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几年的超快速发展,自主品牌企业积累了不少深层问题,已经到达发展的“深水区”。如果不在发展中尽快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将给自主品牌未来的腾飞埋下隐患。
第一道坎:出口存深层问题
出口暂时下滑是目前自主品牌最直接、最明显的问题。2008年,汽车出口68.07万辆,同比增长11.1%,与上半年相比,增速回落48.27%,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67.85%。由于八成以上的出口皆是自主品牌汽车,因此中国汽车出口的回落等于自主品牌出口势头下滑。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欧美、日韩、金砖四国、东欧各国等等,几乎全世界无一幸免,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进而导致需求下降,中国等对出口依赖度较高的国家出口直线下滑。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也不是汽车业一个行业的问题,可以说是非战之罪。
虽然出口下滑主要是外部因素,但并不等于企业只需坐等外部市场好转。不可否认,自主品牌在出口上长期存在问题,比如产品质量、服务水平、销售网络覆盖率等都不尽人意。现在说要在海外市场提高服务满意度,增加销售网点,恐怕有点纸上谈兵。企业在这种世道下并不愿意增加投入,这也是正常的,但至少不能火速抛弃海外市场,把售后服务等问题抛之脑后。如果这样做,会导致该产品、企业乃至中国汽车整体形象受损,等到经济回暖,再想进入这些市场就不容易了,所以企业不要放弃售后服务,即使要撤离某一市场,也要与经销商谈好,妥善安排售后服务事宜。
第二道坎:品牌形象难逃低端
很多自主品牌企业的老总在新车发布时,总要感慨一句,如果这款车是合资企业的产品,那价格总要高上几万元。这种感慨的背后是自主品牌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形象长期处于低端,没有形成品牌溢价。
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这是由于自主品牌产品多是小型车导致的,所以有知名商用车企业甫一进入轿车行业,就推出中级车,结果事与愿违,销量惨不忍睹。
主打小型车仅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并非最根本的因素。世界著名汽车企业也有以生产小型车为主的,比如菲亚特等,所以小型车并非罪魁祸首。
根本原因之一是企业进入汽车业或者轿车业时间不长,尚属新品牌,和跨国公司这些“老兵”相比自然知名度、美誉度都有差距。目前国内轿车合资公司的外方绝大多数都是世界顶级汽车企业,至少拥有数十年历史,根基深厚,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合资产品品牌溢价也相对较高。如果印度或者马来西亚的企业到中国组建合资企业,国内用户是否也能立刻追捧其产品?恐怕未必。所以新进自主品牌企业不妨放平心态,从合资品牌“防守”较弱的区域入手,比如5万元以下的微车,先站住脚再图发展。
根本原因之二是产品和服务质量不过关。尽管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执行起来并不容易。有媒体报道,中部地区某著名自主品牌轿车企业,熟练工人流失率比同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不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个批次的产品质量起伏不定。这些深层原因需要企业耐心解决,现实证明,试图走捷径的企业,虽然一时赚得眼球,但销售业绩并不理想。
第三道坎:
缺失核心技术或未经市场考验
自主品牌起家或靠购买车型,或靠技术转让,或靠模仿,特别是最后一种曾经大行其道,至今仍有市场。且不论这些做法的优劣,共同缺陷是核心技术缺失。
这是说熟说烂的话题,药方也开了一大堆,但有一点很少提及,那就是自主品牌在核心技术上不是没有做出努力和突破,比如全铝发动机、1.8T发动机、自动变速器、混合动力车等等,但却没有得到市场的全面认可。
原因何在?发动机、变速箱都是要拿来用的。这些技术是否先进,是否实用,还是要经过市场检验。如果在实际驾驶中表现不理想,那么再多的溢美之词也无法改变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不过关的形象。
建议自主品牌在研发上取得突破之后,不要盲目乐观,而是要重视市场反馈,尽快调试完善核心零部件,通过口碑效应改变现状。
第四道坎:部分企业负债率高
部分自主品牌企业负债率高,这在行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业内一度传闻奇瑞汽车负债接近200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0.9%,但这一消息没有得到奇瑞的证实。
奇瑞曾经希望通过上市融资1000亿元来解决资金问题,但无奈碰上A股、H股乃至全球股市全体走熊,奇瑞所希望做到的50倍市盈率,几乎不可能达到,所以接下来奇瑞还得靠银行贷款。好在现在政府要求银行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奇瑞获取银行贷款不会太困难,但资金压力过大终究是一大隐患。
虽然目前资本市场很不景气,但从长远来看,采用上市、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肯定是自主品牌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手段,另外,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形象,缩小和合资品牌的价格差,也是提高利润的长久之计。
第五道坎:
地方政府“催肥”冲动
汽车企业往往是一地的大型企业,对地方经济影响很大,因此和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常常是双刃剑。一方面,地方政府会在立项审批、税收、政府采购等多个环节照顾本地汽车企业,对企业做大助力不小。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往往控制不住“垒大户”的冲动,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明示暗示,不但要做大,还要快速做大,多为当地GDP增长做贡献,多解决就业,而企业很难拒绝这种“好意”,于是新建基地、扩产、增员等等大行其道。
应该承认,在目前的中国市场环境下,要求企业完全不受地方政府干涉,是不现实的。不过,企业倒是可以趁经济下滑的时期瘦身,尽量减少政府“催肥”出来的“赘肉”。如果为了给地方经济“挣面子”,还要硬撑,恐怕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自主品牌从势单力孤发展到现在占国内汽车销量五分之一强,一路走来很不容易,现在要进一步解决深层问题,更加艰难。然而,这一步必须走出去,就像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一样,自主品牌发展也进入“深水区”,能不能到达胜利彼岸,关键就看这些深层问题能否得到尽快解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