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拜登签署中企投资黑名单,有多少算计?

汽车人传媒 2021-06-06 08:30:14 作者:黄耀鹏

 

如今中美双方关系已经是毫不掩饰的竞争关系,无须温情脉脉,甚至稍假以辞色都是奢侈品。

 

文/《汽车人》黄耀鹏

 

6月3日,拜登以“应对中国军工企业威胁”为由,签署行政令,将59家中企列入投资“黑名单”。

 

 

在特朗普时期,美国在中企“实体名单”上做足了文章,着眼于禁止与名单上的中企进行贸易,基本上是贸易战的一部分。

 

而这一次,是投资禁令。即自8月2日起,禁止美国公民持有、交易名单上中企的股份。从现在到生效日之间有两个月,看上去是给美国投资人抛售的机会。

 

象征大过实际

 

理论上,这是中美金融脱钩努力的一部分,不过只具备象征意义。原因很简单,这59家中企中间,除了两三家民企,绝大部分都是央企、国企。目前没有在美国上市的企业。

 

可见的未来,它们既不会在美国融资,也不会由美国资本组成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进行投资。它们大多数属于基础设施运营商、国有大型科技工程公司,从事自然垄断、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业务,现金流有充分保障,同时充当了行政能力的延伸(当然也是监管对象)和国有大型银行的宠儿。

 

一句话,都不是缺钱的主,根本不需要美国资金。那么,为什么美国还要来这一手?

 

 

对于中国,大体上内政是内政,外交是外交;而对于美国,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与其说是给中国人看,不如说是给美国国内势力看,证明民主党也可以忤逆华尔街。

 

而犹太资本最近正对以色列政坛的大内斗焦头烂额,白宫则因为内塔尼亚胡杯葛美国重返“伊朗核协议”而耿耿于怀,因此坐视后者政治生命被终结。

 

对白宫而言,这是个很巧妙的当口。对内有利于寻求最大范围的共识。特朗普其实也在2020年11月颁布过“中国涉军企业”投资禁令,名单上有44家中企,拜登很大程度上扩张了这一名单(也有几家中企被撤出名单)。

 

对华短期而言,这是一种谈判策略。投资禁令签署前一天,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还称,“中美经贸领域已开始正常沟通”。再往前一周,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分别同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和财长耶伦视频通话。据悉,两次谈话分别进行了50分钟左右。

 

商务部发言人对这些接触,定性为“开局顺畅”、“求同存异是共识”、“务实地解决具体问题入手”。

 

第二天黑名单来了。

 

内政决定外交

 

从谈判角度,谈判者都会有意搜集筹码,而且双方都会尽量保留筹码,美国人更擅长凭空制造筹码。

 

眼下,美国人想交换的利益很明确,那就是贸易缓和。在2008年美联储疯狂释放流动性的时候,都没有达到这种通胀水平。持续1年多的无底线大放水,酿成的恶果正在逼近。

 

根据6月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今年5月全球食品价格同比涨幅10年来最大,达到39.7%,且已经连涨12个月,持续时间10年来最久。大宗商品和有色金属、原油,都进入上涨通道。

 

 

美国自己的CPI,居然也遭遇反弹。4月份CPI为4.2%,5月份CPI数据尚未出来,预计将冲高到6%-7%。耐用品通胀将创造82年来新高。美国印钞一向都是向全球输出通胀,很少自己受伤,这一次情况有点例外。

 

美元霸权的根基产生了一点松动,这种松动以前不可想象。人民币升值,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中国央行最近还出手打压了过快的升值预期。

 

拜登政府并不担心2050年债务会是自身GDP的5倍,他只担心新财年的6万亿美元预算和1.7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能否通过,何况还有必须捆绑的增税计划。众所周知,不管什么经济周期,共和党一直唱的是减税的调子。如果两党轮流执政,公众会享受到税收坐电梯。

 

无论预算、基建投资还是增税,必须要参院至少67个赞成票(占据2/3),后两者共和党全体不答应,没商量。而“预算和解程序”这张王牌,拜登只能使用一次,要用在哪里?

 

想来想去,还得重拾特朗普时代的牙慧,惩罚中国,但是又不能真打痛了导致没得谈。所以,这几天华府传来的信息,是相当矛盾和左顾右盼。

 

白宫几项政策指向,包含投资制裁名单、新冠调查期限,都设置在8月份。原因在于,每个财年自10月1日开始。国会8月5日休会1个月,这段时间,表面上议员处于假期,但实际上是给各方游说势力争取议员的机遇期。为了能让共和党议员放行预算,低成本调动一下“抗中”情绪,还是要得。

 

对冲操作

 

同时,由于疫情的物资需求,中国对美出口也创了新高。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90%,都由进口商和最终消费者承担,中国这边离岸价格几乎没什么变化。

 

眼下对华关税实际上进一步推高了美国CPI,美国需要部分解除对华关税。理想状况是,双方各自撤回加征的关税,回到2018年以前。

 

但这相当于“对华妥协”,不合时宜。中国人会不会趁势提出解除对华科技企业禁令?而对中企“投资禁令”则可以同时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先对国内重申了对华强硬立场,又凭空创造出谈判筹码——承诺延缓扩大名单。

 

 

中国目前的反应是“可谈”。中国不会出台针锋相对的美企投资禁令,一则能力覆盖不到,二则与对外开放的大方针不符。双方能谈的是缓和贸易关系。至于金融全面脱钩,眼下无法做到。

 

不过,禁止美资投资中国央企、国企,算是对事实的追认。谈判前玩这一套,至少能在气势上居高临下。作为恶心人的手段,不失为不错的一张牌。

 

传统上制造点缓和气氛,利于谈判,只适用于合作或者竞合关系。如今中美双方关系已经是毫不掩饰的竞争关系,无须温情脉脉,甚至稍假以辞色都是奢侈品。投资“黑名单”,不过是直接竞争氛围下的产物,并非毒化气氛的原因。(文/《汽车人》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