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建成“小康社会” 车业繁荣发展

作者:
管宏业
时间:
2014-12-22 14:50:12

  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内的巨大标语意义深远,耐人寻味。作为本届党代会的会议主题之一,写入十八大报告中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实现小康社会的的战略目标已遥遥在望;另一方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给中国汽车业信心和利好。
  谁也不会否认,实现小康社会,必定少不了车来车往的汽车生活。汽车仍将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首选。而汽车工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支柱产业的地位亦将更加显著。
  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保障,十八大同时提出了2020年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随着这一目标更趋实际,在中国14亿人口基数上产生至少6亿中等收入人群。这个庞大的群体不仅将成为国内经济可持续增长最坚实的基础,而且正是国内汽车业未来10年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保障。

中国将全面迈入汽车社会

  十八大召开的当天,虽然胡锦涛总书记报告还未宣读完毕,敏锐的观察人士已经读出对汽车业不一样的启示信息。
  “建成小康”,与十七大报告中“建设小康”虽然只是一字之变,但这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虽然只是一字之变,但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昭示,更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有效保障,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达到这个目标,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在“小康社会”的衡量指标中,居民收入指标格外引人关注。十八大报告首次宣布“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写入党代会报告,这一举措被不少外媒解读为中国迈向中等收入强国、有能力有效拉动内需的启动信号。
  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初,面临着与我们当前同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日本适时地推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得到有效执行,其后10年,日本国民收入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达11.5%,形成了近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使日本有效地转变成为一个消费社会。
  实际上,就在过去10年,国内汽车消费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逆转,公车日渐式微,私家车开始主导市场。观察人士认为,未来10年在居民收入增幅得到有力保障的前提下,国内汽车消费将呈现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体系。中国将全面迈入汽车社会。

城镇化拉动巨大内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翻番是关键。“10年翻一番”,意味着每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需要达到7.2%。实现这个速度可以说既难又不难。
  按照历史发展轨迹来看,过去10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9.5%和7.4%,过去30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均为7.4%。即使继续保持过去30年的平均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说不易,是因为过去低水平下收入的快速增长相对容易,在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后,再保持同样的速度,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这也正是各界所预计的,随着中共十八大选出新的领导班子后下届政府将下大力气实施推动内需的政策,以及将经济发展模式由出口导向转向消费导向。
  如何有效拉动内需,国内早已达成共识,那就是通过消除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过程中实现这个目标。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有一句名言: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为里程碑,中国过去10年成功融入全球产业分工链,借助外需拉动迅速推进了工业化。专家表示,展望未来10年,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相对滞后的城镇化,有望成为未来10年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FS:PAGE]力。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日前指出,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中投证券研究报告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城镇化率将分别提升至60%和70%,所带来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为国内经济未来10-20年的发展提供驱动力。
  这与过去10年国内汽车消费曲线正相符合。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纵向发展同步,国内汽车消费也是从北上广深开始,继而向二三线城市波浪性推进,而在当下,二三线城市汽车消费也确实显示出比一线城市更大的广度和潜力。可以预期,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加速,更多二三线城市的富裕人群将成为拉动汽车消费的有力保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联系电话010-63045013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