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过去两年时间,丰田彻底改变了它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与伙伴关系。倘若以“朋友圈”来形容,几乎囊括了半个中国汽车业。
文/《汽车人》管宏业
一年一度的“丰田技术空间”日前在江苏常熟举行。之所以选择常熟,不仅是这里有着大闸蟹等令人垂涎的物产,更因为一定程度上,中国最为富庶的江南水乡正成为丰田在华加码新能源事业的动力之源。
早在十年前,丰田第一个“吃螃蟹”,率先在华建设首个海外新能源车研发基地,从这里研发的本地化混合动力总成,大幅拉低了混动价格。双擎版本的卡罗拉/雷凌,至今成为中国最为畅销的混合动力汽车。
尝到甜头的丰田并没有止步,“环保车惟有普及,才可能真正为环境做贡献。”丰田汽车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上田达郎告诉《汽车人》,以丰田研发中心为牵头,加速普及环保车,是丰田电动化战略的原点。
早在2015年,丰田就制定了“环境挑战2050”战略,首要目标是新车二氧化碳零排放。2017年,丰田公布了到2030年推广普及电动化车型的重要时间节点,即2030年销售的新车中,HEV和PHEV将超过450万辆,EV和FCEV将超过100万辆,电动化车型的总量将超过550万辆。
让人意外的是,2019年,丰田修正目标,将2017年设定的2030年目标提前了5年左右,即在2025年电动化车型总量超过550万辆。中途变阵对丰田而言并不多见,背后透露出的是发展新能源车的迫切与自信。
了解丰田的人知道,不打无准备之仗、谋定而后动,已成为沉淀在品牌里的特色基因。做电动车也是如此,虽然相比友商,丰田纯电动车来得晚了一些,但这一次同样是有备而来。
“丰田技术空间”上,丰田将旗下三款电动车——C-HR EV/奕泽 E进擎/雷克萨斯UX 300e——一口气地展示在公众面前。不同于一味强调续航和智能化,丰田系电动车融合了TNGA和EV的独有特性,一方面通过提升车身刚性以及降低重心,实现了轻快的操控体验,同时利用长年开发HEV所积累的经验,确保了最为重要的电池安全性。以安全、安心、可靠为前提,真正回归汽车本源,体现出浮躁潮流下难得的冷静与务实。
以三款电动车上市为起点,丰田中国将2020年定义为EV元年。
2019年,丰田在华总销量达到162万辆,相比上一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领跑大盘近18个百分点。随着中日两国关系向好,丰田进一步确立了在华发展信心,加大投入力度深耕细作。
电动车是丰田在华图景中最重要的一环。正是以中国市场为牵引,丰田火力全开,确立了面向电气化时代迈进的两大举措。
首先,转变单纯制造的理念,建立包括新型商业模式在内的崭新运营体制;其次,改变以往闭环生产、单打独斗的传统,转向“协同发展”,建立更多伙伴关系。
也正是意识到迥异于传统汽车的价值体系,丰田以EV为圆心、以电池使用为半径,力图构建起涵盖广泛的出行服务大生态闭环。
丰田认为,锂离子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商业化将成为解决电池稳定供应的必要一环。对此,丰田计划同中国合作伙伴一起进行锂离子电池回收再利用整体价值链商业化的实证试验,在销售EV产品的同时,拓展到租赁领域进行EV以及电池的回收,之后当做二手车进行流通,电池作为备用零部件或者在其他领域进行充分地再利用,从而构建能够满足普及电动化车辆需求的电池供应体系。
这与仅就产品推产品、仅就性能谈性能的过去燃油车推广模式,实际上也是当下大多数车企推广电动车沿用至今的旧有模式,截然不同,不仅更注重全价值体系的疏通和利用,也更注重全产业链的节能与环保。
丰田推广电动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充分意识到,打造未来汽车绝非一己之力可以做到,必须寻找更多合作伙伴,挖掘创新商业模式。
去年7月,丰田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展电池供应和新技术开发,同时开始与比亚迪合作共同开发纯电动车型;10月,与新中源探讨加强合作,共同开发用户喜爱的更好的汽车,并推广电动化车型的普及;今年4月,丰田与比亚迪合资的纯电动车研发公司——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最新的合作项目是,就在“技术空间”举办前两周,丰田与多家中国汽车企业一起,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新公司主要业务围绕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研发。
也就是在过去两年里,丰田彻底改变了它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与伙伴关系。技术空间上的一幅PPT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点:在混动/插电混动领域,一汽、广汽;纯电动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燃料电池车领域,福田、金龙……联合研发领域,一汽、东风、北汽、广汽……倘若以“朋友圈”来形容,丰田的伙伴关系几乎囊括了半个中国汽车业。
上田达郎透露,通过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努力,到2025年,丰田将在中国推出10款纯电动车型,在全球达成的100万辆EV中,中国将占大部分份额。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不止是口号和噱头,更有不留余地的全力以赴。丰田中国人士向我们透露了一个细节,今年2月,上田达郎就与丰田中国总经理前川智士一起,带领700余名驻在员从日本一起返回中国。要知道,2月正是中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多数海外人士惟恐避之不及。谈及为何在危险时刻返回中国,上田达郎笑言:必须身临市场一线,就算是死,也要死在中国。(文/《汽车人》管宏业)【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