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新势力1月销量腰斩,一季度反弹可期

汽车人传媒 2023-02-04 08:05:17 作者:黄耀鹏

 

新势力整体销量大跌,并非季节因素,也非外界“单因子”影响,而是市场消费情绪疲软的反映。

 

作者丨黄耀鹏

编辑丨大华

出品丨汽车人全媒体

 

每月1日,照例是新势力发上月销量数据的日子。

 

2022年下半年,媒体们拿着哪吒、零跑、极氪的数据,坐等“蔚小理”发榜。2月1日,情况反过来。这本身就透露着不寻常。

 

数据大家当晚就都知道了,所有新势力环比全都是两位数的负增长,无一幸免。只能是少输当赢,跌幅不超过60%就算尚可。

 

1月份,零跑交付1139辆,环比下跌86.6%;极氪交付3116辆,环比下跌72.5%;创维交付1188辆,环比下跌61.9%。

 

而“蔚小理”、岚图、哪吒情况稍好。其中,跌幅最浅的是岚图,环比下跌10.5%,只不过岚图基数较低,失真度较大;理想交付1.5万辆,环比下跌28.7%,凭借绝对量拿了新势力榜首;蔚来交付8500辆,小鹏交付5200辆,均在意料之中。

 

销量下跌之缘由

 

新势力整体销量大面积腰斩之后,理由似乎也有迹可循。

 

最大的理由其实是春节假期,而非国补“后遗症”。春节期间是传统的车市淡季,购车大多不在日程表内。2022年2月(2月1日为正月初一),“蔚小理”、哪吒、零跑等,销量同样无一过万。

 

 

但是这样解释不了为什么传统车企,虽然也受春节淡季影响,但一般不至于销量减半。这里面同样有两个可能的原因:

 

一是新势力下沉不够,一般只停留在一二线城市,而这些城市在春节期间,餐饮、旅游、服饰、贵金属等“假日消费经济”增幅比较大,绝对量能也大,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落差,大于中小城市。

 

二是与新势力的产品结构有关。新势力产品线普遍较短,细分市场指向明确,目标群体同样明确。一旦目标市场群体注意力未能聚焦于汽车,受到的影响就很容易凸显。简单说,就是受特定客户的行为模式影响。产品线短的弊端,就是季节性波动比较大。这是结构性问题。

 

也有人分析是1月份疫情导致。但2022年12月初防疫政策发生巨大转变,当月影响应该最大,反映到1月份是有可能的,但也只是余波,不会比2022年12月份影响大,更不应该成为1月份下跌的主要因素。

 

 

很多人也提到国补消失之前的最后一个月(2022年12月),消费动能提前释放。厂商们也推波助澜,希望客户下单锁单。当然,也叠加了年底冲量。但新势力一般是直营店铺,基本不存在压库问题。

 

商用车领域,排放标准切换之前,也迎来了大面积的消费冲量。而排放标准升级落地后,政策拉起来的消费透支了市场潜力,市场进入长达半年多的超跌过程。

 

但这个理由,也有明显的缺陷。一些主机厂启动了降价行动,力度之大,完全对冲国补还有不少富裕。降价和市场表现有时间差,但应该至少挽回一些。从结果看,大多并没有力挽狂澜。

 

降价促销的逻辑

 

这一次,是特斯拉抢跑,1月6日,特斯拉将Model 3/Y降了2万-4.8万元;

 

1月13日,问界降价,两款车降了2.88万-3万元;

 

1月17日,小鹏宣布降价,幅度2万-3.6万元;

 

2月1日,埃安推出限时交付激励5000元,不过已经与1月份销量无关;

 

2月2日,极氪最高降价1.72万元(以配置优惠的形式);

 

零跑先涨后降,1月初涨了3000-6000元,过了一周又推出限时优惠(定金贴现)。

 

此外,非凡R7降价2.1万元,蔚来也在终端提出一揽子优惠(补贴兜底+选装优惠+置换补贴)。

 

 

特斯拉带动的这一次降价,应该和电池正极原料降价无关(价格传导不可能如此快捷)。而众多厂家跟进,从主机厂角度可能有“应战”、“抢客户”的想法,但归根结底,降价是为了促销。

 

这恰好说明,参战的厂商们认识到,这一波交付走跌,并非季节因素,也非外界“单因子”影响,而是市场消费情绪疲软的反映。这样一来,大力度降价,才能在逻辑上讲得通。

 

政策端反应

 

对于眼下汽车消费的走低动向,政策方立刻就捕捉到了。

 

2月2日下午,国新办举行2022商务工作发布会,商务部官员出面,称要着眼于全产业链,突出关键点,继续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

 

讲话很长,要点有二条:一是重申汽车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二是商务部2022年主要给的是打通汽车生命周期的政策(二手车流通、报废更新),以此来激活新车消费。无疑,这一政策是有效的,但兜的圈子比较大,无法发生即时效力。

 

商务部也很清楚这一点,因此承诺将继续推进政策制定和实施。

 

 

商务部不会无的放矢。此时此刻做这样的表态,应该也是看到新年数据不是很理想,因此需要站台鼓劲。这和当前的施政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即少做短效刺激,多做解决根源问题,梳理产业循环“梗阻”的工作。

 

消费情绪低落

 

如果向前一步,思考一下,为什么新年以来市场情绪渐次走低?

 

全球市场不会因为海关和地缘隔阂而完全隔绝,全球市场情绪有一定传染性。

 

从外部看,美联储加息已经有点难以为继,国外需求增速正在快速见顶,没准儿已经开始负增长。

 

而国内人民币汇率上来了,国内需求也开始不足。地方财政的“隐债”正在发酵,遵义道桥将债务展期20年,给投资市场带来的心理震撼,绝不亚于2022年永煤违约。房市更是早早趴在地上。这样的投资背景下,市场消费情绪怎么好得了。

 

口红效应消费(廉价奢侈品、看电影、聚餐)等,看着热闹,但带动作用远不如汽车。汽车一个产业及汽柴油消费占据“社会零售”15%,商务部官员说汽车及周边消费是“四大金刚之首”,实至名归。

 

 

中国央行对眼下流动性问题心知肚明,连续3个月,M2(广义货币)增长都在两位数,1月份数据还未出来,估计增幅也在11.4%左右。

 

中国央行曾在12月底放话称,M2和经济增长要保持相应比例。很多舆论,都将此言视为“放水”、“加杠杆”的信号。最后一次提全局性“去杠杆”是2019年,现在已经半公开地加杠杆(虽然仍是临机操作范畴)。市场情绪到底如何,可见一斑。

 

流动性对冲措施不是立竿见影的。政策方面,一方面要把去年打趴的房企扶一把,掸掸土,但又不能再让其飘起来(市场也不支持);另一方面要把“放的水”,尽量引导到社会零售面上来,消除负面情绪,汽车消费是非常好的抓手。

 

但是国补刚退,政策方还不想立刻重新撒钞票,想做得艺术一点、深层次一点。但这样的问题,是见效有点慢。眼下正值一揽子政策和财政宽松尚未显效、另一波政策还在路上的时候,1月份数据就处在这么一个稍显尴尬的时间点——下药了,药效还得等等。

 

 

新势力交付不大理想,不过是经济大气候中的“小气候”使然。月度数据即便发生偏离,也不宜惊慌失措,因为政策威力迟早上来。如果效果不彰,还可以继续加大力度。

 

远的不敢说,今年一季度反弹还是可期的。再往远期,则希望长效政策开始发挥作用,而不是一味靠刺激。【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