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国内

【汽车人】两年内取消绿牌特权,操之过急了吗?

作者:
孟华
时间:
2023-03-02 08:10:22

 

混动在一线的命运,给“绿牌取消”说打了个样。

 

文 /《汽车人》孟华

 

在2月底的时候,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已经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合并牌照的建议,预计两年内可能成为现实。

 

两个说法

 

此言一出,就像滚油热锅崩进了水滴,舆论为之沸腾。新能源牌照在内的政策走向,与千家万户的利益、全产业的利益,都密切相关,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很正常。

 

 

无独有偶。3月1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正在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进一步提升公务用车、出租车、邮政快递、环卫等领域车辆的电动化水平;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明确新能源汽车车购税减免等接续政策,修订发布“双积分”管理办法,稳定市场预期。

 

工信部官员的说法,前面属于常规表态,但“稳定市场预期”这句煞尾,很有嚼头,似乎意有所指。

 

2022年新能源车产销分别上了700万辆和680万辆(包含商用车),全年渗透率达到27%以上。而2023年中汽协预期新能源车销量800万辆,还有些预测看到了900万辆。

 

新能源行业显然已成规模。近10年来,国家将其作为重点行业大力扶持,要钱给钱、要政策给政策、要行政审批给绿灯,终于做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

 

 

下一步政策面怎么走,舆论是有争议的。其中,有些是出于公心,从国家的国力增强、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也有些是屁股决定脑袋,从群体利益出发去带节奏。

 

《汽车人》理解,监管层对舆论的多重动向和争议,是了然的。对新能源车的优惠政策,的确已经收窄了。现在需要定个调,是继续收窄,还是保留一部分,控一下节奏。

 

乘联会和工信部,对于这个问题,都没有“指实”,但揣摩起来,调子是不同的。

 

路权问题

 

新能源车的绝对竞争力,很长时间不如燃油车。补贴(生产端补贴和消费端补贴)和路权,是新能源车竞争力的两大助力,相当于两条滑雪杖。

 

现在其中一条基本无了,另一条被议论纷纷,可能朝不保夕。请注意,在一线城市之外的市场,会不会面对全国性政策,这是个命运之问。

 

当前新能源车直接补贴政策清零了。而另一边,养路费等十几年前就包含到油价里的税费,只针对燃油车,新能源车没有摊上。这里面存在让渡利益的问题。

 

以前就有人计算过,同样的续航,燃油补能达到纯电成本的17倍。即便国补没了,加上税收优惠和路权让渡,相当于每辆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补贴近20%的车价。

 

 

因此,乘联会的建议,是将偏向于新能源车的路权,拉回到中间线。绿牌的附加优惠、路权优先(不限行)、免购置税、生产端税收优惠、“双积分”(变相补贴,但这一块收益正在迅速收窄),从削弱到取消,如果现在就动手实施的话,需要多久。

 

崔东树给出了答案:两年。我们不清楚监管层采纳的可能性有多大。不过,我们可以猜一猜。

 

这个判断依据,就是抛开一切市场以外的因素,新能源车纯粹的市场竞争力到底有多大,能不能和燃油车正面对决。

 

现实当中,不存在“非市场因素”为零的条件,但绿牌毕竟是很有风向意义的新能源政策标签。崔东树提出的“合并牌照”,是取消绿牌本身,还是取消绿牌背后所代表的利益,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混动的命运

 

在全国角度,绿牌始于2016年,可以上绿牌的有EV、PHEV、REEV、FCV等。

 

而一线城市已经有明显收窄的迹象。北京早就将PHEV排除到绿牌之外,而上海则在2023年1月1日停止给PHEV赠送绿牌。这么做的背景,是上海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站到50%以上。

 

该新政一落地,混动在上海市场的占比,从2022年12月的24.5%,一下子降到2023年1月的3%,落差非常之大。

 

 

从2022年的经验看,20万元以下PHEV、REEV,主要做的是下沉市场,二三四五线城市都活跃着PHEV的身影。在充电私桩不足的中小城市,PHEV的使用成本和便捷的均衡性,是很难抗衡的。而这些城市,没有限行限购的路权分配政策。

 

但是30万元以上PHEV、REEV背后的品牌,就只能基本退出上海市场了。理想、问界,都受此拖累,在1月份上海新能源车排行榜上消失。

 

这与乘联会的建议不是一回事。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绿牌权益,从PHEV能够雨露均沾,到被排除圈外,市场面会发生什么事。而一线城市无一例外,都以行政许可和行政命令的方式,对路权实施了二次分配。一线城市这些动作,对被排除的新能源产品而言,等同于“连根拔起”。

 

混动在一线城市的命运,给“绿牌取消”说打了个样。

 

节奏是关键

 

不过,一线城市的命运不等于在全国的命运。

 

正如《汽车人》分析的,那样只会伤害高端PHEV和REEV产品,对20万元以下的产品伤害不大。因此看似一刀切,实际上痛感是非常不同的,有些只是擦破点皮,有的则是被抹了脖子。

 

还有说法称,政策端给新能源车补贴,目前仍是政府的很大负担——每年大概开支300多亿元(多以减税方式提供)。不算企业投入,光是政策面累计投入可能高达5000亿元。刚看到点效果就撤火,有点操之过急。而且,国补刚退,就取消绿牌特权,节奏上有太紧之嫌。

 

 

乘联会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恢复两者的平衡,但愿意设置一个过渡期。有人说这是在代表燃油车利益说话。其实也没错,市场监管要服从国家战略,在这个前提下,注重市场公平没有什么错。

 

这几年燃油车面对的对手,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很多市场外的因素帮忙。从长期角度,新能源车早晚在政策和税收上看齐燃油车,这是实现市场公平竞争的一个必然达致的阶段。

 

总有一天,新能源车的所有特殊优惠政策取消,甚至有些税费也会加回来,问题只是何时。

 

补贴清零是第一步,第二步则针对新能源车的优惠政策,将逐步收紧直至取消。这个过程时间长短的拿捏,考验的是监管方对市场现状和前景的判断,要求很有前瞻性。而预判这种事从来都吃力不讨好。

 

从工信部官员的表态看,至少眼前,官方无意快节奏地采取一连串措施,拉平两者的竞争条件,而是和国补的退出节奏类似,谨慎地、走一步看三步地退(疫情期间实际上推迟退出)。这符合我国行业监管一贯谨慎的路子。

 

没有了相对燃油车更高优先级的路权,绿牌就变得没什么价值,留着也就留着,没人在意。因此,绿牌只是个标签,而非优惠本身。

 

 

事实上,国补退出后,有些新能源品牌直接降价,有的先涨后降。不管什么套路,现在市场普遍价格,比有国补时还要便宜。这中间,是企业承担了多出来的成本。

 

企业以此为代价,保住市场份额和现金流。这本身就说明,国补本身,已经不再是新能源品牌生命线。监管就是观察到这一点,才敢撤出。

 

如此,乘联会的建议是没问题的,但两年的时间则未必。监管可能会把政策退出的“考核期”拉长,以便观察逐项削弱退出的效果。

 

而且,这中间夹杂了很多属于地方政府的施政范围。这给所有绿牌有关特权的退出,增加了更多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因此,这个建议本身,就有一点理想化成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