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最美

【汽车人】陆林奎:在最美的年华里全力以赴

作者:
李苗苗 张敏
时间:
2018-11-22 06:58:45

回首过往6年,陆林奎坦言,自己承担了应尽的责任,也努力争取了最好的结局。“在我离开的时候,一汽-大众是成功的,个人身体也没有趴下,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在最好年华中,我全力以赴,争取了最好的一个结果,实践证明,我实现了承诺。”

文/《汽车人》李苗苗 张敏

73岁的陆林奎,每天都会坚持游泳一个小时,这让他保持着健康的体态与敏锐的思维。

在他上海家中的办公桌上,看不到任何多余的纸张资料。20年多前,他任职一汽-大众第二任总经理,就保持着这样的工作/生活习惯。 

原一汽-大众总经理陆林奎接受《汽车人》独家专访

他有着上海人的精致与优雅。在长春工作30余年,他也浸染了东北人特有的性情与豪气。置于书架的照片上,陆林奎神采飞扬、激情四溢。这是陆林奎峥嵘岁月的见证。后来他在事业辉煌之际,激流勇退,则成就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另一番传奇。

时光回到1970年4月,陆林奎调入一汽工作。从铸造厂落沙工人做起,他历任一汽质量处技术科科长、质量处处长,在东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婚成家。1985年7月,陆林奎担任一汽副厂长,1990年升任常务副厂长(后为一汽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1996年,一汽-大众董事会全体成员(陆林奎位于二排右一)

1996年是他生命中的关键之年。这一年,陆林奎临危受命,出任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第二任总经理。彼时,深陷危机之中的一汽-大众尚未盈利。6年后的2001年年底,他选择转身离开。2002年6月,传来陆林奎受聘于德国大众公司的消息,任大众汽车变速器(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这段广为人知的6年中,一汽-大众全面建成了,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1996年陆林奎到任时,一汽-大众的资产负债率是82%,在他带领下,1997年实现了当年盈利。而在他离任前,实现累计盈利。其中,捷达单一车型2001年营业额比他上任时翻了4倍。

“我经历了一汽-大众从投入变成产出这个过程。” 在他位于上海虹桥路的家中,陆林奎接受《汽车人》采访时说,自己离开时带领一汽-大众成功交出答卷,自己把成果交给一汽,作为一汽多年培养的报答。

与这6年相比,少为外界所知的是,他与大众的结缘实际上从30年前就已经开始。

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德国大众公司签订了奥迪轿车产品技术转让协议。大众公司第三代奥迪100轿车成为引进的基本车型。按照协议规定,一汽从SKD、CKD装车,逐步国产化。通晓英文的陆林奎带领质量处处长前往奥迪公司接受四周的质量体系培训。

这正是奥迪进入中国的原点,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从这里开启。

从质量起步

1988年,陆林奎担任一汽副厂长,负责人事工作。借改革开放契机,造解放卡车的一汽决定以中高级轿车起步,切入轿车市场。

负责引进奥迪100项目的范恒光副厂长对陆林奎说:“我们引进奥迪的项目后要进行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你对质量管理比较熟悉,还会英文,你能不能带着质量处处长到德国去一趟。” 当年10月,陆林奎和同事们在奥迪公司开启了长达四个星期的访问学习。 他们深入到奥迪生产线中去学习,震撼巨大。在车间里,奥迪为他们介绍质量的控制过程和检验要求,陆林奎听了以后再用中文复述一遍讲给处长听,同时用小录音机录下来。到了晚上,再把当天了解的内容,整理成书面材料,一个月之后就积累成厚厚的一本。

就是那次培训,他认识了后来成为大众CEO的文德恩。彼时,文得恩还是质量相关实验室负责人,职务相当于奥迪质保方面的一个科长。陆林奎参观这一实验室时,由他负责接待。

彼时,奥迪质量控制水平、质量管理还没有往前跨一步,还处在质量检查的管理水平,没有迈入到一个质量保证这样一种管理新境界。

实验室倒没有引起他太多的感触,但令陆林奎印象深刻的是,文德恩办公室中的一个女秘书,很漂亮也很有气质,她的座位前用英语写了一块牌子:The best Secretary on earth(地球上最好的秘书)。这让陆林奎哑然失笑的同时,也让他看到了德国人的自信,以及文德恩对于工作人员的完美要求。

当时,接待陆林奎的还有奥迪质量董事保以勒博士(音译),他原来在大众工作,曾在北美大众工作过,后调到奥迪负责质量,经验丰富。他主要向陆林奎灌输重视质量的必要性,但对于未来奥迪100到长春生产,多少总是有点置疑。

一个月培训回国以后,陆林奎负责整个技术改造工作,为奥迪100引入做技术准备。他带领同事们在红旗轿车厂内建了三条奥迪生产线,后来又组建了一汽新厂区,也就是现在一汽-大众的所在地。这段经历,令他熟悉了项目流程,从新厂房建设到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到投产,学到了很多项目管理的新知识。

几个月的筹备后,1989年春天,奥迪100开始组装,保以勒还专门为此来到了长春视察。陆林奎陪着他参观为奥迪准备三条生产线时表态说:“我们一定要按照奥迪的要求标准进行生产,以达到奥迪产品的质量水平。”

谁知,对方一下子给他浇了一盆冷水。保以勒不客气地对他说:“即便我们奥迪工厂搬到你们这里来,你们也生产不出完全和奥迪一样水平的车。”

这令陆林奎深受刺激,尽管,在当时条件下,这话说的没有错。当年一汽整体制造水平与奥迪相差很远,管理水平、工人的技能包括配套建设等更是存在巨大差距。

面对对方的不信任,陆林奎心里不是滋味。“你不能怪人家,我们一定要把品质搞好,否则人家就看不起我们。”这也是后来他负责一汽-大众时候,特别关注质量建设的原因。

1989年8月1日,第一辆奥迪100轿车在长春下线。中国一汽开始生产奥迪100,并于当年组装499辆汽车。由于奥迪100是第一款在国内组装的豪华车型,加上当时的大环境,这批车未经面世就被政府部门抢购一空。

市场表现的火爆,使中德双方在1993年开始就正式合资问题进行谈判。根据此前一年中外双方签订的协议,到1994年,即奥迪100生产6年后,基于这一技术平台的一汽小红旗将完成协议双方间的高档车技术转让。这就是后来所谓的小红旗的由来。 

此时,中国市场隐约显示出的巨大潜力,坚定了大众集团押宝中国的决心,而奥迪也随之成为其加大在中国市场投入的一部分。

正确的坚持

1990年后,陆林奎担任一汽常务副厂长,工作范围更广了,包括一汽的对外合作、进出口等工作。

一汽正式开启与大众的合资项目。到1995年,项目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但却面临着泡汤的危险,恰逢一汽-大众处于连亏多年后的最困难时期。据外媒报道,大众的董事会、监事会已经内部研究,准备从长春撤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括厂长耿昭杰在内整个一汽人压力都非常大。多次与大众打交道的陆林奎再次进入他的视线。1995年9月份,在一次党委常委会上,耿昭杰向他摊牌:必须接任一汽-大众总经理。认真思考后,陆林奎接受了这个挑战。他想,如果自己全身心投进去,也许能够把一汽-大众领向成功。

奥迪合资项目也在向前推进。1995年11月13日,在德国总理科尔(Kohl)访华期间,一汽和德国大众及奥迪公司三方在北京共同草签了有关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生产的合同。

1996年元旦一过,陆林奎到一汽-大众的办公室正式上班,他首要的工作就是解决人的问题,在他看来,当时很多人并不适合自己的岗位。经过3个月的观察,他做了一个决定,把5个高级经理、12个二级经理做了调整。

这个果断的行动赢得了中德双方的赞扬,尤其德方管理层。德方第一副总经理雷德勒博士告诉陆林奎,自己的上司在提拔他时曾经说过一句话:“雷德勒先生,我为什么提拔你当经理?是要你解决问题的!”

这让陆林奎一下子就理解了问题所在,这说明中方的好多经理不解决问题。做了这样一个调整以后,一汽基层职工的积极性、德方的积极性也上来了。大家对这个企业感觉到了希望。

时间进入1997年,陆林奎首要的任务是让一汽-大众盈利,他提出了“科技领先、质量致上、管理创新、市场导向”十六字经营方针。为了强化管理层对企业的认识,每个星期六上午,陆林奎都会为中方经理讲课,内容非常广泛,有企业战略改革、项目管理、同步工程、平台战略、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计划和控制、物流管理等等。

对于来听课的六七十名经理,他几乎等于手把手教,帮助他们建立滚动生产计划,使销售拉动生产,生产带动配套的体系。而他自己则亲自抓质量,他不讳言,这一点,自己是向时任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皮耶希学习。

一汽与奥迪正式合资后,双方都想提升生产质量,聚焦市场需求,最新款奥迪A6被纳入一汽奥迪的生产计划中。1997年下半年,雷德勒调回到德国,在狼堡开董事会时,大众集团销售董事把陆林奎拉到一边说:“陆先生,我要送给你一个礼物。”大众派来了当时主管大众西北欧销售业务的卡普勒担任副总,帮一汽奥迪建立销售体系。

彼时,奥迪A6引进项目也到了关键阶段,奥迪公司送来两台样车,经时任国家计委主要领导送到中南海让相关部门试用评价。当年年底,陆林奎和耿昭杰厂长一起到北京向领导汇报项目,争取计委早日审批通过。令他吃惊的是,这位领导借用中南海警卫局有个别人的评价说,奥迪C5(A6)这款车尾巴是圆的,不庄重。

当时上海别克通用已经开工建设,预计1998年投产。奥迪A6项目难道要吹了吗?陆林奎惊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早在1997年12月份,一汽-大众已经在国外订制模具。

陆林奎向对方解释道,奥迪有几项技术在世界是领先的。一是发动机,转子发动机奥迪是最先开发的;二是运用了全铝车身;三是奥迪车的风阻系数非常小,小于0.3。说它的造型不庄重,但它今后可能会引领整个轿车车身的趋势。后来,陆林奎的观点被时间验证。这种新潮的设计将奥迪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从这位领导那里出来后,我们马上找到国务院一位主管领导汇报。该领导当晚就要出差,他听说后就让我们马上到他家里等他回去。介绍完情况后,这位领导又让我们把报告留给了秘书。一汽-大众很快就得到了批复文件。”

奥迪A6此前在国家机关事务局的试用,让它很快得到了认可。当时,奥迪有1.8T、2.4L、2.8L四个版本排量,陆林奎得到的信息反馈是,当时部长级别希望配2.8L,副部长配2.4L。因此在组织生产的时候,需要打破之前的规划,这令他与德方搭档产生了分歧。

按照计划,一汽-大众一开始组装的是1.8L匹配手动变速箱,陆林奎的观点是,刚上新的产品应该先推出最高档的产品,以便一炮打响。德方搭档负责生产,从工艺制造角度,希望从最低的产品做起,然后逐级向上推出产品。但这样推出产品后,产品优势就不大。

陆林奎说不行,坚决要改国产2.8L产品。由于先运来的是1.8升产品的配件,陆林奎做出决定马上空运2.8L配件。他甚至说:“不要怕生产困难,你要做不了,我来负责生产。”

他的坚持赢得了外方的认同,后来的市场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由于一汽-大众精心的组织,2.8L产品成功下线,满足了北京的机关事务管理局需要的同时,也迅速打开了市场。

用钢板写诗

德国同事说,即便将德国工厂搬来长春,一汽-大众也生产不出同样品质的奥迪。陆林奎记在了心里,但他不信邪。

在他任职期间,他每天都参加中午的整车质量评审会。如果不出差,一周五个工作日,陆林奎有三天时间在总装,一天在发动机板块,另外一天分配给变速箱。

他对于质量的管控,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在整车评审时,对于车辆表面出现的划伤、磕碰,他要求一定要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由于各个制造环节都在相互推诿责任,陆林奎安排质保部进行批量抽查,从焊装到油漆再到组装、入库,每个环节都进行跟踪。

一个星期后,结果出来了。油漆划伤问题主要在组装环节,白车身磕碰主要在焊装。原来,由于工人的操作工具箱都是铁盒、钢板制成的,一拿一碰很容易划伤。找到问题后,陆林奎要求迅速改进,将工具盒换成木盒,并且要求操作员工不能带手表、戒指,连衣服都要用暗扣。正因为事无巨细,严格要求,奥迪的质量越来越好。

此前,奥迪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会扣工人奖金,陆林奎觉得质量问题应该正面去鼓励,培养大家的质量观念。他认为,这样再出现质量问题,大家才不会相互扯皮。他建议取消质量问题与奖金挂钩的制度,改为从上到下树立品质意识,从而提高工人积极性。

陆林奎与外方管理层一起抽出周末时间对基层班子进行培训。他们树立了这样的意识:班长最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完成任务是保证质量,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车间主任在制造的协调与管理中,也要将质量作为主要的目标来去确保完成。

控制质量不仅体现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陆林奎更是一家一家去拜访零部件商,以保证配套件的品质。其中,一些供应商也在为上海大众桑塔纳供货,一些配件与一汽-大众捷达相同,陆林奎逐一找供应商谈,希望他们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能够合理降低价格。

他对供应商说,上海大众现在盈利那么好,一汽-大众现在还亏损。一汽-大众增加配件后,会摊薄制造成本,你们已经过了盈亏评分点,所以价格要降10%。你们现在支持一汽-大众,企业壮大后也会带动配件需求。当然,陆林奎达到了预期,这也是他上任第二年一汽-大众就实现盈利的原因之一。

有了捷达的经验,陆林奎在抓奥迪供应商品质时,相对就更容易了。做高档轿车产品,模具要干净,生产环境也要干净,冲压的钢板更要干净,陆林奎身体力行坚持着这几条原则。

最初,一汽-大众用的国产钢板来自宝钢,干净度总是达不到标准。钢板不干净,冲压中,模具就容易拉毛弄坏,就制作不出高质量的车身。陆林奎每年都要访问宝钢,他用不干胶的透明纸按在之前进口的欧洲、日本钢板样本上,粘在笔记本上。同样,也在笔记本上粘上宝钢的样本。然后,他拿着笔记本,告诉宝钢领导,在干净度上宝钢和进口钢板差距还很大。

陆林奎领着一汽-大众工艺处的工程师,帮助宝钢建立了一个钢板实验室。从钢板硬度、外延的拉延性能、冲压的性能方面进行测试,这种高标准,促使宝钢加速对于轿车用钢板技术转型。

在奥迪产品生产中,需要冷镀锌钢板,但宝钢之前只有热镀锌类型,因为奥迪的高需求,宝钢实现了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提升。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在陆林奎看来,做好一款车不容易,要倾注感情才能去做好。20多年前,奥迪C5(A6)在美国《时代》杂志上做广告,一段非常简单的英文,令他激动万分。这段翻译成中文是:“我们不是诗人,我们不会用纸写诗,我们是工程师,我们用钢板写诗。”如果中国制造与国外仍有差距的话,在陆林奎看来就是这一首诗的差距。

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高端品牌,一汽-大众通过生产奥迪A6使中国汽车业学会了生产高档汽车。在一汽-大众这样的中德合资企业中,一汽有机会涉足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制造,深入学习这一整套流程体系与技术提升自己。当然,如果没有一汽-大众携手努力,开拓中国市场,获得丰厚回报,也就没有今天在全球市场表现出色的奥迪品牌。

奥迪在华的成功,也影响到了宝马和奔驰,使得正在谈判中的宝马和奔驰最终让步,答应引进车型入华,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奥迪30年,不但全新开启了奥迪在华发展又一阶段,也标志着一汽和大众的合作全面进入到一个更为全方位的阶段。

回首过往6年,陆林奎坦言,自己承担了应尽的责任,也努力争取了最好的结局。“在我离开的时候,一汽-大众是成功的,个人身体也没有趴下,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在最好年华中,我全力以赴,争取了最好的一个结果,实践证明,我实现了承诺。”(文/《汽车人》李苗苗 张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汽车人传媒”(邮箱:qcr007@126.com或电话:010-63135250)联系,获得同意取得转载授权,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敬请关注“汽车人传媒”公众号(qcr0505)。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