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联盟 排除中国的背后

2024-03-11 16:18:15 作者:

 

美国针对华为,是为了打击整个中国的IT&ICT技术体系。美国阻止中企进入美国汽车市场,多半会在智能网联基础设施上延续同样做法。

 

文 /《汽车人》黎野

 

2月26日-29日,202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期间,成立了两个通信联盟,都排除了中国。

 

表面上,一个看起来是技术联盟,另一个则着眼于“安全原则”。实际上,两者都是政治站队声明。

 

英伟达牵头RAN联盟

 

第一个联盟,为2月26日英伟达牵头成立的AI-RAN联盟(AI-RAN Alliance)。创始会员包括亚马逊云科技、Arm、DeepSig、爱立信、微软、诺基亚、美国东北大学、英伟达、三星电子、软银和T-Mobile等。

 

所谓“RAN”,就是无线接入网络。目前全球对于接入方式,存在两种路线:

 

一种是华为领导的“解析路线”,即将通信系统解耦有关的基带、频带、天线,一体化设计,互相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黑盒子”。这样效率更高、信道协议确定性更强,用大白话说就是“网速快且稳定”,但这种标准的本质是华为吃独食,没给小厂家参与的机会。

 

另一种是英伟达利用自己更擅长的芯片,通过AI计算,智能检测信道,实际上可以视为“统计路线”,形成开放、解耦、协议透明的“白盒子”。

 

开放和计算意味着小厂家(就是基带、频带、天线设计有短板的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特长参与。后者听上去对小伙伴更友好。这个联盟的本质,是英伟达试图以算力优势,介入到通信网络标准上。

 

AI-RAN原理没问题,技术上可行,会产生产品、搭建出网络,但性能和成本仍然抗不过华为,“白盒子”在效率上抵不过封闭的“黑盒子”。

 

就像苹果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手机Soc设计能力,却没有技术将基带融入到Soc,只好外挂一个高通的基带。苹果手机信号差,就连果粉也无法否认。

 

相比而言,华为亮相了前后透明的控制天线、400%频谱效率的CCFD微波天线、待机几乎零功耗的基站,不仅在5G-A(也有人称5.5G)领先全球,6G也一马当先。

 

10国6G联盟

 

既然华为通信方案好用,大家采购华为产品不就完事了吗?为什么英伟达跑出来牵头做一个效率不如对方、还在画饼的AI-RAN?

 

显然,这是排除华为的技术路线。美国咬牙不用华为5G方案,推出毫米波技术(因为微波频段被军方占用),但只有美国运营商采用,现在美国运营商也已经事实上抛弃毫米波方案。美国急于进入6G开发,也是因为5G方案基本失败了。

 

另一个政治色彩更浓厚的通信联盟,的确在瞄准6G。北京时间2月27日,美国为首10国家(美、澳、加、捷克、芬、法、日、韩、英、瑞典)就6G通信系统原则达成共识,这份声明就挂在白宫网站上,原文就不赘述了。

 

有意思的是,选择这些伙伴国家,大概因为他们都曾经拥有通信设备商(德国没有被纳入比较奇怪),从2G到5G,通信设备商的数量逐级缩减。西门子通信、贝尔、朗讯、阿尔卡特、ATT、北电、NEC全都作为华为手下败将而消失了。诺基亚收购了这些杂七杂八的品牌,与瑞典爱立信一起艰难对抗华为。

 

和刚才那个RAN差不多,中国这边已经处于“初样”阶段,10国那边还在讨论基本原则。这些做法,沿袭了《汽车人》曾在《固态电池的荆棘之路》一文中提到的专利申请套路,即在试验室阶段就密集申请专利,公开方案换取IP保护。

 

与之对应,2023年底,中国工信部发布了《中国6G技术研发试验工作方案》,标志着中国6G研发已经完成可行性研究、预研、子系统方案,进入系统集成开发阶段。

 

6G推动智驾终极方案

 

6G和5G一样,要频段避开密集使用区。美国领衔的10国,打算采用高频微波方案,而中国则采用太赫兹方案(或者称“超高频微波”)。

 

双方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如何尽量低成本地扩大频段覆盖面。美国更愿意部署天基通信(类似于星链),地面基站建设能力欠缺(5G地面基站中国占据全球的60%)。中国选择相对多,天基、地面基站或者天地并举。

 

简单说,相对5G,6G理论上拥有更高的速率、更大的容量、更低的时延、更高的可靠性、更智能的服务和更低的能耗,实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

 

相对4G,5G网速更快了,但5G应用没有产生跨越式体验。在虚拟世界(VR)的沉浸式体验,以及云服务所必需的大带宽、低时延和高稳定性方面,5G没有拿出符合期待的表现。

 

5G的遗憾,可以在6G技术框架内弥补。6G传输速率可能达到5G的50倍,时延缩短到5G的十分之一,在峰值速率、时延、流量密度、连接数密度、移动性、频谱效率、定位能力等方面远优于5G。

 

到了这一步,显而易见的是高阶智能驾驶应该是伴随着6G一起到来和成熟。

 

不但OTA一瞬间就完成了,不用磨蹭几个小时,而且由于云与本地强大的数据通讯能力,智驾再也不必比拼本地算力。所有数据,甚至决策,都交给云,实时性没有丝毫问题。

 

如果所有交通参与者的数据都上云(6G带宽才有可能),云就能洞悉所有交通参与者的行动,能够生成最优策略。注意,这个最优,不仅是当前车辆的最优,而是整体交通方案的最优。交通秩序得到根本性改观,效率和安全得到改天换地的提升。

 

云服务还能催生远程代驾(网络代驾)。云通过6G直接控制车辆行驶,这不就是L5级自动驾驶吗?而且,对本地智能和感知的要求都大为放宽,单个车辆的智能化硬件成本将直线下降。6G不会消灭私家车,反而会拓宽私人出行场景,消灭的可能是驾驶员这个岗位。

 

一旦智能网联基础设施达到这一境界,业内屡次失准的L5上线的预测,可能看到实现的希望。

 

不仅如此,6G的海量物联容纳能力,将很多科技企业梦想的“万物互联”变成现实。车作为一个智能和数据节点,融入到物联网当中。物质世界和数字世界的界限,将变得相当模糊,这一前景无疑是梦幻级别的。

 

谁先做出来

 

梦幻场景实现之前,需要进行博弈。

 

第一个是谁先做出来的问题。

 

中国工信部称,2030年将进入6G商用化部署,没提到“试运行”之类的措辞,证明现在6G方案上不存在可见的、难以逾越的障碍。美国没有给出6G部署时间。结合各国官方以往在前沿工程科技部署的“画饼兑现率”成绩,往往还是中国这边的预期更靠谱一些。

 

技术当然有继承性。任何一代通信标准,都是对上一代的延续。美国没搞成5G,整个西方对5.5G没任何动作,大家一起竞争6G。竞争格局将如何演变?就像英国没有做出来5代战机,试图直接做第6代,如果不是骗经费,就是愚笨到无视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且,以往的经验证明,任何跨国、跨企业的技术联盟,都是低效的,甚至沦为清谈俱乐部,远远比不上单一企业的资源投入效率。

 

标准恶性竞争的结果

 

第二个是标准竞争的问题。

 

虽然10国联盟声明充斥着开放、自由、可靠、有弹性、安全等词汇,但核心的一句话是打造“保护国家安全的可信技术”。对贸易战中美话术比较熟悉的,第一反应就知道针对华为。

 

英伟达在2月底向SEC提交的报告中,也表示华为是其AI芯片的主要竞争对手。在美国政府的打压下,与华为竞争的公司包含:EDA软件领域的Cadence等三家公司,AI领域的亚马逊、谷歌、OpenAI等公司,芯片领域的英特尔、英伟达、AMD、德仪等公司,云服务领域的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公司,通信领域的诺基亚、爱立信、三星,智能手机领域的苹果、三星,电动车领域的所有相应跨国车企,数据库领域的甲骨文、微软,存储服务领域的IBM、惠普、戴尔等公司,操作系统领域的谷歌、微软、苹果等公司……

 

这个名单太长,看上去华为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西方IT&ICT技术体系,但这不是实情。

 

更准确的说法,若套用生物学领域的词汇,可以将华为称为“伞物种”,即华为所处的环境、运营方式和技术开发的足迹,能够让其他公司也在同一环境下受益。美国针对华为,目标不只是华为,而是为了打击整个中国的IT&ICT技术体系。

 

两种或更多标准并行不是问题。如果坚持排斥中企参加标准制定,比较可怕的前景,是两种标准互不兼容、数据互相不同,人为割裂了全球级别物联网的“大统一”。更可怕的是互相大打专利战,甚至走到互相不认专利的地步。

 

那样的话,不仅意味着国际电信联盟的垮台,还可能意味着国际专利体系的崩塌。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看到战后国际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从联合国、WTO、WHO到原子能机构,都出现了权威下滑,直至进入瘫痪状态。如果这种情况蔓延到专利技术体系上,不会令人感到惊讶。

 

既然美国在边界砌墙,阻止中企进入美国汽车市场,多半会在智能网联基础设施上延续同样做法。

 

美国试图以拉拢盟友的方式,排斥中国的影响力,无视后者在6G技术开发正处于领先位置。对抗性政策的结果,就是国际协调机制的失能。中美贸易战以来,我们已经看过太多类似的例子了。

 

也就是说,全球汽车市场自由贸易体系演变了多年最终没戏,汽车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大统一场”,还没出发就没戏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