有办法像英特尔和高通那样做到产业化。汽车行业,我国的高端变速器和发动机又何尝不是如此?
其实,产业化的核心理念还是牛顿经典力学,中国工业基础经常被批薄弱,这个基础不是说基础建设,而是牛顿经典力学的思维。这和我们没有经历工业革命也有关系。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已经进入高能物理时代了。
汽车行业中,大型车企集团在研发上的支出一直都在各大行业中是领先的,这些研发很多只涉及这最后一步,从工程到产业化的关键一步。当然,更多的研发投入就是在产业化方面,在应用的层面,严格来说这是技术创新,算不上是科学,却也很重要。
对一个国家而言,努力做好前三步尤为重要,对中国而言,第一步更需要认真对待。对企业而言,应该做好第四步,并在第三步上努力进取。美国封锁的就是我们的第四步产业化,这也是为什么新的财政政策将在企业研发方向上减税,这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的工业一直学习德国和日本,其实在前三个步骤上,中国完全不落后于德国和日本了,但新科研在向产业化转变的关键一步,我们仍然有差距,尤其值得企业学习。
福特发明了汽车流水线制造,无论理论基础还是运营思维都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的基础上。丰田的精益生产,在运营方面纳入了更先进的量子力学思维,使它成为了全球制造业效仿的榜样。在企业管理方面,KPI就是标准的牛顿经典力学思维方式,而现在在美国企业流行的OKR就是量子力学的思维方式
面对贸易争端,我们需要知道美国的最终目标是在科学技术上遏制中国的发展。德国、日本告诉我们,做好了从工程到产业化的一步,就可以让国家获得竞争力,老百姓生活更富裕。现在来看,中国在科技方面,表面上全球领先,实际上是“两头弱中间强”,基础研究弱,产业化能力弱。但实验技术上的突破强,新科研在工程上的突破也不错。我们的两个弱项,前者靠教育,后者靠企业。也正如继钱学森后,杨振宁也指出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科学家?这些都是今天的中国应该革新自我、自食其力和艰苦奋斗的方向!(《汽车人》记者/张恒,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