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大召开前夕落听的“广奇”合作,之所以格外牵动人心,与其说业界是关注这两大汽车国企未来的命运,不如说是在意其合作背后所预示的车业走向,以及当局对于大型国有汽车企业未来发展的微妙态度。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支柱性行业的汽车工业,如何实现产业升级,是政府和行业内都最为关心的大事。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一场新的兼并重组、全面合作的大戏正拉开帷幕。
破局大而不强
2012年,中国自主品牌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曾经在高速发展之下被掩盖起来的中国车企弊病和弱势,在大势趋冷的情况下,一一显露出来。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个企业力所能及,这是全行业面临的一道坎。
中国车企大而不强,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尽管目前生产规模过百万的中国车企已经不少,但无论是在品牌号召力、设计领域,还是在核心技术方面,中国车企与跨国车企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正在酝酿相关政策,着力推进八大重点行业兼并重组。
这一信息,被视为大型国企兼并重组即将全面展开的强烈信号。而汽车行业,则有望成为这一轮整合的排头兵。
值得庆幸的是,面对2012年的困境,中国自主车企也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战略方向,并纷纷在核心竞争力上投入重金。所谓不破不立,或许在经历了这一轮低谷之后,中国自主车企将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化解结构性过剩
关于中国车业产能过剩的声音一直不断,然而强势车企又纷纷在马不停蹄地建设新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局面,正显现出中国汽车产业目前结构性过剩的症状。这一症结,或许将会通过这一轮兼并重组得到根治。 目前,在国内1300余家车企中,有一批企业常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产销量趋近于零。这些产销量极低的低端车企,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既无帮助,也无价值,但却在多年来一直维持着半死不活的状态。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各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片面追求在任业绩难辞其咎。这些企业也将成为本轮兼并重组的重点对象。
另一方面,目前在国内占近90%销量的10家车企中,无论是两家大众还是东风日产、北京现代,大都或多或少地遭遇了产能不足的问题。这些企业,也不得不通过24小时超负荷生产,来缓解产能压力,同时纷纷在各地兴建新工厂。
这种情况,正是本次车业兼并重组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将难以发挥效能的产能,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并入有规模、有核心技术的大型车企,强化优势车企的竞争力。同时,打破传统的各地割据的局面,突破片面追求地方经济的桎梏,全国一盘棋地布局整个中国车业,将为中国车业带来新的活力和能量。
期待合作双赢
在兼并重组之外,车企间的合力发展,是否还有另外一条道路?如今,广汽奇瑞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模式,并将成为这一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事实上,在广汽与奇瑞合作之前,已有众多业内人士呼唤中国车企间共同合作抵御外敌。
今年9月以来,在国内几个大型行业论坛和会议上,多位大型汽车集团负责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加强汽车产业内的战略合作、国内企业间的合作,从而降低风险,分摊成本,提高自主品牌汽车的整体竞争力。
但是,之所以长期以来没有企业敢于做出这样的尝试,盖因两家或多家大型企业之间,这样的合作如何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合力双赢,其中有着太多利益纠葛和微妙的政治因素。
这种情况,随着十八大的召开,将得以转变。“去政治化”越来越成为企业间合作的一项重要议题。类似于广汽奇瑞这样的合作,或许将在未来越来越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型车企间的合作仍然面临许多现实问题。不同车企间是否真能在技术层面实现优势互补?不同车系不同平台下,如何将各自的优[FS:PAGE]势技术得以发挥?合作是否可以延伸至上游采购以及初期开发立项阶段?
这些疑问,都需要先行者去探索和实践。同时,更加明晰的、开放的政策环境,将给予这种合作更坚实的基础。惟有在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利与双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