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人民币骤升与关税推迟是好消息?

汽车人传媒 2019-08-17 10:48:37 作者:黄耀鹏

人民币的升值与贬值,固然加剧了双方贸易的短期风险。但长期而言,该干啥还得干啥,最多采取一点套保等对冲手段。至于双方贸易代表的“通话”和推迟关税加征,也不值得殷切期待,后者不过是市场做空力量回撤的由头而已。

文/《汽车人》黄耀鹏

中美贸易谈判到了目前的阶段,全球市场都对特朗普的手段很熟悉了。大号的坏消息后面,往往跟着弱势一点的好消息。做空和做多者都能听到想听的,但将视线稍微拉开一点,就会发现,螺旋式下降的服贸关系,从未改变。

特朗普此前威胁称:“当前达成的协议,是未来最好的协议”,他暗示,如果不接受现在的要价,只会迎来更糟糕的妥协条件。

应该说,这两个规律都在落实。

 

时间线

北京时间8月13日晚(美东夏令时13日早上),中美双方谈判代表在电话中交谈,约定两周后再次“通话”。比起面对面谈判,“通话”显然是退了一步,但双方还在接触,让市场受到鼓舞。

接下来的白天,黄金大跌,从刚刚登上6年来的高位(1520美元)滑落下来,人民币离岸汇率上涨千点,升破7.0。但与此同时,人民币中间价只调升14个基点。两者严重背离,意味着离岸交易空前的活跃程度。

同一天又过了几个小时(厘清这一天的事件顺序,至关重要),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声明称,总统在8月1日宣布的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的计划有变。部分商品关税仍按计划于9月1日生效,而部分“基于健康、安全、国家安全和其它方面的因素,从关税清单中暂时删除,不会被征收10%的额外关税”。

这部分商品涵盖大部分电子类、服装类消费品,关税推迟至12月15日。特朗普在推特中写道,此举意在“避免对假日购物产生潜在影响”。

人民币上涨千点固然可观,但2017年和2019年早些时候,市场都曾发生人民币单日涨千点的奇观,但结果怎样?本币贬值未曾被“趋势性”反转。在上一次奇观发生的时候,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还在6.75左右。

按理说,极度弱势的市场,对利好消息往往不敏感,但此时的市场,对临时性的关税推迟和“反突击型”人民币汇率回调,都做出热烈反应。

那么,人民币的升降是否受到中国央行的干预呢?虽然理论上没有任何一家央行对本币币值无动于衷,但直接干预手段,向来是忌讳的,也被认为是“非市场”的。

如果将时间线继续向前推,很容易得出结论。

8月9日,美国推迟发放与华为交易“特许许可证”;

8月6日,美国财政部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

8月5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双破7.0;

8月3日,中国关税税则委员会称,对8月3日后成交的美国农产品采购,不排除加征进口关税。中国相关企业停止采购美国农产品;

8月2日,白宫宣布对中国3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关税;

8月1日,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为11年来首次;

7月31日,中美贸易谈判在上海结束本轮谈判,约定9月份在美“续谈”;

6月29日,中美元首在大阪会谈,中方承诺,重启美国农产品采购,美国承诺不再加征新关税。

以上均为北京时间。至此,双方的攻防态势一目了然。美联储固然“独立”决策,但毕竟与白宫期望的方向相同。

 

新阶段、新领域

双方的关税战,逐渐转向货币战,显然不是好兆头。因为它意味着双方的对立进入新阶段,扩张至新领域。双方不再避讳扩大打击面,再用“贸易摩擦”来定义2017年以来的中美互动,已经不合时宜。

中国央行2016年通过抛售美元,保住某个汇率点,被视为“正常反应”;而对本币贬值没有采取任何动作,则被视为“操纵汇率”。这不是HBO的奇幻剧情,而是美国人自己根据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做出的判断。

同时,美国财政部也事实上抛弃了该法。因为,给贸易伙伴贴上“操纵汇率”标签,要依据每半年财政部提交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汇率报告》。4月份的报告认为中国没有操纵,后者被列入观察名单。当年用来对付日本的法案,现在拿来对付中国,但节奏上等不及10月份的新报告,显然是一项政治决定。

由此,无论8月13日到14日传来的消息有多么利多,都是短期的,随时可能回头的。

贸易战三波,从基础工业原料、大宗商品和重工业,到一般工业原料,再到消费品,基本走到尽头。现在放缓,不过是为了收集谈判筹码。毕竟没有打出去的牌,才具备威慑力。特朗普的长项,是把打出去的牌再收回来,俗称“悔牌”。但收回来是为了在未来某个时刻打出去,或者引而不发。一旦中国不屈服,再结合其他措施一起放出去,达到最大程度的“毁伤效果”。

中国对当前条件不就范,拿到的条件当然会越来越差。但带来另一个效果是,随着时间推移,妥协变得越来越不合算。如果美国不希望达成协议,就没有必要接触。而打出的牌越多,双方达成协议就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除非洗牌重来。

 

“冲锋队员”没有死

而钢铁和汽车,作为“攻城锤”,早在双方第一波互怼中就释放出去,现在这些产业的关税政策,似乎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这既证明汽车产业链作为利器,必须第一时间发动;又表明它是一次性用品,并非回旋镖一样可以回收再利用。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中美两国,作为第一大和第二大整车市场,都建立了围绕自身的供应链。美国依托北美三国贸易协定,而中国则小部分依赖日韩供应商,大部分依赖在中国到处开花的跨国零部件供应商。

中美汽车零部件贸易,大多由中国中小型零部件供应商支撑。按照去年的数据,中国向美国出口了价值205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美国对华出口汽车零部件价值则为74亿美元。

而整车业务方面,双方刚好位置颠倒。林肯向中国出口6.74万辆整车,占据十大出口商之一。不过,戴姆勒和宝马在美国的产能被排除在外。原因在于,他们对华出口总量很难被评估。因为平行进口方式,导致最终用户从美国人变成中国人。这使得两家德国制造商对华出口,变得难以统计。

去年4月,中国有业界舆论认为,中美贸易争端,将导致中国输美汽车零部件遭受重创。中小企业有25%的产能面向美国市场,其中最大的出口项目是轮胎和轮毂。这一部分业务,早在奥巴马时代,就屡遭“双反”。而跨国零部件巨头,早就实现了就近部署,以享受关税同盟的优惠政策。后者很容易通过调整产能部署,规避关税风险。美国对华出口多为传动系统、车身附件以及发动机零件,更具技术含量,但找到替代却更容易。

实际上,汽车产品和零部件作为第一批冲锋的队员,并未阵亡。25%的关税并未“杀死”中美汽车贸易。因此,中国所称的,“加征的关税由美国人埋单”有一定道理。另一个结论,则是美国零部件进口商寻找进口替代的努力,迄今为止尚未收效。

人民币的升值与贬值,固然加剧了双方贸易的短期风险。但长期而言,该干啥还得干啥,最多采取一点套保等对冲手段。至于双方贸易代表的“通话”和推迟关税加征,也不值得殷切期待,后者不过是市场做空力量回撤的由头而已。(文/《汽车人》黄耀鹏,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