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文化沟壑准备好了吗?

《汽车人》杂志 2014-12-22 14:53:21 作者:李安定专栏 新华社国内部编委、高级记者

  上汽收购双龙,4年风风雨雨,终于在全球金融海啸中功亏一篑,国际兼并首战失利。

  笔者以为,收购双龙的失败,主要源于文化差异,尤其是全球金融海啸的不可抗拒力。但是上汽在并购时机选择、自身管理团队实力、危机处理能力方面也尚有欠缺;虽然也做过前期的案头准备和对策,但“纸上得来终觉浅”。

  上汽实施海外兼并的目的,一是通过区域性兼并,试水构筑全球经营体系;二是双龙的SUV以及柴油发动机与上汽的产品体系有较强的互补性,重组后,可以发挥双方的协同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

  然而事与愿违。上汽进入双龙后,才得知中韩汽车企业文化的沟壑有多深。

  一方面,韩国社会商业贿赂成风,经济犯罪成本极低,原管理层能力低下,供应商与管理层和工会多有利益关系。董事会罢免了原社长后,中方没有一个国际收购的整体团队,对比美国通用收购韩国大宇后,马上从通用全球机构中抽调50人的经营团队整体接管,并有500人的后方支持,凸显上汽国际经营人才体系、人才培养的缺失。

  另一方面,韩国工会势力强大,动辄以罢工相要挟,要求分享管理层的利益。“斗争成果”累积下来,双龙汽车的单车人工成本占到20%,远高于韩国汽车业8%的平均水平。

  韩国工会之强势,令人瞠目:百余工会专职干部不参与生产劳动,还配有专车;管理层经营决策须经过工会许可;每年伴以罢工劳资谈判,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

  出于一种岛国文化,韩国人抱团,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是其可敬之处,但也有其狭隘的弊端。小型越野车S100为了摊销开发成本,除在韩国生产之外,拟在国内组装,却被双龙工会指为技术和就业岗位流出而拼死抗争,甚至举报司法部门,由检察部门对中方管理人员进行限制出境的高强度传唤。

  上汽人士感叹,过去从书本,从中介机构,从使领馆了解了不少信息,有思想准备,但是真正进到一个韩国企业,想不到有这么难,和过去对韩国汽车业的感受完全不同。

  

  回顾双龙危机,上汽人士称,没想到全球金融海啸来得这么猛,排浪打来,双龙瞬间就垮了。双龙产品一半销往欧洲,现在几乎没有了销路;在俄罗斯,连信用证都开不出;在韩国国内,卖车80%靠贷款,现在消费不振,银行惜贷,双龙又不像现代、大宇还有自己的金融公司,因而只能坐以待毙。

  除了产品开发有合作外,双龙是经济完全独立的韩国公司,因而双龙事件对大股东上汽的影响不大,截至200811月底,上汽拥有双龙的股份权益为18.51亿元。

  为了帮助双龙“回生”,上汽承诺愿意以它在双龙的股权作抵押筹措资金;愿意帮双龙寻找接盘的战略投资者;继续在中国维持双龙的销售渠道。即使如此仁至义尽,双龙工会仍然组织工人到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抗议。

  有消息说,双龙提出,要已经被迫退出管理的上汽继续追加投资。金融海啸当前,现金为王,已经感到寒心的上汽似乎没有再往无底洞里扔钱的打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