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苹果放弃造车能够提供警醒的话,那就是技术不但要与市场紧密结合,更要和产业链无缝衔接。
文 /《汽车人》孟华
北京时间2月28日一早,“苹果放弃造车”的信息充斥了社交媒体。
苹果官方并未宣布放弃,就像它几乎在官方承认过“泰坦项目”一样(苹果高管们倒是多次暗示过)。但是,眼下和官宣没什么两样。苹果COO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和直接负责泰坦项目的副总裁凯文·林奇(Kevin Lynch)已经在内部联合披露了该决定。
面对惊愕的2000名“泰坦”团队成员,杰夫表示要将大部分员工转移到AI部门,专注于生成式AI(类似于ChatGPT一类的项目)。
苹果2013年就成立了造车项目,算是“起个大早,没赶上集”。
坠落轨迹
“泰坦项目”10年以来,已经数次改变方向,团队高管和核心成员都换过至少两轮。苹果时而强调制造一款更类似于Waymo所创造的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时而强调要造一款足够匹敌特斯拉的电动产品。
苹果仍然试图沿袭手机行业领导供应链的模式:专注于系统集成,将所有关键零部件和整机代工外包出去。
这样必然的推论,就是找一个“富士康式”的代工商。苹果在2018年-2020年,先后与FCA(后合并到斯特兰蒂斯)、现代等企业接触,都未能谈拢。
路线转移后,在2022年底到2023年11月,苹果自动驾驶测试非常积极,投入强度也很高。美国加州DMV(车辆管理局)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记录了苹果45万英里(约合72万公里)实测,是前一年的4倍。当然,测试里程积累上,苹果与Waymo相差了一个数量级。
2023年,苹果将汽车的推出时间从2026年延迟到2028年,并将自动驾驶级别从原先的L4级下降至L2+级。这些信息仍然依靠非官方途径传播。经历多次“传闻+破灭”循环后,舆论圈对苹果玩弄的这一套信息PUA已经厌倦了,市场似乎不再对苹果造车项目保有认真的期待。
每年消耗数亿美元、AI时代最重要的项目,最终走不下去,无疑是战略级失败。但是,做商业决定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看不到出路的项目果断砍掉止血,应该也算明智,只不过这次被砍的项目特别重量级罢了。
财务目标之不可行
如果是围绕财务目标所做的决策,那么苹果应该始终清楚,无论谁来造汽车,都不会是高技术、高利润率产品。汽车作为走量工业品之后,主机厂必须要接受低利润率。
现有技术能力范围内,无论智能化还是舒适性装备,都被中国人卷到极致。苹果对于不能维持高利润率的产品,一直采取排斥的态度。电动汽车产业越是打价格战,苹果越是要远离。
这背后隐藏的问题,即苹果没有信心,能在智能化轨道上比特斯拉或者Waymo做得更好。无论是渐进式辅助驾驶,还是一步到位的Robotaxi。
既然智能化无法做到更好,其他产品价值锚点呢?虽然汽车零部件种类繁多,但缺乏手机行业那种一锤定音的性能点,如果苹果汽车的差异化不够,也就没能力掌握定价权。
而且由于供应链的复杂,苹果对链条缺乏掌控力。不但链条控制没信心,对整体制造也缺信心。在跟潜在代工厂接触中,苹果始终未能找到3C代工商那种小心翼翼的谦卑态度。单单因为苹果要掌握整车制造的质量、工艺和检验标准,就足以令主机厂不想谈下去。双方可能都没谈到钱,就不欢而散了。
“产研一体”的威力
作为对比,很容易想到小米进入汽车行业3年就造车成功。为什么看上去技术实力、资金、人才储备更强的苹果,10年都没造出来呢?
这就要说到“产研一体”。研发必须能低成本对接生产部门,这是汽车行业屡经验证的规律。
什么叫“低成本”?这涉及到三条内容:其一,生产部门要前置,参与到研发进程当中,很多看似技术问题,实则是生产效率寻优的问题;其二,技术部门要后置,即参与到生产当中,很多生产的工艺问题,可以通过修改设计达成;其三,两者物质和信息沟通,要遵循地理和信息通路便利原则。
简单说,把研发放在中国,就能解决问题。研发贴近产业链核心和市场,产业链、主机厂和市场前台,一起参与研发。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产品竞争力和产品对位的方向。
此生态非彼生态
现在中国市场是反馈最灵敏、多样性最强、供应链最齐全、最能保供的区域。
苹果这么多年单独做研发,机构越来越臃肿,资源效率越来越低,甚至方向都错了。表面上,是苹果对市场导向的感知出了问题;实际上,是苹果组织力正趋于溃烂。
苹果市值曾攀上3万亿美元的高峰,乔布斯活着都没敢想过的高度。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苹果有多少年没推出过革命性的产品了。其无与伦比的商业价值,建立在精雕细刻的工业和资本管理上,而推动这一切的底层组织动力,正在枯竭。
苹果在手机代工中已经有所体会。苹果发现一个屏幕后组件有质量隐患,当夜下达整改指令,1小时后新部件送抵,又过了半小时,富士康工人们就被召集起来进厂换装新组件,此时是凌晨两三点。第二天上午8时,第一批改装后的货已经封装打包完成,运往机场。
苹果很清楚,相对简单的手机供应链和代工,都是中国人做到最好。试图将部分代工环节转移到印度,同时牵引供应链转移,这显然基于非商业考虑。不管苹果此举是否迫于压力,但它的确成了苹果的既定战略。库克曾经反驳过这个说法,但他用的措辞是“95%的产品依旧在中国生产”,而绝口不提零部件的“多元化”。
手机领域至少现在看似乎可以慢慢转移,但汽车研发段,苹果在自认最擅长的系统集成领域遭遇一连串挫折。当团队发现,不与中国产业链结合,就无法发挥工业设计的长处,郁闷是可想而知的。
现在的汽车品牌,需要制造能力和供应链“双修”。用户对软件体验要求已经被吊高了胃口。这成为后进品牌的高门槛,小米强调“人车家”,即试图将汽车囊括到小米生态里。这和华为鸿蒙强调的1+8+N(手机为核心,延伸到车机、平板、TV、手表等智能终端,然后进一步扩展到万物互联)思路很像。
苹果作为消费电子巨头,拥有成熟的软件生态,但万物互联则需要依赖更广泛的智能终端布局和通讯基础设施支持,这两点苹果都有欠缺。
相比而言,汽车行业的监管与资本要求,对苹果来说不是太大的挑战。苹果现在倾向于生成式AI,如果不是为了挽尊,就是试图在算力+AI上有所作为。可惜,在这一赛道,苹果也严重落后于第一(OpenAI)、第二梯队(谷歌、微软等)。
苹果退出造车,可能不会像某些舆论所称的,有助于巩固特斯拉的领导地位。因为特斯拉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中企。类似看法,视野可能局限在美国市场。
如果苹果放弃造车能够提供警醒的话,那就是技术不但要与市场紧密结合,更要和产业链无缝衔接。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也不能违背产业规律行事。
现在又到了赌“AI即未来”的时候了。即便如此,与生产力关联紧密的B端需求,也远胜过现在吸引眼球的文本生成和文生视频。如果苹果仍在消费端AI发力,可能再次没有赌对市场价值重心。如果未来这样演变,证明这次造车夭折的教训,苹果并未认真汲取。【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