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看政策吃饭”的套路,很快就玩不转了。后补贴时代即将到来,市场将第一次成为新能源的主要选择要素,而这一天,比之前预料的来得更快。
文/《汽车人》黄耀鹏
车企和消费者们等待许久的2019年新能源补贴,26日以突袭的方式,迅速占领各大媒体,然而至今反馈的声音却很少听到。静默八成是失望情绪的表达,但后面跟着的,则是对未来的强烈担忧。
令人失望的条款
内容条款已是人尽皆知的了,此处不赘述,基本都在期望值之下。可以总结为几大特征:加速退坡(封顶只有2.75万元)、技术要求提高、过渡期后地补消失、部分延迟给付。“过渡期”是个新鲜词,它充当了市场现实和要求接驳的粘合剂。
都说好饭不怕晚,但不适用补贴这事儿。相比2018年,今年补贴晚到了41天。Q1财季即将过去的时候,才匆忙“上线”,这段时间都用来做什么?
之前有人猜测是等待中美谈判的结果,现在来看不大对头,因为后者尚未签署协议。那么猜测为政策前期评估周期,应该比较合理。接下来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评估这么久?
中央一级的政策发布,特别是新能源补贴这种与战略产业发展、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必须谨慎。经过“骗补”一事,部委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直接执行者,已经不信任一些有“前科”的地方。就像经济统计数据和土地、林木资源等重要数据一样,中央不是将各地提交的数据简单加总就可以了,而是通过独立统计渠道和方法评估。必要时部署无人机、卫星+实地勘察手段加以抽样印证。
简单说,补贴政策出台的基础,在于从市场和生产端获得的数据,不是拍脑袋。2009年,新能源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同年“十城千辆”示范项目启动,到如今刚好10年。
条款“收窄”的道理何在?
今年的补贴条款表明,政策的制定者认为,经过10年的培育,电动车已经在市场上可以立足了,虽然仍是弱势,但已经不是非要货币补偿才可以存活了。换言之,生产端的“双积分”、消费端的牌照和出行便利等政策,作为砝码加上去,已经足够和燃油车分庭抗礼了。换句话说,电动车和燃油车的使用体验已经拉近到“很近”的距离了。
“很近”是多近?体验说起来复杂,其实就是用得是否方便,成本是否低,场景是否有限制。比较的基准,自然是燃油车。电动车的优势不用多说,单说劣势,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低、充能等待时间长且不方便、北方冬天使用场景受限。
10年的时间,锂离子能量密度从100瓦/公斤增长到300瓦/公斤,虽然较汽油(12千瓦/公斤)还差得远,但因燃油车的热效率只有电动车的不足一半,所以电动车有进步。单看这一指标,电动车这辈子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了。
再说能耗。电动车能耗低(仍是热效率高),但热失禁问题没有绝对解决方案,只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也涉及到电动车的安全。
充电问题正在改善。慢充为主(80%),快充应急,未来比例不会有太大改变。当前的目标是15分钟充80%电,技术5-7年大规模到位,目前仅有特斯拉接近这一目标,显然特斯拉等先发企业用不了这么长时间就能达标。而大功率快充,对电网伤害很大,建立储能设施,甚至直接用光储能方式,是未来方向,这个急不得,又是个花大钱的慢功夫。
至于低成本,电池价格5年内可能会降到100美元/千瓦时,到那时新能源的综合使用成本,就可以和燃油车正面“刚”了,无须政策辅助。
这样一来,除了能量密度这一先天劣势无法填平,5年内电动车市场会趋向成熟,同时出现大规模替代消费。
领先者的机会来了
但是政策制定者显然更“乐观”,认为当下这个时间点,加上其他政策因素,电动车已经能够堪堪和燃油车打平了。所以,补贴加速退坡,地补今年6月25日前退出,央补退出的时间,大概率在明年某个时候。当然,非货币扶持政策将持续更长时间。
如果默认当前技术发展的趋势,从2020年到2025年,电动车将基本依据自身条件与燃油车抗衡,2025年之后逐步占据上风(绝对消费量则未必)。
不过,技术的发展从不是线性的,可能较长时间内陷于停滞,也可能在某个时间点获得爆发式进展。虽然固态锂电池、锂空气电池,甚至石墨烯电池(还有其他各种非主流方案)都一度被寄予厚望,但几年内,锂离子电池仍是重点投资对象。政策制定的依据,也是依照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轨迹而做出的评估与预测。
今年补贴方案出来以后,前述几项技术的领先者,将获得更大的市场机会,因为他们将更快地具备抗衡条件,而尚未达到平均水平的企业,很可能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难以支撑。
新能源“看政策吃饭”的套路,很快就玩不转了。后补贴时代即将到来,市场将第一次成为新能源的主要选择要素,而这一天,比之前预料的来得更快。(文/《汽车人》黄耀鹏,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