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恒大造车梦——冰封王座

汽车人传媒 2019-11-13 15:53:46 作者:黄耀鹏

恒大用钱“加速”崛起的想法,很天真,很可爱,也有诸神护佑、马到成功的可能。但台下坐着的,包括发言的供应商高管们,都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赚恒大一票,他们是乐意的;与恒大造车的未来捆绑在一起,他们就有点含糊。

文/《汽车人》黄耀鹏

11月12日晚上,上千名记者仿佛梦回大工业的黄金时代。镁光灯和镭射灯刷刷闪过,晃得睁不开眼。全球Tier1、Tier2供应商中间有头有脸的,当天基本都有高管在广州。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云集了4位数的巨头,全球五大车展的面子捆一块,也干不过恒大的烫金邀请函。人们不记得,全球汽车业上一个与之媲美的大场面,发生在何时。

 

铁王座,没有棉垫

恒大非大者不请,非强者不邀,强力塑造了汽车业峰会的样板开法。此次峰会云集了206家来自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包括13家世界500强企业。博世、麦格纳、大陆、采埃孚、蒂森克虏伯、捷太格特、巴斯夫……让人疑心,恒大是不是找到零部件五百强的黄页,挨个打电话的,偏偏巨头都买恒大的面子。

对于造车而言,恒大尚未入局,哪来的如此之大的号召力?除了他们都把恒大视为潜在大客户(谁嫌客户多呢)以外,今年全球汽车业的日子都不好过。中美双引擎熄火,欧洲徘徊在低谷、日本常规收缩。大家内心里都有点救世主降临的热烈期盼。

一个充分商业化的、革命性的能源方案,固然可以大幅提升整个汽车行业的生存空间。但对于成熟供应商来说,绝非福音。供应商队伍,将遭到血腥清洗。转型动作慢的、对未来看不清方向的,很难存活。

但增加一个大型汽车企业,就不一样了,不管它是新能源还是传统能源。因为所有供应商都在随着整车巨头转向,调整了自己的战略方向。现在端坐会场、甚至致辞的高管们,都取得了竞争优势。

在他们看来,恒大横空出世(其实已经布局5年之久),颇有点救世主驾临的派头。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次峰会,多少有点朝觐的意味。如果将恒大瞄准的目标视为王座,恒大也必将参与“权力的游戏”。铁王座冰封已久(无人能走这样的崛起路线),而游戏本身绝不好玩(一将功成万骨枯)。

 

神奇的规模、眩晕的数字

不过,在现场,许教授最后的讲演,将整场气氛点燃至高点,就像往篝火上浇汽油一样。许教授不作老板,也可作娱乐频道主持人,他同时拨动在场人目光与心弦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大师级控场。

恒大要造车不是新闻,当许教授轻松吐出恒大投入造车的总盘子时,现场音乐也配合着作激昂状:3000亿。毫无疑问,这是新世纪以来,汽车领域天字一号大项目。

当然,在场的“老司机们”都不是被数字吓大的。自从五棵松体育中心两次大场面,然后一地鸡毛以后,就连娱乐圈的爱豆们,都对大手笔、大投入、大场面心生疑窦。再忽悠他们入股投资,恐怕没那么容易了。

在座的供应商高管们,有的在汽车圈里浸淫数十年,久炼成精,他们什么没见过?不要低估他们的判断能力。

许教授介绍说,今年以来,他带领恒大汽车产业高管奔赴全球23个国家、47个城市,先后考察了58家全球汽车产业各领域龙头企业。2017年以来,恒大已经收购成功包括电池、电机、动力总成、3.0底盘架构、整车制造多个关键环节,大搞知识产权+工厂的软硬大采购活动。

而且,对设计和整车生产,恒大也信奉“拿来主义”。设计方面,恒大与Michael Robinson、Andres Warming、Stephane Schwarz等15位全球顶尖造型设计大师战略合作。工程技术领域,恒大与FEV、EDAG、IAV、AVL、MAGNA等全球五大汽车工程技术龙头战略合作。

恒大将部署10大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全部按照工业4.0标准打造;实现年产100万辆规模,10年内实现500万产能。这样的话,一个排名世界前十的超大车企,将在最短时间内崛起。如果实现,堪称神话般的成就。

具体投资规划为,3年投入450亿元人民币,2019投资200亿,2020年投资150亿,2021年投资100亿。

产品上,同步研发15款新车型,覆盖顶级型、超豪华型、豪华型、尊享型、舒适型、经典型等所有档次及轿车、SUV、MPV等全系列车型,实现产品线全覆盖。

眼下,恒驰的第一款车——“恒驰1”将在明年上半年正式亮相,恒驰全系列产品将从2021年陆续实现全面量产。

这一连串惊人的数字,还是令在场见过无数大世面的嘉宾们心动神摇,这是怎样的大买卖啊。即便有1%的可能性,这一晚忍受的声光电轰炸,也绝对物有所值,不,物超所值。

 

假设再假设

这么大买卖,在紧缩时代闻所未闻。当一个从来没有过造车经验的企业,宣布要进行所有乘用车车型开发的时候,如果供应商高管们内心里没有警铃大作,那他就不是合格的高管。

常规逻辑是,事出反常必有妖。肯定有人已经想到过,如果恒大不要外部融资、不要供应商债转股,不要经销商埋单,暂时不要消费者用脚投票,为什么做这么高调?难道他们不怕汽车业的老牌企业们结成联盟,共同采取行动驱逐这个有钱的愣头青?

许老板就那么喜欢大场面、大轰炸?显然,宣传上的需要是有一点的。许的个性当然不能忽视,但恒大更需要为“未来”造势。如果消费者、经销商、供应商、地方政府,都被许承诺的规模折服,而且也看到他为承诺的大场面真刀真枪的投入,且步步为营完全再现路线图规划,还会怀疑许的雄心?

当前的舆论,大多数人都同意,许虽然和贾老板有过纠葛,但两者还是不一样的。以至于很多人都认可许驱动整个恒大集团的资源来大举造车,是认真思考后的战略行动。

对于造车,恒大现状如何?许教授貌似很坦诚,总结为四无两有:无相关人才、无技术、无经验,无生产基地;有钱、有恒心。

随着前四者用钱换回来,这不都有了么?貌似很有道理的样子。

问题是,供应链和产品能不能用钱快速砸出来?

其实很难。产品设计有自己的内生规律和周期,就算在团队和实验设备上不惜投入,也不能改变某些必须依次完成的工作。生产线部署貌似可以砸,但工程整合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

假如恒大不惜资金,给五大工艺购买最大限度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生产线,这没问题。首先有个交货周期;其次,这些机器人买来只是硬件,他们的软件需要现场调试,为适应当前工艺和不断改变的流程而随之调整,积累经验,然后迭代更新软件。

同样,供应商固然可以挥舞支票,一呼百应,但是恒大也不能不顾成本而任意开出“无法拒绝”的价码。供应商才不管你将来盘子多大,小订单乖乖排后面去。生产线刚刚铺开,又无法短期上量,恒大还得忍着,以巨无霸的雄心,老老实实作一段时间“小客户”。

首批产品大卖,才轮到产能扩张,供应商随之提升恒大客户优先级。

这样就涉及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产品说话。虽然更根本,但其实乏善可陈。产品的成熟度、是否对消费者的脾胃和投入规模并非正相关。

恒大用钱“加速”崛起的想法,很天真,很可爱,也有诸神护佑、马到成功的可能。但台下坐着的,包括发言的供应商高管们,都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赚恒大一票,他们是乐意的;与恒大造车的未来捆绑在一起,他们就有点含糊。

这不是用金笔签字、喝喝香槟就能解决的问题。恒大造车,出水才见两腿泥,恒驰1号是个验证期望与耐心的好标的。(文/《汽车人》黄耀鹏,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