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称“协会”)召开发布会,公布了马年首季的成绩单。
592.23万辆的销售成绩,较上年同期增长9.18%,增幅虽有减缓但也符合协会此前预测的全年同比增长8%至10%的预期,“开局平稳”是它给这份成绩单的总结评语。
事实上,一季度车市走向在多数人意料之中。比如在城市限购、合资品牌紧逼的形势下,自主品牌难逃七连降的魔咒;SUV和MPV依然是成长性最好的两个乘用车细分市场;德系与美系争霸,仍是中国车市的主旋律;日系车依旧在逆袭作战,一点点夺回失去的市场……
在这场已知结局的竞争中,其竞争形势也在发生着改变。
自主品牌七连降
总结一季度车市,有八大特点:汽车产销依旧创历史新高;乘用车产销同比保持增长;商用车产销量较高;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同比继续下降;汽车出口低于同期水平;行业前十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平;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快;重点企业经济效益良好。
在这八个特点中,自主品牌七连降尤其引人关注。
今年1至3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88.53万辆,同比下降1.46%,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8.72%,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4.54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自主品牌连续7个月市场份额出现下滑。
在发布会现场,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被问到“自主品牌汽车什么时候才能止跌”时,他很无奈地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止跌。不过,这样的情况估计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是半年、一年、两年或者更久,取决于中国车企自主事业的崛起速度。
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这自主四小巨头,在失去1.6L以下节能补贴政策庇护后,接连遭遇限购、合资品牌下探的多重打击,一季度,除了长城实现微增长外,奇瑞、比亚迪和吉利汽车销量都深陷负增长的泥沼。在转型升级中,它们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此前饱受外界非议,占着优势资源却自主孱弱的四大汽车集团——上汽、东风、长安、北汽,近两年在各自自主事业板块上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们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还有质的飞跃。
两相对比下,四小自主巨头和四大汽车集团的自主战绩差距愈来愈大。
合资自主竞争白热化
其实,从2009年开始,自主和合资品牌就已经开始短兵相接,只因为那时有着各项补贴政策刺激,导致市场发展过热,掩盖了这一尖锐的竞争形势。如今,随着各项补贴政策退市,经济回落,当一切繁华落尽时,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间的竞争形势已是剑拔弩张。
与中国自主品牌七连降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季度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等外国乘用车品牌销量及占有率均呈不同程度增长。
“从国家出台1.6L以下补贴政策开始,合资品牌就加大了对小型车的研发,而且据我们了解,合资品牌还留有很多后手没有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反对现在放开合资股比的原因。”针对当前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竞争形势,董扬再次强调之前反对放开合资股比的原因。
自主品牌发展需要政府给出真金白银的支持,资助其研发;其次,各自主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在相互合作上,董扬认为国内车企远不如外资企业。希望中国自主品牌之间少点无谓的竞争,因自主品牌发展需要合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违者中国商报将追究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