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化的国际资本

汽车人传媒 2014-12-22 16:24:54 作者:汽车人传媒

  “股神”巴菲特,再次让比亚迪赚足了公众眼球。

  9月27日下午,巴菲特乘坐专机抵达深圳,开始为期4天的中国之行,除了9月29日参加比尔·盖茨在北京举办的慈善晚宴之外,所有的行程都在为比亚迪呐喊助威。

  4天时间内,他出现在比亚迪销售突破100万辆庆功会上,为比亚迪和南方电网合作“站台”,助阵比亚迪M6发布仪式,出席比亚迪援助西藏的慈善捐赠,亲自见证长沙K9电动客车下线,甚至还免费与上千名比亚迪经销商共进了晚餐。

  并不是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多有面子,请得动这尊神来撑腰。

  众所周知,比亚迪2007年年底在香港上市。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伯克希尔)的子公司——中美能源公司于2008年9月购买了10%的比亚迪股权,当时价值2.3亿美元。而伯克希尔正是巴菲特所领导的美国股价最贵上市公司。也正是这10%的股权,成为巴菲特与比亚迪之间的重要纽带。

  与之相对的一个大背景则是,比亚迪最近日子不太好过。无论公司业绩、盈利前景、技术能力都受到质疑,与鸿海集团的专利恩怨更未厘清。所以,有舆论揣测,巴菲特此行可能想套现比亚迪股份,毕竟这笔投资目前价值16亿美元左右,已经赚了好几倍;也有人分析,巴菲特可能利用自己过去投资的成功经历,“忽悠”住香港投资者,力挺比亚迪股价,再找机会慢慢抽身。

  这样的想法,着实小瞧了巴菲特本人。如果他老人家如此眼浅,只盯住眼前的蝇头小利,伯克希尔也不会发展到今天2050亿美元的规模。

  

巴菲特理论

  

  巴菲特以独到的大手笔投资著称,单笔投资额很少低于5亿美元。之所以只买2.3亿美元的比亚迪股权,也是一种妥协的结果。因为比亚迪在汽车业界目前只算是小公司,同时不希望被外资控股,最多只同意出售10%的流通股给单一股东。

  和伯克希尔比起来,上市之初的比亚迪如同与大象共舞的兔子,兔子担心的不是被踩脚,而是被踩在脚下。在合资企业为主流的国内汽车产业中,居于弱势地位的自主企业,时刻担心被财力雄厚、从业经验丰富的国际资本吞噬。比亚迪的意图很明显,希望借重巴菲特的声望,增加公司的品牌价值。更重要的是,虽然巴菲特旗下并无汽车企业,但却拥有美国第六大汽车保险公司Geico Corp,比亚迪自然希望在资本运营经验和投资理念方面,受到高手点拨。

  反观巴菲特,不惜打破投资惯例,以较少的资金,轻度介入比亚迪,甚至只向比亚迪董事会派驻了一名非执行董事。种种表明,巴老非常看好这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长性。而轻度参与的好处则是,分散了目标企业高速增长期的经营风险。虽然比亚迪的股价已经增长了6倍,其营业额和业务触角仍处于快速扩张中,但这样的公司尽管回报丰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远远高于成熟行业的成熟企业。巴菲特太熟悉这些小小的秘诀,顺水推舟,也让王传福放心,自己无意染指比亚迪的控制权,只想分享其未来业绩。

  说是秘诀,其实巴老并未视若拱璧,藏于密室。相反,他不断宣讲自己的投资理念,即所谓“价值投资理念”。他承认,自己对预测股票市场的走势缺乏信心,也不注重买卖时机,关键要看投资对象的基本面。他认为,比亚迪是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进入恰当的行业,这样的公司是值得投资的好公司,所以他不会轻易卖出股份。

  事实上,他对比亚迪的做法,是其一直强调长线投资,信奉“进入战略”的原则。包括1991年投资的吉尼斯公司、2002年CTB Inc、今年全资收购的伯灵顿北方圣达菲铁路公司,承诺的投资期限动辄100年,甚至“永远”。

  于巴菲特而言,选择的目标企业通常具有高成长性,但私募股权公司和杠杆收购公司却不同,后两者通常喜欢收购有价值但有问题的公司。

  杠杆收购公司以举债方式,加上很少的自有资金去收购问题企业,然后拆分或打包卖掉,以便快速回笼资金偿还拆借本息。他们信奉“退出战略”,无须懂得专业经营,只须像高空徘徊的金雕一样,鉴别和发现虚弱的猎物,猛扑上来,致命一击,然后获利全身而退。

  而私募公司更像食腐的秃鹫,耐心地等待猎物咽气的机会。很好的例子是,贝恩资本在国美资金链紧张的时候提供中长期借贷,同时签订债转股协议。在大股东出问题(黄光裕入狱)的时候,通过代理人控制董事会,进而挟持整个国美。

  

资本与道德

  

  如果给各种投资公司加上道德标签,似乎大家更容易接受巴菲特倡导的投资理念。但事实上,在资本的丛林中弱肉强食,直接杀掉吃肉并不比养肥了吃掉更缺乏道德。各种各样的公司在市场中博弈,构成了大鱼吃小鱼的食物链。

  所以,比亚迪的警惕并非杞人忧天。作为稳健投资的代表人物,巴菲特眼下不会谋求控制权。毕竟新能源汽车行业属于新兴产业,技术和经营门槛高,业内人士也在摸索合适的经营发展手段。而且比亚迪管理层和董事会基本上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如果控制了,原来董事会需要颠覆,管理层也就不存在了,需要委派自己人来管理这家企业。而外行股东的盲目介入,很可能把企业搞糟,那样只会给自己的投资增大风险。

  伯克希尔虽然现在摆明了没有控股比亚迪的企图,但也只适用于目前的市场状况。如果有必要,随时会增资扩股。未来的某一时刻,也存在比亚迪遇到经营困难的可能性,巴菲特会不会也来放贷捆绑债转股协议这一手呢?这还很难说。

  何况,伯克希尔的资金实力太强大,收购数百亿美元的企业都完全依靠自己的现金和股票,从来用不着拆借资金。在二级市场上强行收购流通股,再加上溢价收购其他股东股权,就能完成一次典型的恶意收购。所以,伯克希尔可以轻松吃掉身量差太多的比亚迪。如果巴菲特愿意,他可以把比亚迪大10 倍的上市企业变成伯克希尔的全资子公司。所以说,目前格局得以维持,巴菲特是不为,而非不能也。

  再往深处挖掘,外国资本进入国内市场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自己投资建厂,也可收购现有企业。需要警惕的是,外国资本经常会采用收购行业龙头企业的方式消灭竞争对手,达到行业垄断的目的。如果失去国家政策的保护,相对弱小的企业就难逃被吞并的命运。比如,凯雷资本要收购徐工、可口可乐报价汇源都被商务部否决,都是基于这种担忧。尽管汇源、比亚迪都在香港上市,但仍属国内企业,可获得《反垄断法》的保护。

  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道德从来不是障碍。今天的合作不能保证将来不会兵戎相见。自主上市车企如果希望从根本上杜绝被扫荡的风险,就应该约束自己,不过度举债扩张。维持良好的现金流,适时在二级资本市场回购股票,增加外国资本恶意收购难度。更重要的是,维系可持续增长,也就保证了与外国资本良性合作局面的可持续性。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阅读:

汽车人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