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超车”危险 电动车热须冷思考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2014-12-22 15:20:35 作者:安丽敏

今年以来,电动车概念持续升温:北京上海等地公布准入产品目录和补贴额度;“两会”和北京车展期间,电动车都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政府高层喊话,包括本月初成立的“电动汽车百人会”,来自政府的电动车推动力越来越强……

确实,从全球范围来看,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新能源技术必将取代目前的传统动力,但趋势明确并不意味着在短期内就会呈现如火如荼的状态;同时,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业内人士仍然有“弯道超车”的激进思想,这对于我国汽车行业和电动车发展来说,都不是好事。

“承认有差距,才是追赶的第一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便是电动车,我们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但这一点即便是在“电动汽车百人会”内部也没有达成共识。

对于前瞻性的技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的中国汽车业不能放弃,甚至要争取更大的投入,以期在未来占领较好的基础,但这不等于冒进,尤其在当前的电动车热潮之下,更需要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


短期内难成气候

此前,我们曾经制定一个新能源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新能源销量50万。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基本上成为一个“笑话”。

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们目前还没有具备开始批量化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条件、基础,此前来自高层的判断有失理性。但显然,这并没有打击政府层面的推动意愿。

只是,要想实现新能源车批量化,只靠公交车、出租车不现实,必然要进入私人消费领域才能真正实现批量化。但经过本报记者在北京等地市场的走访发现,目前市场还未真正进入到实际销售层面。也有不少消费者表示:“尽管挺想买一辆电动车,但是还是觉得很多方面都不成熟,需要再观望一段时间。”

更何况,即便是能够实现新能源汽车年产销50万辆的目标,在中国2000万辆的市场规模下,这50万辆也同样显得微不足道。

此前,在石油价格暴涨之时,在能源枯竭论的影响之下,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开始大行其道,但现在,这一外部的根本动力似乎变得并不那么紧迫。一方面,很多人认为,石油价格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在约100美元一桶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能源以及以前无法开采利用的能源都在陆续出现,譬如在美国大获成功的页岩气开采技术,这使得能源枯竭论变得有些站不住脚。

当然,能源危机始终是悬在人类社会头上的一把利剑,因此,不能说新能源没有其发展的空间,而问题是,在较长的时期内,我们还都将处于传统动力时代。

据一汽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李骏介绍,按照我国的规划,到2019年前后将要实施的排放标准大概与现在欧洲的水平相当。但欧洲目前实现这一标准并不是通过大量的新能源汽车,而是柴油车。

可见,新能源以及电动车进入大批量产业化的生产销售阶段还有一定的距离。


莫提“弯道超车”

即便是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还没到形成“质变”的时候,但提前布局并没有错。只是,目前存在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认为通过电动车可以从根本上改观中国汽车业落后的局面。

对此,很多业内的资深人士都持保留意见。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电机、电池等核心技术方面,我们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而一汽技术中心主任李骏也告诉本报记者:“现在电池电机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成本太高,除了技术突破之外,要降低成本的前提就是要有量。”在他看来,短期内,电动车并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批量化,而更现实的路径是插电式混合动力。

同时,国外车企在新能源产品技术研发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到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跨国车企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新能源技术储备。

无论是日系擅长的混合动力还是下一步的插电式混动、纯电动以及燃料电池等,许多车企都已经有了相应的产品,同时,各大车企之间还有关于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联盟,以解决新技术研发的资金问题。一旦市场时机成熟,它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产品线的全面覆盖。

即便是在中国市场布局方面,跨国车企已经有不少与地方政府开展的新能源产品的实际使用和测试工作,而丰田已准备将混合动力系统国产化。可以看出,在新能源这一单项上,中国也并未占据先发位置,对此,行业仍需有理性认识。

更别提汽车并不仅仅是动力系统的问题,汽车产品质量、做工、设计、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差距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去弥合。某合资电动车品牌人员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合资的话,我们自己做,这车的内饰和做工绝对到不了这个水平。”

不久前,本报记者曾拜访原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邵奇惠,老人有一句话发人深省:“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是一样的,一个齿轮它一直就是这个样子,可能在工艺精度上有改变,但根本性的改变很少。汽车业不像电子产业,更新换代很快,所以汽车业才能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也决定了汽车业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来。”

汽车业的浮躁由来已久,但作为高层决策者,还需要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这才是中国汽车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违者中国商报将追究其法律责任。联系电话010-6304501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