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实施反制措施,对包括汽车在内的多种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福特汽车股价应声下跌7.49%。
文 /《汽车人》张恒
2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一举措是针对美国单方面上调中国商品关税的直接反应。
具体的,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等加征10%关税。在加征10%关税的72种商品中,汽车类产品占比高达34%,涉及25种车型,主要包括排量大于2.5L的燃油车、车重小于或等于5吨的货车、纯电动货车、牵引车、拖拉机以及皮卡等。这些车型主要来自福特、通用汽车等美国车企,以及部分在美生产的德系高端SUV,如奔驰GLS和宝马X6/X7。
加征关税后,美国进口车的价格将上涨,会影响其在华销量。以福特F-150猛禽为例,这款皮卡在中国市场的年销量仅为2285辆,但单车利润较高,加税可能导致其产品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2月6日,福特汽车低开超4个百分点,当日收盘下跌7.49%。这是该股自去年11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有机构认为,加征关税导致的产品价格上涨可能促使消费者转向国产车或其他国家的替代产品,进而导致美系车企销量下滑。为应对这一局面,车企可能通过降价促销来维持市场份额,但这将直接压缩其利润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在美生产的德系高端SUV也被纳入加税范围。例如,宝马X7在中国市场的年销量为3407辆,加税可能迫使车企调整定价策略或转移生产地。这种“误伤”现象反映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也凸显了贸易战的连锁反应。
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贸易战可能导致美国车企加强在华本土化生产,以规避关税风险。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高国产化率使其免受此次加税影响,显示了中国在反制中兼顾本土产业链稳定的策略。
专家普遍认为,贸易战没有赢家。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初衷是推动制造业回流,但中国的反制措施可能削弱其能源和汽车出口竞争力,最终导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中美之间的博弈不仅是经济对抗,更涉及到地缘政治和产业链布局。对于美国而言,加征关税意在减少贸易逆差,并促进制造业回流。对于中国来说,反制措施则是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并通过精准打击关键产业(如汽车行业)来施压美国回到谈判桌前。
这种博弈影响深远,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促使企业更加重视本地化生产。这无疑将促使汽车产业进一步分化,形成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各自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