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孵化品牌”崭露头角

汽车人传媒 2023-02-13 12:18:33 作者:齐策

 

新迄今为止,国企孵化品牌都实现了标准化资本运作,向上市迈进的进程基本是顺利的。而埃安凭借一马当先的销量爬坡速度和规模,成为国企孵化品牌的引领者。

 

作者丨《汽车人》齐策

 

在2022年,国企孵化的创业企业,虽然运营状况不一,但都走向了独立发展、同时谋求资本运营和市场运营的阶段。

 

它们涵盖了埃安、岚图、阿维塔、智己、极狐,分别为广汽、东风、长安、上汽和北汽。六大国企当中,只有一汽不在其中。因为后者手中有红旗这张王牌,对于孵化“高端智能电动品牌”,似乎兴趣不大。

 

2021年的时候,这些创业企业的运营形态,尚未被认定为“现象级”。原因可能在于:在2021年的时候,这几个品牌虽然统统亮相,但其中一些尚未实现交付。

 

2022年,最后两个发布的创业品牌,即阿维塔、智己,实现交付,真正凑齐了阵容。虽然它们中的不少产品,尚未走完一个完整年份,但有些商业图景,未必需要所有的拼板都就位,就凭露出部分,也能猜个大概。

 

融资“对表”,接近实现“A拆A”

 

这一年中,除了埃安,其它几家销量仍然尚未实现爬坡。如此,埃安凭借一马当先的销量爬坡速度和规模,成为国企孵化品牌的引领者。

 

 

对于销量本身,我们还应该给点时间。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它们近乎整齐划一的融资动作。这里,《汽车人》把极狐排除。因为极狐已经是北汽蓝谷(上市公司)的一部分,后者在2018年9月就已借壳上市。

 

融资额度最大的也是埃安。国企孵化的创业企业,资本运作标准的三步走:独立分拆、融资引战、上市(IPO)。埃安已经非常接近科创板上市这一目标。

 

2017年,埃安品牌部成立,当时还叫“广汽新能源”;2021年底,埃安宣布独立,与传祺分开,称为“广汽埃安”;2022年9月,称为“埃安”,“广汽”两个字也不见了。

 

 

2022年10月20日,埃安A轮融资183亿元,破了近年来私募融资记录。国调基金、地方国投和各路国资纷纷加码,引入了53家战投,广汽集团持股从93.45%稀释到76.89%。值得一提的是,53家战投并未公布“全名单”,但领投者均有国资或地方政府背景。

 

埃安的股份制改革被定义为“混改”,这让埃安顶上了国企改制改革的名头。为什么多个国企孵化品牌融资,埃安融的最多、声势最大,其实还是业绩骄人,投资确定性较强。

 

有人已经预计,埃安上市后,市值相当于母公司广汽集团A股+H股的市值。这就意味着埃安摆脱了巨人之下的影子,不再“子以母贵”,而是走出独立行情。

 

半年时间,埃安估值从400亿元到1000亿元。这让埃安从投资的角度,已经不再便宜。埃安宣布,在IPO之前没有B轮融资,其余投资人已经没有一级市场的上车机会。

 

 

相比之下,岚图融资稍微低调。2022年11月16日,岚图A轮融资完成,11家战投,融资45.5亿元,合计持股15.41%。

 

领投方为国企混改基金,相当于也定下了“混改”的调子。一般的融资去处,都是补充运营资本金。但岚图方面指出,约有40%的资金将用于研发。

 

 

2021年11月发布的阿维塔品牌,没有经历埃安那种逐渐过渡的运营方式,从一开始就是相对长安汽车独立的公司,而且是采用了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的方式。

 

刚成立的时候,阿维塔就宣布了融资。长安持股39.02%,宁德时代持股28.99%,两江基金、南方资产联合体、蔚来持有剩余股份,华为没有入股。这一轮融资应该算“天使轮”。

 

2022年8月2日,阿维塔完成A轮融资,本轮宁德时代未跟投,长安和南方资产等股东追加投资。A轮融资过后,阿维塔融资近50亿元,长安汽车持股比例升至40.99%,宁德时代稀释至17.1%。

 

和前两者一样,阿维塔也得到了国字号资金的支持。A轮领投方是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与其它两家相比,供应商跟投的局面有所扩大,不但包含电池供应商,还包括半导体芯片和传感器供应商的资源支持。

 

 

在阿维塔A轮融资完成的前一天,上汽智己也实现了A轮融资。交银资本领投,大股东上汽追加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中信证券等跟投。但是,智己只提到“估值达到300亿元”,并未透露A轮融资额度。

 

2020年底成立的智己汽车,和阿维塔有点近似,也由三方共同打造。上汽、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出资,合作方包括宁德时代、Momenta、斑马智行、华域视觉、延锋集团等供应商。

 

 

至此,这四家有了共同的身份标签:国企孵化、独立、A轮融资、引入战投。大家好像一个师傅教出来的资本运作模式。

 

这种彼此相像的操作,至少说明了,国企孵化品牌晋身路径已经变成有且仅有一条的样子。这里面有强烈的环境塑造因素在起作用。以前这种事很少,即A股上市公司里面,将新能源子公司拆分出来,仍在A股上市,业内俗称“A拆A”。

 

需要指出,眼下还没有成功的例子,但是这四家都有希望做到这一点。现在看,埃安可能率先进行B轮融资。而且,埃安有相对明确的上市时间(2023年底),前景相对明朗。

 

业务进展,埃安领先

 

在业务上,四家相同的可比性不大。

 

如果按照首轮产品交付时间节点来看,埃安第一款产品(AION S),定价14.68万-19.28万元,2019年5月开始正式交付。

 

岚图第一款产品(岚图FREE),定价31.36万-36.36万元,在2021年8月初开始正式交付。

 

阿维塔第一款产品(阿维塔11),定价34.99万-40.99万元(阿维塔011单独定价60.00万元),在2022年12月底开始正式交付。

 

智己第一款产品(智己L7),定价36.88万-40.88万元,在2022年6月份正式交付。

 

显然,除了埃安,剩下三家的产品定位,一开始就站在30万元以上。新创的新能源品牌,定位为豪华品牌,是除了广汽之外的所有国企,投资之前就一致“想定”的部分。

 

 

埃安的定位清晰,就是力图走量,从网约车等B端客户做起,这都是常规操作。但是,埃安成功从B端转向C端,摆脱了网约车形象,而且销量在2021年开始月均突破万辆,2021年全年达到18万辆,一下子超出了新势力的身位。

 

这个时候,埃安的产能还在10万辆左右,属于超负荷生产。

 

2022年,埃安扩建产能达到20万辆之后,接手了广汽菲克的产能并快速改造为另外20万辆产能,这个就属于国企特有的基建能力了。国企定下一个基建标杆,新建产能不超过2.5年,改造产能不超过半年。这是国企孵化品牌才能享受到的优势。

 

新势力则在产能扩张和生产组织上连续交了几年学费,有的至今尚未能彻底走通规模生产和物料采购的路径。有些“踩坑”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

 

 

2022年是埃安大展身手的一年:3月销量突破2万辆,4月因外部影响掉到1万辆,此后每个月都能站稳2万辆,9月突破3万辆,连续突破的趋势很明显。

 

埃安已经超越了所有的新势力,正在接近特斯拉和五菱所在的区域,距离比亚迪那种境界,还有很远。无论如何,在国企孵化品牌中,埃安起到引领和定标杆的作用。埃安与其它几家的业务路线和成长进程,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高端化路线

 

岚图、阿维塔、智己这几家,现在都尚未打开销路局面。它们的大股东,也都能在最早预测到,30万元以上价位是不可能快速走量的。

 

 

和10万-20万元产品的诉求不同,30万元以上的产品,头一年(非完整年)月销做到两三千辆,也是可以接受的。到了整年份,月销最好能向新势力看齐,做到月销万辆。但这种期望有个前提,就是旗下至少要有两三款车。

 

靠一款车做到月销万辆,在30万元的级别上确实很难。新势力当中,也只有理想汽车做到过,但理想汽车当时是全公司只有一款车,资源也是高度集中的。

 

为什么走这种定位模式,这与国企对新能源战略的安排有关系。

 

除了一汽,事实上几家大的国企都缺乏自己的高端品牌,这是长期发展中的一个固有遗憾。趁着新能源崛起的机会,投资塑造一个高端新能源品牌,不但有助于完善自家产品谱系、丰富产品层次,而且对于集团的形象和以后的矩阵式发展,有很大帮助。

 

 

单从研发角度来说,高端品牌对全方位能力的牵引作用,也是其它品牌所无法起到的。高端研发对人才资源,也具有特殊的吸引作用。

 

任何一个汽车集团崛起之后,都要完善“高端化”这块拼图,简直成了通用操作,原因就是有这些战略上的好处在支撑。

 

为什么要“独立”孵化

 

做独立品牌的逻辑在哪里?市场放缓了之后,大企业都开始反思自己的决策流程、组织架构、研产销线路,还能不能适应新形势。

 

特别是互联网公司进来之后,模块化业务、矩阵化产品、扁平化架构风行一时。就连数据服务体系,也都搞了前中后台。当然,现在互联网大厂纷纷又拆“中台”,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总之,决策的稳健性(就是不出错),要向决策的效率让步。退一步说,就算再稳健,也无法保证在业务层面不出错。因为现在市场的变化节奏已经被带起来了,慢吞吞地用传统方式做链式部署,等到作出决定,商业机会就错过了。

 

新创品牌用互联网公司的方式来运营,也就成了共识。甚至这几家还在不同程度上搞了“去母公司化”的运动,即基层和中层尽量用外聘人员,杜绝原来的经营思路迁移过来。

 

当然,高层还是总部信任的人过去管理,尚未实施彻底的职业经理人制度。这可能是因为,集团管理层更信任自己派出的高管去主抓“希望业务”,毕竟集团把老本都拿出来投了。职业经理人最多只能做副手。

 

激励机制、人才制度、管理方式,乃至产品的研发、宣传,都很“新势力化”,唯独生产不是。国企是不可能放弃自己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组织优势的。

 

 

至于融资和上市路线,表面上看和新势力的操作没什么两样。但是,国企能够让国务院国资委、银保资本、地方国投、大国企的资本过来认筹、站台。这是新势力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事实上,不但领投方来头甚大,就连跟投方也被严格筛选。投资机构资产要到千亿级别,要么有供应链、土地、基础设施资源。只要机构足够踊跃,标准当然要卡得严。

 

加严筛选的结果,就是内外资风投大多数出局,拿不到额度。融资时间短,除了核心员工激励,其他机构都无法染指,是融资受捧的证据。

 

品牌护城河构建中

 

截至2022年底,除了埃安,其它品牌仍在努力建设品牌护城河。埃安虽然在新能源电池技术上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弹匣电池、海绵硅负极片等),但其立身安命的本钱,仍是性价比。

 

新势力一般都是先通过百万级超跑定调高端形象,然后依靠走量产品兑现商业价值。这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套路。

 

埃安并未从一开始就高调圈出护城河,直接成功实现主力车型放量。眼下埃安在2022年12月30日广州车展上展示的高端跑车Hyper GT,表明其运营本身,就是反套路的。

 

 

高端品牌如何解决调性问题?“蔚小理”虽然今年大多不大如意,但它们已经建立起品牌鲜明的标签,这到底是时间因素堆积而成,还是它们在宣发上的确有手段,现在还不好下结论。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各家在技术上,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都没有取得明显领先优势。华为虽然宣传非常猛烈,但市场承认的程度仍然很有限。

 

巧合的是,阿维塔、智己都有科技大厂(华为、阿里)站出来技术背书。岚图这方面没有,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当然,岚图从增程开始,然后做MPV,这个思路明显是不求走量,先在小众市场上把口碑做起来,从而建立品牌护城河。

 

眼下增程领域俨然成了热点,不少品牌对此都新增了部署,不再是理想汽车一家唱独角戏的时期了。这反映了岚图不愿从众、放眼长远的思考能力。

 

 

阿维塔和智己都在交付前后,面临了首批客户的反馈意见。从双方的整改进程、安抚客户的思路来看,互联网思维和服务理念基本贯彻进来,决策应对也基本是及时的。

 

因此,从销售量能上来看,还需要给多一点时间,才能看出一个品牌的发展脉络。

 

迄今为止,国企孵化品牌都实现了标准化资本运作,向上市迈进的进程基本是顺利的。

 

新势力在上市前后,一度面临运营资金紧张的窘境,有的被迫使用高成本资金,有的签下对赌协议。而国企孵化品牌不但眼下无需如此,未来也不必面临这种境地。

 

 

但是,融资的本事毕竟不能决定未来,市场上的表现拥有排他性决定权,而且市场表现本身也决定了融资进程。新能源的高端化趋势是每一个国企孵化品牌必须要做出的回答。

 

区别于传统豪华,新能源品牌成功的核心在于用户体验,而且是产品本身的体验。至于服务体验,的确能给品牌增值,但不能一锤定音。只有走通了这一步,堆技术、降成本、供应链管理和品牌运营,才有意义。

 

这一区别,决定了国企孵化品牌将来能否成长起来。到那时,它们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巨人之子,仍是巨人吗?”【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