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安庆衡:我在北汽摩工作四年的记忆

作者:
安庆衡
时间:
2023-02-26 08:15:43

 

安庆衡,北汽集团原董事长,现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1991年3月8日-1995年3月8日,安庆衡先后任北汽摩副经理兼总工程师、总经理。本文记录了安庆衡在北汽摩工作四年的经历,以及北汽摩发展中的一些历史事件。

 

文 / 安庆衡

 

前言

 

1958年,在全国发展汽车工业的大潮下,北京汽车研制的“井冈山”轿车正式诞生。

 

正是由于这款车的成功诞生,1953年成立的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改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朱德同志给“北京汽车制造厂”题了词,这将永远载入史册。

 

在成功试制井冈山轿车基础上,北汽又成功试制了北京牌高级轿车,并在1960年试制成功东方红牌轿车。后来用东方红轿车的主要总成为基础设计试制了北京牌越野车,并成功建设了北京轻型越野车生产基地,成功建设了北汽一条街。

 

198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正式签署合同,全国第一家汽车整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主要部分投入合资的北京汽车制造厂在时任厂长郑焕明同志的带领下,开展了辉煌的二次创业。

 

这期间北京汽车制造厂也经历了一些变动,1987年,按照北京市工业调整的统一部署,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当时由于北京开始“禁摩”、经营也十分困难的北京摩托车制造厂合并组建了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也就是北汽摩公司,但还保留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名称和法人资格,继续登记挂牌存在。

 

当时,北汽摩公司是北京市排在前列的大国企,其上级单位是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后来改为北京汽车工业控股公司,即现在的北京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991年,按照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派遣,我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那工作和生活了23年的北京齿轮总厂被调任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从1991年3月8日起开始了在北汽摩公司整整4年的工作和生活。

 

1992年1月18日,集团总公司又决定让我担任北汽摩公司的经理,这是北汽摩的习惯称谓,实际上就是总经理,我还兼着总工程师的职务,当然同时也开始担任北京汽车制造厂厂长。

 

在北汽摩公司工作的4年中,亲历担任北京大国企领导的艰难和挑战、亲身参加和组织了国企改革。特别是在任北汽摩总经理期间,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创立北汽福田公司的全过程,难以忘怀。

 

本文记录了我在北汽摩工作期间经历的一些事,还选用了一些记录4年间生活和工作的130余照,文章的体例比较随意,只是一种对那几年过去岁月的回忆,也感谢不少朋友提供了珍贵的照片。

 

正文

 

1991年初,告别了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那工作和生活了23年的北京齿轮总厂,按照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的派遣,我被调任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从1991年3月8日起开始了在北汽摩公司整整4年的工作和生活。

 

北汽摩度过的4年日子是难忘的,充满了精彩的故事。

 

北汽摩的第一天

 

1991年3月8日,是到北汽摩上班第一天。到了办公楼2楼报到,知道还没为我安排办公室,有点不知所措。然而,令人吃惊,只是等了半个小时,办公室已经全部准备就绪,真是神奇的速度。

 

 

坐在办公桌前,还不知如何开始这里的工作。到一楼转了一圈看看,回到我的新办公室坐下,见到桌子上已经摆了一些待批文件,我理解,这里的工作需要开始了,没有交接。

 

当然,开始时还是以看文件为主,也有些不用做调研就可以批的文件自然可以快速批了。批过的文件放在桌上的夹子里,午餐后就不见了,肯定是办公室有人拿走了,但很明显,这里的工作已经开始了。

 

第一天到任,我又是主管技术的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当然需要与分管的各技术部门领导和6个副总工程师见面,委托办公室帮助电话通知一下,很快大家就基本到齐。

 

在会议室安排的见面会很简单,大家彼此认识一下,今后就开始一起工作了,各位都很热情。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一位副总工程师没来出席会议,理由是太忙,脱不开身,显然是对我的一个小挑战。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难的,会后我当即单独去拜访他,到那以后还是等他接了半天电话后开始对话的,万事开头难。他提出:“听说你介绍自己是清华的,清华的有什么了不起?”虽然他没参会,还是对会议很关注,也与参会的人有联系。

 

我说,新来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也很正常。我的简历就这么简单,清华毕业,在北齿干了23年,到北汽摩来了,有什么不对吗?他也说不出什么。好在后来几年与他工作上配合还不错,人是要打交道的。

 

其实,这件小事的背后是北汽摩一部分人对来自零部件企业的干部来领导北汽摩这样一个整车大厂的一种抵制,考验一直存在。

 

在北汽摩的第一天度过了,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我开始完成从在零部件企业担任领导到担任汽车整车企业领导的切换。

 

而这种切换具体体现在对人的领导上。在北齿厂任总工程师时,手下有一个副总工程师,而到了北汽摩,要领导6个副总工程师,每个人的水平肯定都不低。

 

领导六个副总工程

 

北汽摩在北京是一个国有大厂,机构设置也很齐全,副总工程师就六个:副总工程师高祝负责技术口全面协调,兼任总师办主任;副总工程师张自奇负责全公司的质量管理;副总工程师宋梦龙负责产品设计和开发试验;副总工程师王宝顺负责制造工艺管理;副总工程师马连江负责公司动力系统运营和管理;副总工程师任敦渭负责公司的规划,门类俱全。

 

这些人水平都很高,能力都很强,干起工作来都很努力,这些老同志对我都还尊重,当然领导他们也不容易。

 

其中有一位副总工程师甚至到我家中直言,你为什么从北齿过来?你若不来,我就是总工程师。我的问答只能是:抱歉了,这是上级安排。

 

开始处理公司事务

 

到任第二天开始正常办公,上午就有人敲门求见。

 

问了一下,他自我介绍名字叫陈再华,说是工厂设计处的一个冲压工程师,找我的目的是市里安排下来有赴日冲压模具设计专业培训的名额,费用全部由日方承担,但要求公司批准。他提出了申请,处里同意,但公司人事处就是不批,当然去不了,希望我能帮助解决。

 

我很奇怪,把人事处一位处长叫来问问为什么?处长很坦诚,也很客气。他说,如果同意他去日本了,不能保证不出问题,而出了问题谁负责?我马上回答他说,那我负责。处长说,那听领导安排,问题就这么简单地解决了。

 

听说陈再华工程师培训回来以后,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成了行业冲压工艺设计和模具设计的专家,也是难得的人才,我的板没有拍错。

 

北汽摩的故事还真不少。到北汽摩上班第三天,又有一位员工来敲门。我问他有什么事?他自我介绍说他叫郭大陆,是公司汽车研究所试验室主任,专门负责公司产品的道路试验和台架试验等工作,希望我能批准他考驾驶本。

 

我听了以后真是无语,专业试验室的主任没有驾驶本,怎么拍板评价产品的行驶和操作性能?他说,他属于干部编制,按公司规定汽研所的干部不让考驾照。

 

我赶紧联系汽研所长和安技处的领导,让他们立即为这位同志安排考驾照,并研究一下今后相关制度如何改进。现在想来都有点滑稽,这种体制、这种制度下如果不改革,产品开发怎么能搞好?

 

在北汽摩的管理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不管是当副经理也好,还是后来当公司总经理,每天的工作都很忙。要经常到车间现场调研,要看一下每天生产出的新车质量如何,要批示文件,特别是每周至少召开一次经理办公会,研究公司的运营和解决相关问题,为了了解公司情况和解决公司的一些难题,还要找一些干部谈话。

 

涉及规划发展的大事不少,与企业运营直接相关的小事也不断,当然北汽摩长远的发展和改革也一定要考虑。

 

 

过了近一年,1992年1月18日,集团总公司又决定让我担任北汽摩公司的经理,这是北汽摩的习惯称谓,实际上就是总经理,我还兼着总工程师的职务,当然同时也开始担任北京汽车制造厂厂长。

 

 

公司发展和技改决策

 

到北汽摩之后,所要领导的北汽摩还没有完全摆脱合资之后所处的困境。公司成批量的产品就一个121,生产批量还不够大。

 

汽车是讲究规模的,那么怎么扩大产品范围、扩大规模,怎么寻求北汽摩取得更大发展,是作为北汽摩领导必须解决的问题。

 

于是,产品创新、开展技术改造扩大公司实力和探讨各种方式的合资合作,成了当务之急。

 

到了北汽摩公司以后,我一直和大家一道,坚持抓产品创新,下大力气抓开发BJ1022一吨级轻型载货车和BJ2023等产品改进,及其他新产品开发,还是取得不少成果。

 

我们还积极探讨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发技术先进的SUV新车,为公司下一步发展探路和打基础。

 

为了支持产品创新,把产品创新落实到实处,到了北汽摩公司后,马上就开始讨论公司发展,讨论公司技改项目决策。

 

北汽的老厂长郑焕明在北京吉普公司合资设立后,带领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广大职工,利用合资留下的部分,开展了辉煌的二次创业,自主开发了北京121小卡车,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并再次迎来了企业的大发展,这也为北京市汽车工业后来的发展增加了新动力。

 

郑焕明同志当时也提出在怀柔发展整车,并提出“十万辆,三步走”的目标,一直壮志未酬有些遗憾。

 

我到任后,这时北汽摩公司在怀柔是直接发展整车,还是先上零部件,上冲压项目?刚一到北汽摩,就面临怀柔冲压厂技术改造项目决策的问题。

 

怀柔冲压厂当时的厂长赵建国、书记高树荣多次到公司汇报,力求快上冲压厂改造项目。

 

应该说,在北汽摩光华路显然要面临搬迁的情况下,在怀柔发展、先上零部件应该是明智的选择。因此,我们很快就讨论同意了怀柔冲压厂提出的技术改造计划,怀柔的冲压能力自此大大增强。

 

福田公司成立之后,怀柔冲压厂一直还是北汽摩重要的子公司,以提供冲压件的方式支持福田公司发展。

 

到了2000年,为了支持福田公司发展,北汽摩又将怀柔冲压件厂近1.1亿元的资产,按照10:1的比例,以配股的方式投入到北汽福田。

 

10:1的比例看上去是使国有资产严重“缩水”,做这样的决策也很难,但北汽福田就是以这些资产做基础,同时吸收社会资本,才投资建立了重卡基地,发展起了福田的欧曼重卡,创造了福田又一个奇迹。北汽摩再次为福田公司发展做出贡献,当初的投资决策也再一次发挥了作用。

 

 

随着公司各项工作理顺,产品开发取得进展,原有的装配线已经不适应,急需更新改造。经过讨论,我们下决心改造了总装厂的装配线,花钱不多,但保证了新出产品的质量和效率,新总装线落成大家都很高兴。

 

后来北汽在市场上刮起的红极一时的BJ2023“金旋风”车,就在这个新线上下线,改造还是起了作用。

 

 

技改不只是上述两项,公司还决定全力支持谢晓谜博士等开展计算机项目,他们干的也很出色,1992年3月北汽摩公司《汽车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汽车CAD)》项目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支持工具分厂花500万元购置数控铣,冲压模具制造水平一下子提高不少;为支持奋战1022建设了第三总装厂等,都是那几年北汽摩在财力本就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决策投资的。

 

1992年4月,北汽摩第三总装厂正式投入生产,具备了年产5000辆BJ1022汽车的能力。这些项目提高了公司的实力,支持了公司搬迁调整前的八、九年的运营,同时也培养出了一些技术骨干。

 

北京现代的郎家伟、周沛然等领导都是在北汽摩成长起来的专家型干部,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安排去支持北京现代发展,并成为那里的骨干。

 

说到专门为BJ1022建设的第三总装厂,让人问忆起公司开发BJ1022的历史。

 

当年奋战北汽摩自主开发的1022车是公司工作的重点。开发BJ1022一吨级轻型载货车从1981年9月就开始了,1982年8月15日完成了两辆样车的试制工作。其后10年,公司上下为自主开发下了大功夫。

 

公司开发1022车是很坚定的,也是很艰难的,但通过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不小进展。

 

1992年12月,北汽摩公司完成了BJ1022汽车16项技术质量攻关,并实现产销3000辆。1994年5月,北汽摩一吨级轻型载货汽车技术改造项目获北京市技术改造优秀项目一等奖,得到市里的肯定。

 

现任北汽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夏宝山那时就是工作在设计一线的北汽摩汽研所设计二科的科长,实际承担1022车当年的车型设计工作,真刀真枪搞过多年产品设计,后来提拔为北汽摩年轻的副总经理。

 

1022新车开发虽然取得成功,但由于一直没有太好的发动机可用,整车销售并未达到很火的程度。那时,按照市里的统一安排,发动机由北内供给,或者外购(包括进口)。

 

该车开始用的是北内生产的475Q型1.52升的汽油机。该机型基本拷贝三菱的4G33发动机,投产后耐久性等方面一直不太稳定,成为屡次“攻关”重点。后来主要还是用进口发动机替代,也用了性能指标更好一些的4G62,整车的表现才有所好转。

 

还是在完全自主开发制造的1022车身移植到福田的小卡车上以后,取得了令其他企业羡慕的效果,并大量生产,1022开发项目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北汽摩的设计者们没白干。

 

 

六个副总工程师中,兼任总设计师的宋梦龙1964年毕业于吉林工大,也是资深领导,他负责带领汽研所开展产品开发。

 

我来了不久,宋总就抽空给我介绍了公司的全部产品体系、公司开发1022的设想、利用北汽摩优势开发BJ2023变型的打算和自主开发新SUV的探讨等等,还是很鼓舞人的,我很赞同,也很希望这些想法能逐步变成现实。

 

新总装厂建成之后,公司打破原来一成不变的设计思想,开始在整车车身的颜色、内饰和变型上多方面做出改变,很受市场欢迎,产品销路越来越好。

 

1992年9月,北汽摩生产的BJ2023轻型越野汽车荣获中国消费者信得过国产车银奖,北汽摩公司产品的水平大大提高。

 

为了提高北汽摩的产品竞争力,我们1992年签约请英国MGA公司专家来厂帮助北汽摩开展联合设计新型的SUV车,也就是当时大家叫的硬顶吉普,并在1992年、1993年研制、试验、定型了北汽自己的BJ6462H和BJ6462基本车型,为北汽摩新产品发展开了一条新路。

 

可惜在当时的体制下,公司没能获批安排投资制造,成为遗憾,事后看当时设计的车还是很先进的。

 

 

虽然联合开发新车没能走下去,但通过联合开发,为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注入了活力,我们了解了外部的发展信息,学习了新技术,收获还是不小的,也为后来公司开发硬顶车积累了经验。

 

1993年,我们又努力探索投资少、见效快的产品结构调整方案,与海南汽车厂和3603厂合作开发新型客车,力求改变北汽摩的现状。

 

北汽摩的进出口公司搞得还是不错的,总经理王世龙很能干,我也经常与他们一起讨论出口工作。

 

1994年8月,北汽摩公司出口哥伦比亚41辆BJ2023S越野车,这是北京越野车首次进入南美市场,形势越来越好。

 

1994年还签下了出口秘鲁BM021A摩托车的大单,出口创汇有了明显进步。

 

北汽摩公司除了有汽研所负责整车研发之外,那时还有附研所、摩研所等部门。公司附研所在行业里是顶级的研发部门,从这里也走出了北汽首席科学家王璋等优秀的干部和专家。

 

 

由于市场受农用摩托车的冲击,北汽摩原有的三轮摩托车销售也很困难。我们下决心开发载重500公斤的重型摩托车,市场反映很好。为了扩大福田公司的经营范围,也是为了发挥福田公司的优势,后来我们干脆把摩托车产品划给了福田公司经营。

 

 

在北齿工作期间,我全程参加并领导了北齿与美国博格华纳公司的合资谈判,并成功签约在京设立合资公司北京华纳齿轮有限公司。然而,领导没有安排我去合资企业工作,并把我调到了北汽摩公司。

 

北京华纳齿轮有限公司开业时我受到邀请,再次回到北齿出席合资公司开业庆典。

 

 

管理调整

 

公司管理,千头万绪。

 

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在北汽摩管理舞台上的五个女处长十分活跃,包括号称北汽摩天下第一处的综合计划处长王俊荣、财务处长张玉琴、企管处长孙瑞梅、人事处副处长魏惠静、财务处副处长宋秀清等,真是托起来北汽摩的半边天。

 

人们亲切地称她们为北汽摩的“五朵金花”,有问题都愿意找她们帮助解决。

 

当然,公司一些传统的管理办法显然已经不适应公司发展,需要改变、改革。

 

按照公司原来的规定,公司上下为保证生产和交通运输,几百辆车都要放在南厂(北京吉普厂区)统管,各分厂没有一辆能够自己安排使用的车辆,很不方便。

 

特别是当时东三环正在整修,交通运行极不方便,从南厂北京吉普公司厂区开车到北厂光华路厂区需要两个小时。每天从申请用车,到从南厂发的车到达北厂(车要停放在南厂),已经接近中午,可以干活的时间所剩无几,各分厂叫苦不迭。

 

经理办公会上,下边多次提意见要求公司放权,给各分厂安排车辆自己支配使用,安全部门就是不同意,矛盾很大。

 

经过几次讨论,最后主导意见又变成反正车管放权有安全风险,领导决定领导负责。负责就负责,事情真拍下来,也没发生什么事,大国企的一些事就是这样,老规矩太多。其实真解决了,下边都高兴。

 

北汽摩作为国企大厂,医院、托儿所、花房、房管处、基建处、培训中心等一应俱全,需要改革的地方太多了。

 

 

我们放手让原总务处改为生活服务公司,在高家镇同志带领下,对后勤部门实行改革,并对医院、幼儿园等“断奶”,让他们走上改革之路,效果还不错。

 

特别是其中的幼儿园等的改革,都是在为企业减负,也是当时政府提出的要求。

 

经过这些改革,一些员工感到了阵痛,但企业的负担和资产负债情况大为改观,这些单位的不少员工也确实尝到了甜头,这也是通过改革给北汽摩职工带来的一些福利。

 

改革也需要引导。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一直是国企的难题,而要解决新进厂大学生的住房问题,简直不可思议。

 

一些老职工提出,我们在企业干一辈子了,住房问题还没解决,他们排不上号。可让这些大学生与上万名老职工一起排队,那恐怕永远解决不了住房问题,因为这些老职工还有后一代,很难平衡。

 

我们经过与职工代表反复协商,党委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最后职代会通过决议,同意了我们提出的先给表现突出、有代表性的4名年轻大学生各解决一间住房,为这些年轻人在北汽摩努力奋斗解决后顾之忧,开了好头。

 

为了更好地调动年轻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我们还决定每月给硕士生技术人员100元补贴,给博士生200元补贴。数量不多,在当时就不容易了。

 

组织郑州越野车拉力赛

 

组织拉力赛确实有助于提高公司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为此,1994年5月28日至31日,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成功举办“94”中国郑州第二届北京轻型越野车大奖赛。

 

客观地说,虽然当时认识没有那么高,但郑州拉力赛确实开创了中国汽车品牌传播的先例,也拉动了北汽摩公司的整车销售,这次拉力赛让人难忘。

 

北汽摩公司为大奖赛提供了30辆BJ2023型越野车,并负责参赛车辆的维修工作。

 

这些参赛车辆经受住了拉力赛的严格考验,大赛顺利举办成功,中央电视台、中国体育报、中国汽车报等20多家新闻媒体对比赛进行了报道,各方反映很好,评价很高,给北汽摩公司的对外形象添彩不少。

 

车手们当时参赛的决心都很大,而且当年参赛的一些年轻的车手后来有的成长为了国内著名车手。

 

 

成为市政协委员

 

1993年1月27日,我当上了北京市第八届政协科协界的委员。

 

 

【说明:1998年,当我当上北汽集团公司总经理以后,市里找我说政协委员的名额要让出来,让退下来的原总经理马守平当,1998年起我就改成了市人大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代表(丰台区选举产生)。2002年,市里又提出,由于领导人员变动,北汽出3个人大代表不合适,徐和谊、董扬他们两个新来的人年轻,希望我能把人大代表的名额让出来,于是我就又回到了政协,从2002年12月31日起当选了北京市第十届政协科学技术界委员,直到2008年退下来。我至今很留恋当时所在的政协十组这个充满友爱的集体。】

 

 

北汽摩公司的外联

 

上世纪90年代的北汽摩,外联工作是公司的一项重要工作,那时北汽摩的外联办也阵容强大。当时与成都轻型总厂,与河北保定、江苏仪征的一些改装厂,与佛山、海南汽车厂,以及北京凯特汽车厂等合作,都搞得热火朝天。

 

当时北汽摩探讨的各种联营,实际上和现在最时髦的股权合作是一样的,等于是中国现代企业模式创新的探索。这种靠技术入股、资产入股,应该说都是走在改革前列的。

 

1991年,刚到北汽摩不久就赶上北汽摩与成都轻型汽车公司联营组成北汽摩西南有限公司。

 

 

与成都轻型总厂的联营持续了一些年,对于扩大北汽摩汽车底盘的销路和支持成都轻型总厂发展还是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时北汽摩很重视外联,北京市内的若干改装厂,河北省、江苏省内的多家改装厂(有的后来发展为很大的企业),以及国内其他省份如四川、广东等一些厂家,也都与北汽摩有过“联合”的历史。

 

但也有些联合并没有让企业真正联合起来,开始联合谈得很热乎,有的是后来业务发展不成功而停下来,有的是“联合”取得成果后,对方转身而去。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在福田公司设立的过程中真正改变了联营的政策,并在1995年与长春、济南、石家庄等27家联营企业解除了联营关系,联营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也正是经过以前经历过的一些合资合作的挫折之后,才在后来认清方向,开始并实现了福田的合作。

 

 

北汽摩的零部件企业

 

北汽摩除了生产整车之外,还有一系列分厂和零部件企业。包括摩托车厂、第二总装厂、底盘厂、化油器厂、轴瓦厂、散热器厂、第三附件厂、转向机厂、钢圈厂等等。

 

作为总经理,自然也需要经常到这些厂里去了解情况,参加他们的一些活动。

 

 

1992年到1993年,北汽摩公司对化油器厂、散热器厂、轴瓦厂放开经营销售权,实行独立核算,自计盈亏,工效挂钩,使其直接面向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为北汽摩公司全面完成调整改革打下了基础。

 

 

赴日培训

 

1993年4月,被市政府选派参加为期21天的日本贸易振兴会资助并组织的世界范围的企业家培训班。

 

培训班在东京开班,近30名学员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泰国、西班牙、法国等多个国家,中国只有我一个人参加。

 

虽然是在日本办的培训班,但全程教学用英语,包括日本老师和专家授课,也要安排翻译成英语。培训班介绍日本的经济、日本的大企业,讲解现代化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等,挺开眼界。

 

 

开启与韩国现代合作的尝试

 

1993年,我们北汽摩尝试着与韩国现代探讨合资,韩方当时非常积极,北汽集团总公司、北汽摩和项目设计单位中汽中心联合组团去访问韩国。

 

但也许是受中国那一次申奥失败的影响,最后中央领导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韩方代表团时,向韩国现代领导说明,中国有了“三大三小”,中国人信奉孔孟之道,你们来晚了,这一次尝试宣布结束。

 

这也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次出访虽然只是一段经历,没有取得最终成果,但还是加深了我们对韩国现代的了解。

 

任北京吉普公司董事的工作

 

北汽摩公司,同时也是北京汽车制造厂,是北京吉普公司的中方股东。

 

早在1979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合资的方案就开始运作,1983年正式签合同,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北京汽车制造厂把最优良的资产和人员投到合资企业,支持合资企业发展,北京汽车制造厂这种思想解放的做法和对全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的示范作用,将永远写入历史。

 

北京吉普公司成立时,中方占股比68.65%,美方占31.25%。1990年5月,经中国政府批准,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5673万美元,美方占38.25%,中方占61.75%。

 

后来,美方股东变更为克莱斯勒公司,由于发展需要,经双方协商同意,合资公司股比才调整到50:50。

 

当年北京吉普公司运营十分红火,而作为甲方的北汽摩公司生产经营十分困难,需要正在发展势头上的北京吉普公司给与很多支持才行,两厂拉不开、扯不断。

 

那时,北京吉普公司一直主要由集团总公司领导和合资企业中方领导代表股东与外方谈判,很少有人注意到北汽摩是BJC中方股东。

 

从1992年1月当了北汽摩的总经理,作为甲方法人代表,自然成为北京吉普公司的一名董事,对与美国克莱斯勒有关的业务更加关注并要参与,参观克莱斯勒的产品和会见克莱斯勒外宾是经常的事。

 

(1998年10月,根据市里的意见,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又开始接任北京吉普公司董事长直至2005年8月北京吉普公司重组为北京奔驰公司,改任北京奔驰公司董事长到2007年1月14日退出。)

 

 

领导创立福田公司

 

在北汽摩公司开展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参加并领导创立福田公司。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面临搬迁调整的形势下,当时北汽摩必须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今后向何处去?

 

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大家认识到,解放思想,坚决对万人国企北汽摩进行改革,并大胆尝试迈出北京,也许是一条出路。

 

当时万人大厂北汽摩要走出国企困境、要寻求更大发展;远在600多公里之外山东省诸城市的一个几百人的生产农用车的集体所有制小厂诸城车辆厂要生存、要扩大。一个企业是有力没处使,一个是要寻求外力助推向前。为了发展共同的事业,也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双方一拍即合,大家走到了一起。

 

大家都知道,1993年底,我们在怀柔冲压厂从与诸城车辆厂谈配套、吃涮羊肉开始了北汽摩的福田之旅。

 

起初,诸城车辆厂的领导提出要和北汽摩在怀柔合作生产冲压件,进一步再合作生产整车,并要签署联合协议。

 

说到“联合”,我们印象太深了。北京市内的若干改装厂、河北省内的多家改装厂,以及国内其他省份如四川、广东等一些厂家都与北汽摩有过“联合”的历史。这些联合不是后来业务发展不成功而停下来,就是“联合”取得成果后,对方转身而去。

 

我们明确提出,“联合”可以,但我们再不能采用曾经发生过的“联合”模式,我们要真正在一起发展,要有资产联系的纽带,而不是暂时用一下北汽摩的名字和资质铺路。

 

我们提出,把诸城车辆厂的资产划入北汽摩,两家真正走到一起,才是彻底的解决办法。这样的要求,可能有些太苛刻,但确实能避免今后的麻烦。

 

经过闪电般的谈判,在北京市政府和当时山东赫赫有名的改革家、诸城市委书记陈光(后来陈光同志曾做到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和市长鞠献宝的支持下,双方达成协议。

 

 

陈光书记明确表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支持北汽摩的重组要求。后来,诸城车辆厂的576万元资产经批准转为山东省的国有资产划入北京市,并全部无偿并入北汽摩公司,这才有后来成立的北汽摩公司诸城车辆厂。

 

一些媒体介绍,福田是“自带嫁妆进京城”,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国家和两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完成了这次跨地区的产权改革,开启了北汽福田的发展历程。

 

 

1994年1月18日10点48分,在山东诸城举行的北汽摩公司诸城车辆厂成立庆典,实际上宣布了福田公司的历史正式开始谱写。

 

其后,我们又成立了北汽摩山东分公司,一步步向前发展,福田公司迅速成为北汽摩公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北汽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全国生产农用车的企业到处都是,而真正能够生存下去的很有限。福田跨地区、跨行业的改革之后,水平和发展速度大大提高。

 

经过1994年一年的努力,北汽摩投资3600万元,在诸城市新建了车身、涂装和总装车间。在诸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当年破土,当年竣工,一下子形成了3万辆四轮农用车的生产能力,当年即生产农用车26030辆,一跃成为全国同行业的第一名。

 

 

福田公司创立了,然而当时上级主管部门的一些干部和一些职工并不理解,并不都支持,难题不少。但这都是暂时的,最后我们还是冲破了重重阻力,福田公司还是发展起来了。

 

其实,不同人对改革总是有不同的看法。当福田快速发展起来之后,多年的老国企北汽摩不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直至退出历史舞台,不少员工甚至失去了工作岗位,自然会感到失落,一些人对做决策的领导也会有些怨气,这都可以理解。

 

这些员工从心里也知道,北汽摩的搬迁调整是必须的,谁也拦不住。北汽摩的职工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确实忍辱负重,为北京汽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汽集团总公司的新工作

 

在北汽摩整整工作了4年。1995年3月8日,我调离北汽摩,转任北汽集团总公司总工程师,从而结束了在北汽摩的工作任职,开始了在北汽集团总公司的新工作。

 

 

1991到1995这4年,我有幸在北汽摩公司,也就是在北京汽车制造厂工作,亲身体会了北京汽车制造厂的情怀,目睹了体现在老北汽人身上的“创新、为公、求实、奋进”的北汽企业精神。

 

这一精神在后来北京集全市力量搞好现代汽车项目的过程中,发展成为著名的“奋力拼搏、团结协作、知难而进、志在必得”的北京汽车精神,北汽精神对北京汽车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北汽摩公司工作的这4年,对于一个大企业的领导而言,要说时间不长,可回顾起来,在此期间还是在北汽摩做了一些事,其中包括创立福田公司、国企改革和实现多项技术改造这样的大事,令人难忘。

 

在北汽摩工作的4年,是带领北汽摩脱困的几年,实际上进行的是中国国有大企业走出困境的探索。应当说,在那几年中,我们把国家给国企的权利尽量用到了极限。

 

当然,也有些工作并未完全取得成功,这与自身的水平有关,一定程度上也与外部环境有关。但通过我们的奋斗,确实让北汽摩的资产结构、盈利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福田汽车创立之后,我们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至于后来北汽摩的退出,那主要是北京市全面布局和政策使然,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如果没有北京市汽车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北汽摩在完成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造之后,就会手持北京吉普公司(后来的北京奔驰公司)和北汽福田两大企业,形势也许很不同。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上述这些经历,对于后来一些年我担任集团总公司主要领导、带领北京汽车全面改革、实现“三年大变样”打下了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后记

 

正文主要是记录我在北汽摩工作4年中的历史事件。为了让大家对北汽摩后来的发展有所了解,就以后记的形式,对北汽摩后来一些年(1995年以后)发展中的四件大事做些简单的介绍。

 

1987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北京摩托车制造厂合并组建了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也就是北汽摩公司,但还保留北京汽车制造厂的法人资格。

 

在多年的发展之后,北汽摩留下了一系列历史功绩。现在,北汽摩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北汽摩的历史并没有一下子结束。

 

近年来,“支持福田汽车获批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并成功上市、设立北汽有限公司、光华路厂区土地转让后搬迁调整、改制成为北京北汽摩有限公司”四大有关北汽摩公司的事件值得记住。

 

(一)支持福田汽车获批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并成功上市

 

1998年,在北汽的支持下,北汽福田公司被批准成为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同年北汽摩作为大股东的福田汽车上市公司诞生。

 

1994年,北汽摩与诸城车辆厂改革重组以后取得很大发展。

 

诸城车辆厂并入北汽摩公司之后,由于没有产权的纠葛,大家都是一家人,不用通过复杂的谈判,北汽摩自主开发的、现成的、当时也是很先进的BJ1022产品,可以无条件地提供并移植到诸城车辆厂的老产品上,加上北汽摩派出技术人员,无偿地进行技术支援,诸城车辆厂出产的农用车一下子就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福田发挥经营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深刻认知,走出了“老三步”,后来又走出了“新三步”,加上不断完成的低成本扩张,福田公司一下子就发展成为全国农用车的老大。

 

这种突破框框的改革,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注意。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用车,经有关领导安排,福田的农用车走进了中南海,先后受到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和朱镕基总理的接见。

 

 

经过时间不太长的积累和策划,北汽摩公司又打破了福田国资一家独有的体制,与百家供应商、经销商等相关企业共同发起,1996年8月28日在北京华润饭店正式宣布成立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产权所有制的进一步改革,福田发生了质的变化。

 

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为14412万元。北汽摩公司以所属北京市植保机械厂、诸城车辆厂和潍坊工模具总厂等的全部净资产为投资,共投入9252万元,占总股本的64.1965%。

 

1997年3月14日,为了支持福田汽车发展,北汽控股公司统筹考虑北汽摩的改革调整,将北汽摩摩托车生产经营系统包括的所有资产,以增资扩股方式整建制划入北汽福田公司,用于支持福田摩托车和农用车的统一发展。

 

自此,北汽摩中的摩托车产品转入福田汽车。福田汽车后来发展很好,而摩托车这一板块发展不算理想。

 

1998年3月,福田又依靠北汽,作为北京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的下属企业,充分利用了北汽的优势,经过全力争取,包叙定部长在机械部退出历史舞台前最后一个批文上签字批准北汽福田公司成为汽车整车制造企业。

 

这个决定改变了福田的命运,更推动了福田的发展。福田也完全实现了由农用车制造企业向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转变,把国内其他农用车企业一下子彻底甩到了后面。

 

获得整车生产资质后,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在北汽集团总公司和北京市的支持下,全力准备上市,并取得了成功。

 

 

1998年6月2日,福田汽车在上交所敲锣上市,北汽摩是“福田汽车”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福田汽车成为上市公司,开始独立运作发展。

 

 

在其后的二十几年间,福田公司取得大发展。先期通过利润分红和承担部分外协生产任务,反过来支持和帮助北汽摩生存和发展。福田公司在发展壮大后,更为北京汽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北汽摩创立了“福田汽车”这一壮举,载入历史。

 

(二)2001年,北汽摩公司创建北汽有限公司

 

2001年,北汽摩公司与北汽摩的三产企业北京汽车装配厂重组,按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了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简称“北汽有限公司”(BAW),对外有时也自称北京汽车制造厂。

 

北汽有限公司继续生产相关整车产品,特别是在北京吉普公司搬迁调整以后,北京奔驰外方不接受在奔驰新厂区继续生产中方自主开发的二代军车的情况下,在军方的支持下,北汽有限公司接受了继续生产,并保证向军方供应军车的任务,得到了军方的肯定,北汽有限公司的发展也曾得到北京市的大力支持。

 

 

北京汽车在发展,北汽的传承在发扬。遗憾的是,曾经作为北京汽车发展历程中一部分的北汽有限公司没能保持发展的好势头。

 

企业几经自上而下的重组、股权调整转让和一些我们不了解的原因,2015年北汽集团退出了北汽有限公司(对此决定正确与否还是有争议的,媒体介绍是北京市国资委要求北汽集团退出不知是否属实),北汽有限公司不再纳入北汽集团整体发展计划中,北汽有限公司成为北京汽车装配厂一家所有的民营公司。

 

据介绍,2020年5月,山东富路集团通过青岛富路购买股份的方式实现了对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的间接控股,还将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的总部由河北黄骅搬到了青岛,北京汽车装配厂则完全退出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

 

富路集团间接控股的是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控股的并不是北京汽车制造厂。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和北京汽车制造厂两者还不能说是一回事。

 

至于众说纷纭的北京汽车制造厂名称的处理,不知当初怎么做的决定,令人感到困惑。现在演绎出一个新的北汽制造的故事,更是一件新事。但北汽60多年的历史人们不会忘记,北京汽车的历史不可能转移。

 

这就像2008年原来的北汽摩公司破产重组,组建成立了北京北汽摩有限公司运作至今类似,虽然新公司的名字中还包含有北汽摩的字样,北京北汽摩有限公司已经不能代表原来的北汽摩公司,不能继承北汽摩公司的一切。

 

总之,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虽然名字中也包含有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字样,不能等同于原来的北京汽车制造厂。

 

(三)2002年,北汽摩光华路厂区土地转让给中央电视台后搬迁调整

 

北汽摩光华路厂区是一块宝地,但按照市里总体规划,继续在光华路生产汽车已不可能,必须考虑搬迁调整。

 

北汽摩自身也与多家公司商讨过该地块自主联合开发,都没有得到批准。最后,该地块被中央电视台选中作为新台址,建设了现在的“大裤衩”。

 

2002年4月28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举行北汽摩光华路厂区土地向中央电视台转让的合同签字仪式,北京市和中央电视台领导刘淇、赵化勇等都出席了仪式。

 

自此,北汽摩完全退出了光华路厂区。光华路厂区的土地转让收入保证了北汽摩搬迁调整时被买断职工的安置费用。

 

 

(四)2008年,北汽摩公司重组改制成为北京北汽摩有限公司

 

在北汽摩完成搬迁调整之后,不再具备大批量生产汽车整车的能力。当时的北汽控股公司把原来的北汽摩公司规划成为零部件公司,并委托北汽摩负责筹备设立零部件公司的前期工作。

 

2008年,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成立,北汽摩公司完成了筹备零部件公司的历史使命,自身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

 

北汽摩公司将所持有的北汽福田公司、北汽有限公司及所属六个零部件企业的全部股权资产和昌平、顺义的土地资产转给北汽控股公司,以支持海纳川零部件公司的组建。

 

原来的北汽摩公司剩下的部分宣布破产重组,组建成立了北京北汽摩有限公司运作至今。

 

至此,原来的北汽摩公司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本文所介绍的有关北汽摩公司的历史也宣告完结。

 

附: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历史贡献——纪念北京汽车制造厂走过了60年

 

(一)1958年,北京汽车制造厂诞生

 

北京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从零部件开始的。

 

1953年,当国内第一家汽车生产企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工建设的同时,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也开始建设,北京也随之成为解放牌汽车零部件和洛阳拖拉机厂配套的重点生产基地之一。

 

1958年,在全国发展汽车工业的大潮下,北京汽车也加入到汽车研制的队伍中,“井冈山”轿车正式诞生。正是由于这款车的成功诞生,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也改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朱德同志给“北京汽车制造厂”题了词,这将永远载入史册。

 

(二)成功建设轻型越野车生产基地,推动北京汽车工业发展

 

在成功试制井冈山轿车基础上,北汽又成功试制了北京牌高级轿车,并在1960年试制成功东方红牌轿车。

 

后来用东方红轿车的主要总成为基础设计试制了北京牌越野车,并成功建设了轻型越野车生产基地,成功建设了北汽一条街。

 

北京的越野车火了好多年,历史上北京东线的越野车和西线的轻卡为北京汽车工业发展做了多年贡献。

 

北京汽车制造厂为北京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京汽车制造厂后来又包建了陕汽等企业,为全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继续做了贡献。

 

(三)投资建立全国第一家汽车整车合资企业,带动全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

 

198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正式签署合同,全国第一家汽车整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北京汽车制造厂把原来赖以生存的BJ212整车产品和工艺、生产BJ212的全部优良资产(包括车间和设备)和几千名优秀的人员投到合资企业,支持合资企业发展。

 

北京汽车制造厂剩下的部分,只有部分零部件生产和生活后勤部门,继续生存十分困难。北京汽车制造厂这种做法,体现了北汽人思想还是比较解放的,当时对于全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四)二次创业,北汽摩公司成立,推动全国汽车工业进一步发展

 

合资不等于一切,主要部分投入合资的北京汽车制造厂在时任厂长郑焕明同志的带领下,开展了辉煌的二次创业。

 

这期间,北京汽车制造厂也经历了一些变动。1987年,按照北京市工业调整的统一部署,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当时由于北京开始“禁摩”、经营也十分困难的北京摩托车制造厂,合并组建了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也就是北汽摩公司,但还保留北京汽车制造厂的名称和法人资格,继续登记挂牌存在。

 

北京汽车制造厂在二次创业中自己开发的北京121小卡车,一上市就受到市场的欢迎。据记载,在1984年北京吉普公司合资当年,北汽就生产了4050辆121小卡车。

 

北京汽车制造厂在投资设立合资企业之后,再次迎来了大发展,这也为北京市汽车工业后来的发展增加了新动力,北京汽车再次为全国汽车工业发展做了贡献。

 

此外,北京汽车制造厂入资到北京吉普公司的212越野车在合资企业中较长时间内还是主力车型。

 

与此同时,北汽摩公司继续艰苦创业,继续努力自主开发,取得了不少成果。

 

(五)培育北汽福田公司,在北京汽车最困难的时候支撑了北京汽车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北汽摩决策并培育了北汽福田公司。

 

尽管现在对这段历史有不同的诠释,谈这段历史时也不大提起北汽摩公司,但事实是北汽摩公司以开放的思路和宽广的胸怀,敢于吃螃蟹,迈出了改革的大步,主导构建成立了北汽福田公司,做出了影响北京汽车工业后续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

 

北汽摩公司当时给予了福田公司巨大的支持。作为福田公司的大股东,在集团公司的领导和支持下,在自身十分困难的一些年间,一直在全力支持上市公司发展。在北京汽车整体十分困难的时刻,北汽福田公司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改革成立北汽有限公司,继续发挥北京汽车制造厂的余热

 

在北汽摩光华路厂区搬迁调整完成之后,北汽摩公司继续发展已经十分困难。

 

但有着艰苦奋斗传统的北汽人,没有停止努力。在当时北汽控股公司的支持下,以及北汽摩公司的积极争取下,经过对尚存的、质量已经不算优良的存量资产的整合,由姚长生同志领头与北汽摩公司共同筹建了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北京汽车制造厂这一老企业又以新的形式开始了新征程。

 

北汽摩公司前后这些年,经历了一系列改革调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本人有机会一段时期内担任北汽摩公司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同时担任北京汽车制造厂厂长,亲身体会了北京汽车制造厂的情怀,目睹了体现在老北汽人身上的“创新、为公、求实、奋进”的北汽企业精神。

 

这一精神在后来北京集全市力量搞好现代汽车项目的过程中,发展成为著名的“奋力拼搏、团结协作、知难而进、志在必得”的北京汽车精神。

 

历史走过了几十年,北京汽车制造厂和其前身北京第一附件厂奠定了北京汽车工业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发展的基础,值得纪念。北汽摩公司在北京市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同样不可忘记。

 

 

(本文中采用了原北汽摩公司胡书生等提供的部分照片,表示感谢)

相关信息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