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美通过“降低通胀法案”,中国企业被限制

作者:
孟华
时间:
2022-08-12 08:05:03

 

美国想建立自己的新能源供应链,同时尽量消除中企在美的潜在优势。中企在美国新能源市场上大展拳脚的前景,被法案限制了。

 

作者丨孟华

编辑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传媒

 

8月份开头几天,美国议会很忙。

 

看上去,美国民主党打算利用多数党的优势,尽快搞定财政政策,以对抗当前的高通胀。因为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大概率会被共和党翻盘。

 

8月7日,参院以51:50,勉强通过了《降低通胀法案》(以下简称“法案”),副总统兼参院议长哈里斯投出关键一票。

 

 

8月12日,众议院也将审议此案,过关难度不会像参院那么大。接下来的总统签署环节,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如闻福音

 

事实上,民主党已经做出重大妥协,当前法案是更雄心勃勃的《重建美好未来法案》(Build Back Better,简称“BBB”)的严重缩水版。

 

关于清洁能源的总盘子,从1.55万亿美元降低到3690亿美元,内容从围绕减少碳排和污染的八大领域,变为聚焦医疗处方药和清洁能源。

 

诱惑力在于,国会不必在未来的预算里多付一分钱,法案将自己开财源。简单说,就是坚守15%企业最低税率、处方药改革、IRS(美国国税局)堵塞执法漏洞,以上会增收7390亿美元。

 

开支方面,延长平价医疗法案,花640亿美元;能源安全,花3690亿美元;剩下的钱还能削减赤字3000亿美元。相比喜欢大手大脚搞减税的共和党,靠法案赚钱,也是民主党的传统技能。

 

法案目标是让美国在2030年减少碳排44%(以2005年排放量为基数)。除了补贴太阳能系统,该法案的重点,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法案贴心地对奥巴马政府提出的“7500美元电动车补贴”,进行了延续和强化。从这一角度看,拜登是奥巴马新能源政策的继承者。

 

奥巴马任内,消费者享受2500-7500美元的新能源购车补贴(与携电量成比例发放),并存在“日落条款”。即当车企累计销售“享受补贴的20万辆新能源车”之后,补贴将自动失效。目前,碰到“触发器”的车企,仅有特斯拉和通用汽车。

 

在北美市场上,福特、丰田、日产也即将“触线”。从长远看,斯特兰蒂斯旗下的克莱斯勒品牌,早晚也得触线。而眼下的《降低通胀法案》把“触发器”拆除了。因此,该方案的通过,对以上6家车企来说,不啻于福音书。

 

 

法案将新能源补贴从2023年1月底终结,延期到2032年底。当然,该法案限制了车价,只有不超过8万美元的电动卡车、皮卡、SUV和不超过5.5万美元的轿车,才能拿补贴。这个车价的“帽子”是新加的。

 

中国电池

 

按照惯例,近10年的美国法案,几乎必埋“排中条款”,该法案也不例外。

 

法案要求:享受补贴的新能源车必须在北美组装,而且电池材料和“关键矿物”必须来自美国,或者来自与美国有自贸协定(FTA)的国家(中国:你直接写我名字就得了);2023年之后,采购“电池产自其它国家”的新能源车,将无法获得补贴。

 

 

今年6月,《汽车人》曾经在《发力中国市场,福特转型收效》一文讨论过,福特计划采购磷酸铁锂(LFP)电池,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前期从中国采购电池,后期寻求在美国建厂。

 

今年以来,舆论不断释放出宁德时代赴美建厂的信息,忽而说选址,忽而称暂停。总之,此事尚缺乏严肃地推进。

 

福特2023年的全球产能配置计划中,有70万辆纯电车型,应该来不及采用磷酸铁锂电池。传说中针对E-Transit、Mach-E和F-150 Lightning的搭载计划,最早也只能从2023年底开始。

 

但是,眼下的法案,对福特尚未勾勒成型的计划带来重击。磷酸铁锂电池的上车,要大大延期了,甚至可能就此玩完。

 

 

原因是明摆着的:法案不支持从中国直接采购电池。这不光是法案直接影响的采购成本,政策面的目标,是要围绕美国本土,建立完整的电池供应链。

 

在美国的理想设计中,韩国企业在美国提供技术和产能,日本提供上游电池零部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提供初始矿藏。在中国采购电池,装到美国车上,就拿不到美国的补贴。

 

在美建厂

 

表面上,看不出中国电池生产商赴美设厂存在障碍。

 

但是,宁德时代只有依托国内的完整供应链,才能兑现规模成本优势。除非它有能力将整条供应链在美国完美地复制一套,否则很难竞争过韩国对手。这里面还没考虑到美国政府会不会设绊子、埋地雷等盘外招。

 

当前,美国的电池零部件市场不完善。假设中国电池供应商在美国设厂,本身就需要韩日等国的上游供应。从成本和路径依赖考虑,中企不如从中国国内采购相关零部件。

 

但这样一来,法案就会将装有中企电池的美国车,剔除出补贴队列。理由是:该电池采用了没有与美国签订FTA的国家的零部件。

 

中国电池厂商在美设厂的关键理由,即主机厂非歧视采购原则,被法案打掉了。

 

 

宁德时代对欧洲的投资毫不犹豫,不但投了,而且还有后续扩张产能的计划。但对美国,只有一个传闻。

 

一般而言,供应商在海外设厂,都是应车企的要求。至少要有约束性订单支持,才敢投下重资产。但是,美国汽车产业界,无法保证不友好的监管方,会爆出什么幺蛾子。

 

从法案的调子来看,美国花大价钱(其实来自于增税),玩的是政策竞争路线。即砸钱在美国做出一套电动产业链来,目标是对中国日益完善的电动产业链,做出竞争性战略回应。

 

中国电池生产商对美投资犹豫的原因,一直存在。该法案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看法而已。

 

 

那么好了,中美共享电动供应链的局面,很可能消灭了未来共享的可能性。现在就剩下整车贸易这一条路,这条路线不存在重资产投资,风险比较小。但是法案也说得明明白白,这么做拿不到补贴。

 

中国电动车出口到美国,需要背负跨洋物流成本、进口车关税成本、本地网络建设成本、售后体系新建成本……法案使得对手拥有补贴优势,这就加大了中国新能源车出口美国的竞争难度。

 

本质上,这不是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中国脱钩的法案。因为当前格局下,占优的是中国。美国只是想建立自己的新能源供应链,同时尽量消除中企在美的潜在优势。

 

政策延续性

 

拜登政府任期还剩两年,有人质疑法案政策的延续性。

 

我们看到,在特朗普执政的4年里,美国环保署EPA的燃油经济性要求倒退,导致车企没有太大动力去做新能源,拖累了后者发展。但是,共和党政府并未取消奥巴马政府给予的新能源补贴。

 

可以推知,只要美国没有遇到天大的财政困难,该法案的延续性没有太大问题。毕竟车企和电池企业投资,资金收回周期都超越一届政府的完整任期。如果在这一领域搞“新官不认旧账”,可能引发汽车产业界的动荡。也会引起华尔街的不满。

 

 

法案落地后,美国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流失,可能加速。在市场大盘整体萎缩的情况下(上半年美国市场整体需求萎缩了18%),对欧洲豪华车厂商(主要是BBA),可能更加不利。

 

因为它们在美国拥有稳固的本地产能和市场份额。而且,美国新能源产品,主要抢的就是传统豪华的领地。这与中国市场的全面开花,是不一样的。

 

如果电动产业链建立完善,电动车渗透率提升到20%(2022年美国新能源渗透率只有6.59%),市场格局就被打破了。

 

总体而言,美国新能源产业还在启动阶段,大致相当于中国2017~2018年的样子。但中国路线其实不可复制,美国的新能源产业并无希望在4年后追上今天的中国。

 

所以,单纯说落后几年的说法,没有太大意义。双方发展的时间和规模尺度,很难直接比较。

 

但美国跟自己比,新能源产品的渗透率,将在2023年加速上扬。前提是美国能压住不断膨胀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这也是法案宣称的主要功能。

 

 

法案的影响逐渐深入的一段时期,大概会坚定地执行三四年,特斯拉的一家独大(当前新能源占有率71.4%)将有所缓解。到底会不会达到“瓦解”的程度,有赖于各家传统车企发力(主要是日企潜力尚未释放);而里维安(Rivian)和Lucid的成长性一直存疑。

 

但无论如何,中企在美国新能源市场上大展拳脚的前景,被法案限制了。这里面包括整车企业,自然也包括电池等主要供应商。中企是否会在美国新能源游戏中彻底出局,取决于中企的成本优势,究竟能高出美国对手多少。【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邮箱:qcr007@126.com / 电话:010-63135270。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