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马克龙访美,欧盟威胁对美启动“核选项”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22-12-07 07:45:09

 

欧盟急火攻心,原因在于欧洲车企已经普遍在美部署整车产能。这次欧盟前所未有地、一致地对美国放狠话,大有美国不让步就要“开战”的意图。

 

作者丨黄耀鹏

编辑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全媒体

 

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来中国。12月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访美。虽然两者都打着谈合作的旗号登门,但两个人的任务难度天差地别。

 

原因是朔尔茨对两国关系的立场,和中方实际上很接近。双方不必忽略分歧,也不必调整自己的政策方向,只须将分歧摆在次要位置上即可。

 

而马克龙则试图让美国改变既定的补贴政策。这一政策,经过参众两院和白宫半年多的博弈,才形成妥协方案。就算拜登愿意,他现在也没有修改的能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就造成了一个最大的不同,朔尔茨访华出发之前,就知道自己一定会成功,不过是成果大小的问题。而马克龙在去华盛顿之前,已经知道此行一定不会有什么结果,自己不过是略尽人事,将此作为欧盟出台反制政策议程的一部分。

 

贸易战的幽灵徘徊在大西洋

 

对于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IRA),欧盟的反应是暴怒。

 

这一周以来,欧盟和主要成员国的官员,以激烈的言辞指责美国,抱怨该法案破坏公平竞争、损人利己。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呼吁欧盟,就该法案向WTO提起申诉。

 

德国议员马库斯·费伯则宣称,如果美国不让步,欧委会就必须启动“核选项”、“把所有酷刑工具都摆到桌面上”、“让美国人知道我们是认真的”。“核选项”可能只是打个比方,意思是欧盟不惜发动两败俱伤的贸易战。

 

韩国已经同美国进行了多次交涉,认为IRA构成了对韩国电动汽车的歧视。韩国还与欧盟举行会谈,双方承诺将协调立场,共同应对美国法案对全球贸易的破坏。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姿态。

 

 

美国盟友和贸易伙伴不满的核心,是IRA当中,对北美组装的电动车予以税收减免和补贴优惠。这让人想起了上世纪30年代美欧贸易战的导火索——《斯姆特-霍利法案》。

 

而美欧贸易战的前景,别看官员们叫的凶,但烈度可能比不上已经发生的中美贸易冲突。什么“酷刑工具”,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

 

欧洲经济的韧性,在今年损失巨大。中国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在11月迎来了低点(48.7%),让人感觉寒风凛冽。而欧洲虽有回升,结束了连续10个月下降的趋势,但仍在48以下(47.6%)。

 

更为糟糕的是,11月欧洲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下跌至10%,PPI(生产价格指数)也随之小幅下滑,但仍高达30.8%。

 

这一战后空前糟糕的数据表明,欧洲企业开工严重不足,不是关门就是转移生产了。《汽车人》以前也分析过(《美国即将发起新能源车补贴,欧盟反应迟来但激烈》),化工业转移的是中国,而汽车生产转移的方向主要是美国。这种情势下,欧盟可打的牌,已经不多。

 

 

不过,美国在美元潮汐和暴利能源的双重收割下,这下子又来个IRA,泥人也有个土脾气。作为贸易手段的资深玩家,欧盟将IRA的本质摆在舆论面前,不打算遮掩大西洋两岸的严重分歧。

 

如果欧盟也打补贴牌

 

前几天因乌克兰军事问题失言的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指出,给美国本地组装的电动车提供补贴,就意味着歧视欧盟整条汽车产业链。

 

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欧洲车企和供应商,将重新选择生产地,将对美国出口的产能,拿到美国去落地。这样一来,欧盟对美国整车出口业务,基本就完了。

 

德国、法国这样以汽车工业为重点的国家,不但是釜底抽薪,而且是金融工具洗劫之后的二度洗劫。冯德莱恩强调:“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规则,使公共投资更容易推动转型。”

 

翻译一下,就是欧盟要出对抗性措施,这必然引发补贴竞赛。还真应了拜登对马克龙说的那句:“那你们也补贴啊……”

 

 

但问题是,欧盟是多国集合,政策协调起来比美国费劲。如果统一补贴力度,没有汽车生产的国家只能白出钱,相当于给欧盟范围内其他国家凑钱养汽车工业;如果各国自行其是,那不就是现在这样吗。

 

如果让某国多出钱补贴(比如视汽车产业如珍宝的德国),那么将会对欧盟单一市场构成扭曲,会造成域内其他国家的汽车供应链加速跑到德国。这就让誓言报复的欧盟,实际上面临政策走向的多重困境。

 

马克龙在美国就直言不讳地对媒体称,(IRA生效后)美国的补贴水平,大概是欧盟的两到三倍,这导致欧洲的汽车和能源产业被扼杀。

 

马克龙声称,他也要保护法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如果汽车和能源产业都跑了,无论法国还是德国,中产阶级的家庭财务也就垮了。问题就是这么严重,欧盟必须要拿起枪(反制政策)战斗了。

 

 

IRA本质上是美国解决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用补贴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与WTO的原则不符。美国此前一直拿这一原则来指责中国,现在自己玩的不亦乐乎。产业强势的时候自由贸易,弱势的时候就玩补贴大战了。

 

和欧盟比起来,韩国的牌最少。韩国电池厂商到美国建厂的进程,已经不可阻遏。可以预料的是,韩国很难对美国发起报复(原因是韩对美刚创出历史顺差之最)。韩国因此与欧盟协调立场(蹭车),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和欧盟对美政策有差异

 

在一片喧嚣声中,中国对美整车出口,按金额计算的话,已经攀升到首位,这也是第一次。今年,我们见证了太多的历史首次。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2年1-10月,中国汽车出口累计金额排序,美国超越了比利时和墨西哥,从第三名升到第一,占据了12.6%,远超过第二名墨西哥(5.4%)。

 

《汽车人》以前同样分析过(《墨西哥汽车投贸,价值不能高估》),墨西哥是对美整车贸易的通道型国家。

 

墨西哥利用USMCA(美加墨三国协议),对美整车出口免税,这让美国车企将中低端车型生产线部署于墨西哥,这些产品仍是针对美国需求。而墨西哥自己的需求,则依靠另外进口解决。中国对墨西哥出口,本质上就是后者在耍“乾坤大挪移”。

 

因此,中国对美国和墨西哥进口加在一起(2022年1-10月累计约235亿美元),才是美国对华整车需求的真实表达。

 

 

如果IRA开始实施,远期看,这一块的贸易额至少腰斩,甚至被砍光。这取决于美国的供应链本地化进程能走到什么程度。

 

IRA对中国来说还是“远忧”,因为供应链(特别是新能源供应链)建设需要四五年时间。而美国的新能源渗透率目前才5.1%,比中国低多了,上涨空间很大,照目前温吞水的架势,路也很长。

 

欧盟急火攻心,原因在于欧洲车企已经普遍在美部署整车产能,这与中国以整车贸易为主的局面,大不相同(中企在美国的本地化整车生产,只有少量商用车,没有乘用车)。

 

欧洲车企想转移产能,要容易得多。事实上,欧洲跨国车企,经常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产能配置。

 

虽然IRA针对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但欧盟担心,传统产能在补贴尚未到位的时候,就大规模转移到美国。这一进程已经发生,而IRA又在后面踹了一脚加速。

 

 

再有,中国已经建立完整的、大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链,建立了稳固的生产价值体系和成本优势,不怎么怕美国的“吸星大法”。

 

欧盟就不一样,他们的新能源产业链还在襁褓中,可能现在就要整体搬迁到美国。别的不说,欧盟为了培育本地电池企业花的上千亿欧元,就要打水漂。欧盟与美国应该算“糊一脸”那种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是可忍孰不可忍。即便在“伊战”,也是法德反对,东欧跟着美国走,欧盟态度是分裂的。这次欧盟前所未有地、一致地对美国放狠话,大有美国不让步就要“开战”的意图。

 

而美国其实现在大幅让步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双方即将发生的贸易战,可能是2003年欧美钢铁补贴大战之后首次。

 

 

中国没有寻求和日韩一样的对欧协调立场,而是全程低调看戏。这反映了中国对双方汽车贸易的认知和欧盟不同。

 

这其中,有《汽车人》上面提到的风险评估因素,还有另一个可能,就是中国想看看,乌拉圭回合谈判停滞之后,区域贸易体系的回归有没有可能激活停摆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CAI)。而这种可能性,决定了中国采取实际举措的方向。【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