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云蒸霞蔚的理想国

2014-04-24 10:56:59 作者:

小米要造汽车了。这并非官方消息,而是“熟悉雷军的人士”透露。一如小米公司既往的风格,要的就是若即若离的“小道”效果。
雷军去了一趟美国,拜会了特斯拉总裁伊隆·马斯克,订了两辆特斯拉,就产生了造汽车的念头?见猎心喜,还是早有预谋?
早有各路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纷纷指出小米造车的各种障碍。不过,雷军“身边人士”都一哂了之。
障碍为,一则,产业规律不符。
和生产手机的开放市场不同,汽车产业相对封闭。
汽车行业不存在标准平台和驾驶操作系统,差异化大于标准化,每一个汽车厂商都封闭了自己的产供销系统——所谓躲进小楼成一统。消费者无法“私人定制”(除了少数豪华车外),也不能与厂商在设计上互动,保养维修技术和硬件都掌握在厂商手里。这两个行当虽然有交叉领域,汽车的网络化也时有呼吁,但汽车厂商将车载网络设备和数据交换系统看做汽车的一项装备。封闭环境与互联网开放信息流动的风格格格不入。
如果这样就认为雷军无法适应汽车业的环境,却有些武断。“如果XX不改变,我们就去改变XX”,移动互联网的成功,使雷军这样的大佬自信心(或者说野心)都空前膨胀。在他们眼里,传统行业抱着以前的生存模式不放,依靠“文件”而非技术打败外来者,已经沦为食古不化的产业进步绊脚石。马云在北大的讲演犀利地表达了这一点。
如果给雷军一个讲坛,他会如何说?在雷军看来,汽车制造技术(特别是结构相对简单的新能源车),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这都是汽车厂商自我神化、自我封闭的一面之词。和尚去得,我去不得?何况,他根本没有想一刀一枪地与浸淫业界几十年、上百年的车企去比拼造车手艺。他显然把汽车作为移动互联网又一个理想的平台而已。
雷军自况拥有乔布斯和马斯克的创新力和深邃目光。不过,“雷布斯”的称号,讥笑成分多于景仰。诸葛自况管仲、乐毅,时人讥之。雷军野心勃勃的版图里,小米只是开始,他还相当于“躬耕于南阳”,尚未凭“隆中对”而崛起于荆益的战略大师。
汽车就是这样一个影响世界多数人的“抓手”。如果小米树立了互联网汽车的标准(谷歌也有此意),那么他的成就将在乔布斯之上。不敢想,就不是雷军了。
二则,技术障碍。
造汽车至少要掌握一项核心技术: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必居其一。这是2007版《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确定的。后者看上去颇有替比亚迪量身打造的嫌疑。
握有大笔现金的企业都羡慕生产汽车的利润和资源调动能力,进入并站稳脚跟的“门外汉”,我们身边只有比亚迪一个成功的例子。如今,小米想做第二个。不过,按照雷军的风格,他肯定要谋求另一个“第一”。
小米开发MIUI手机也好,生产智能盒子也罢,都在试图打造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回忆一下他是如何切入手机行业的,老老实实从研发硬件入手吗?仅仅凭借安卓的净化版系统就打开了机会之门,代工企业和营销平台都是现成的。
苹果的CarPlay就是这样介入汽车业的。植入汽车平台的用户操作/娱乐系统接管了几乎所有与用户互动的环节。苹果不打算使CarPlay成为嵌入式系统,变成车载装备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新奇、友好、便捷的用户服务体系。苹果意在攫取车联网的控制权,而非造车本身。
现在雷军似乎有更大的野心,两样他都要。不论MIUI系统植入,还是营造车辆本身。他一再呼吁网络服务采取前轻后重的配置,将用户互动的部分做得轻松简单,用后台庞大复杂的服务体系予以支持。这深得年轻的、敢于尝鲜的互联网用户追捧。但所有人都会买账吗?特别是一些资金充裕、年龄较大,不打算拥抱互联网的用户,将如何对待?
前者有苹果系统的珠玉在前,后者又无法插入到造车行列当中。比较现实的途径,就是仍然在MIUI系统的基础上开发用户界面,他需要整车厂商全力的配合,正如苹果与沃尔沃的合作。而对于造车本身,肯定无法采用手机代工生产的途径,汽车行业的监管政策已经封堵了半路出家的可能性。与整车厂商的合作仍然是明智的。
这样一来,能够绕过汽车行业监管。但雷军是否只将其视作权宜之计?这个方案属于苹果,蒂姆·库克无意造车。雷军渗透到汽车业的途径不得而知。收购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汽车似乎是最可行的方案。没有核心技术不是问题关键,收购一家相关企业就是。即便一切顺利,向发改委申请生产牌照将是一个全新的、痛苦的体验。雷军是否决心这样做,还有疑问。
过去,金山之于雷军,只相当于骑士的骏马;小米之于雷军,可比作领主的城堡;而以特殊的方式,营造汽车本身,并深刻地改变汽车行业,才是幅员辽阔、带甲百万的帝国。
可惜,这个理想中的帝国,一切尚未搭建,它建立在一句坊间传言之上。尽管空有氤氤氲氲、云蒸霞蔚的神秘气势,基础却很模糊。雷军也许能证明,到底它是一个帝国的开端,还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