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12期

赫鲁晓夫:农民总书记的工业遗产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14-12-22 16:00:39

斯大林格勒战役,在俄罗斯人眼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分量。近期热映的《斯大林格勒》,算是俄罗斯电影工业实力的一次精彩亮相。

特殊的时间节点,有着极其重要的人物。其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当然,也包括汽车。

莫斯科西南郊的新圣女公墓,照例不是政治人物长眠的地方。果戈理、契科夫、马雅可夫斯基,新圣女公墓是俄罗斯文化名人的归宿。如果只看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墓碑的设计,也许会以为这是某个雕塑家或者学者。

实际上,这位前苏联领导人,和文雅气质不沾边。

这位乌克兰牧猪农民虽然进过大学(斯大林工业大学),但举止粗俗、着装过时、说话文法错误连篇,形象也欠佳,被其政敌贝利亚当面嘲笑为“土豆政客”。马林科夫、莫洛托夫也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可他们后来都败在“土豆”手里。

作为一个冷战斗士,他意志坚定、政治手腕高明、沉迷于超级大国的对抗气氛。实际上,他的个性过强,绝少妥协。这对政治人物来说,是致命缺陷。

赫鲁晓夫是个“农业总书记”。他将苏联的农业视若生命一样重要,为此他纠正了斯大林时代一些对待集体农庄的错误做法。报纸上不止一次地登载他老人家用准备点燃奥运圣火的姿势,手握成熟玉米的大幅照片。其笑容之憨,只有小布什的“玉米照”可以媲美。

这也是他的政敌轻视他的原因,不过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

来自威利斯吉普的兴趣

二战之前,这位斯大林路线的最坚定支持者躲过了大清洗。在斯大林工业学院期间,他与斯大林第二任妻子 阿利卢耶娃共事,这是他飞黄腾达的开端。从乌克兰组织部部长直接擢升为莫斯科州委书记。

卫国战争打响以后,这位丧师失地的基辅方面军政委并未遭到斯大林的处决,他又被派往斯大林格勒担任方面军政委。众所周知,苏军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打赢了这一二战中最血腥的战役。

崔可夫元帅担任总指挥,他让赫鲁晓夫“不碍事就行”。而赫鲁晓夫只好乘坐美国人送来的威利斯吉普在预备队集结地“检查战备”。而德军无孔不入的容克轰炸机让赫政委吃尽了苦头,至少有两三次差点炸死。都是凭借他的司机高超的驾驶技术和不可思议的好运气堪堪避过。这辆威利斯吉普使他对美国汽车工业产生兴趣。那时,他还未想到自己会成为西方世界最为头痛冷战对手。他在为生存奋斗。

有人说,就是这辆陪伴他两年的破吉普,促使他下令与美国汽车工业合作。此言并非言过其实,只不过要放在美苏对抗的大背景之下。美苏几度走到核战边缘,迫使双方必须想办法缓和关系。就是在首脑互访期间,赫鲁晓夫和时任美国副总统的尼克松敲定了汽车工业扩大合作的协议。这是后话。

在斯大林手下效力,更需要担心安危。据说赫鲁晓夫向斯大林汇报工作,而斯大林正忙着批阅成堆的文件,一时没空搭理他。赫就以为自己失宠,要被枪毙了,不由汗如雨下。而斯大林一抬头,发现自己这位助手就像水里捞出来一样。不由哑然失笑:“尼基塔,你应该把大衣脱下来。”

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大权由贝利亚和马林科夫分享。而他们都瞧不起的赫鲁晓夫,联合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米高扬等人,审判并枪毙了大家都害怕的贝利亚,把马林科夫赶到西伯利亚当“发电站站长”。“土豆”政客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他一上任,就对斯大林的工业政策做出180度的调整。

战前已经得到发展的苏联汽车工业,在战争中被破坏殆尽。汽车企业集中的下诺夫哥罗德工业区(后改称高尔基工业区),类似于德国的鲁尔区。在这里被敌人占领之前,以高尔基汽车厂为首的车企,将大部分设备和技术工人东迁到西伯利亚。设备虽然大体完整,但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转入战时生产——坦克、牵引火炮和越野车。而T-34坦克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生产能力,越野车的需求只好靠边站。

二战期间,高尔基汽车厂少量生产的嘎斯-67长得太像威利斯吉普,以至于美国人笑称其为伊万-威利斯。那时的赫鲁晓夫在这方面说话还没什么分量。在他掌权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苏联汽车工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很快烙上赫鲁晓夫印记。

铁幕边缘的合作

赫鲁晓夫心里很清楚,要想恢复伏尔加河沿岸的工业生态,必须重建下诺夫哥罗德工业区。而高尔基汽车工厂造车的技术水平还停留在1940年,大规模造坦克的本事,倒是独步天下。此时欧洲找不到一个完整的汽车厂,要想找个像样的合作伙伴,必须寻求美国人的帮助。而此时,丘吉尔描述的欧洲铁幕已经合拢。

赫鲁晓夫一上台,就下令研制“漂亮可靠的轿车”。“嘎斯-21计划”在赫氏支持下,火速启动。高尔基汽车厂在战前就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有过合作。斯大林晚年,谁也不敢去向脾气难以捉摸的最高统帅建议“恢复与美国人的合作”。而赫鲁晓夫则为合作大开绿灯,他甚至授意工业和贸易部长邀请福特公司的代表访苏,以便双方技术人员进一步接触。

1956年10月10日,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协助下第一批3辆嘎斯-21下线。其大胆的车身线条、鲨鱼嘴型散热隔栅以及其特征性的镀铬鹿形汽车标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伏尔加造型明显受到50年代美国福特的影响,它的机械系统可靠性很高,经历了北极地区耐寒试验,能够在零下40度的条件下启动,底盘很高,适应当时苏联大多数地区并不完善的道路系统。不论外表和内室,伏尔加都是苏联生产的最漂亮的汽车。

和吉尔、吉斯不同,伏尔加不是专供最高领导人使用。但它的豪华配置和高昂的价格阻碍了普通公民拥有它。虽然每一个苏联公民都允许购买,但它高昂的价格使多数群众望而却步。1960年一辆伏尔加的定价5100卢布,以当年苏联公民平均月工资77卢布计算,一人不吃不喝的话,也要攒5年多才买得起。当时的社会只有约2% 的人能够负担得起。配备一辆伏尔加汽车,在当时着实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标志。黑色伏尔加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除了政府高级官员,只有少数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才能拥有。普通老百姓只能租赁到浅色的伏尔加过过瘾。

这和赫鲁晓夫关于“人民汽车”的调子完全相同。如果是斯大林,那项目负责人就得掉脑袋。但赫鲁晓夫虽然骂了负责人一通“狗屎、太贵”之类,但并没有惩罚后者。坐惯了带厚重装甲的吉尔汽车,坐进伏尔加,赫氏觉得挺新鲜,也挺满意。最关键的,伏尔加的底盘很高、车门宽大,肚子碍事的赫氏不用费劲就能坐进去。试乘以后,再也没听他念叨不满的言辞。

有人分析,赫鲁晓夫虽然和尼克松在博览会上进行了“厨房辩论”。声称苏联人民也过着“富裕、平等”的日子,但他骨子里仍对美国技术颇为欣赏。嘎斯-21带有的美式特征,迅速平息了他的怒气。

虽然美苏双方的冷战气氛浓厚,美国人牵头组织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严厉管束向苏东输出技术和战略物资,但并没有阻碍福特与高尔基的合作。双方在铁幕边缘,保留了一点合作的余地。

从吉斯时代到吉尔时代

众所周知,赫鲁晓夫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就是清算了斯大林主义。他所做的4个半小时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引起党内轩然大波,并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分裂。而清除斯大林在政治上的痕迹,体现在汽车工业上,就是他突然下令将斯大林汽车厂改称“利哈乔夫汽车厂”,简称吉尔厂(利哈乔夫是该厂劳动模范,死后葬在克林姆林宫宫墙内)。

高尔基汽车厂建立于1930年,是列宁去世后,代表斯大林时代工业成就的标杆。而莫斯科阿莫汽车厂则是根据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命令建立的,是旧俄时代建立的6家汽车工厂之一,也是到1930年惟一遗存的沙俄时代汽车厂。

1928年,斯大林撤换了该厂负责人,并下令扩大该厂规模,生产载货汽车、客车和轿车,同时也改名为斯大林汽车制造厂(简称吉斯厂),斯大林还向该厂下达了为政府领导人研制高级轿车的命令。

1933年以后,吉斯厂生产了其主要车型有吉斯-5、吉斯-8、吉斯-16,仿美国豪华轿车帕克德的吉斯-101和战后的衍生品吉斯-110。随着战后苏联国力鼎盛,吉斯厂生产了更高档、防弹能力更强的吉斯-115。按照斯大林的命令,吉斯车配备给了苏共中央委员和5位元帅乘用。

平民出身的赫鲁晓夫对此甚为不满,生产那种只有几十人才有资格坐的豪华车,在他看来是赤裸裸的犯罪(不过他上台后,同样免不了乘坐吉斯、吉尔车)。他将斯大林汽车厂及其产品视为斯大林独裁的象征。由苏共中央主席团(即政治局)郑重其事发文件,为一家汽车厂改名,是史无前例的做法。它无疑反映了赫鲁晓夫与斯大林划清界限的努力。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无比宠爱的“吉斯-115”装甲轿车也抱着强烈的排斥情绪,他觉得吉斯115从造型到内饰都在流露着一个独裁者高高在上,与国民相隔绝的腐朽没落的气息。他希望改名后的吉尔厂能为苏联新一代领导人生产出一种具有现代化民主气息,造型设计简捷明快实用的专用座车来。

这一想法今天看来无疑是换汤不换药。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利哈乔夫汽车厂,马上听从赫氏命令,关闭了专门制造115型吉斯防弹车的分厂,组织人马开始研制新一代的吉尔高档小轿车。

从此,苏联领导人专用轿车从斯大林时期的吉斯一统天下,改为进入“吉尔时代”。吉尔车的设计风格强调流线型,不再为了防弹性能把车身涉及到变态的3-4吨重。也不再加装贝利亚推崇的机枪、导弹、毒气之类的自卫武器。但它仍然是豪华、不惜工本的代名词,和老百姓没有半点关系。

著名的吉尔-111与当时美国林肯的风格有些神似。这无疑是利哈乔夫的工程师们揣摩赫鲁晓夫审美趣味的结果。

与此同时,高尔基厂生产了海鸥嘎斯-13。相比顶级的吉尔-111车型,嘎斯-13的级别稍低,提供给部长、名流、科学家等使用。伏尔加603则又比嘎斯-13等级又次之,高尔基垄断苏联领导人用车的时代已经远去。

下台

赫鲁晓夫上台时纵横捭阖,团结盟友、打击政敌的手段都极其漂亮。但匈牙利事件严重损害其威信,此时他仍没有意识到勃列日涅夫已经尾大不掉。后者取得了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的支持,在政治局开会时向赫氏发动猛攻。赫鲁晓夫糊里糊涂地被“强制退休”,领取“特殊养老金”。

勃列日涅夫斗倒了赫鲁晓夫,时刻警惕赫氏东山再起。软禁、监听、封锁消息,无所不用其极,但对于清算赫氏的政治遗产没有多大兴趣。他仍然继承了大多数赫氏政策。他仍然乘坐吉尔的新一代产品——吉尔-114,并无改弦更张的打算。

1971年,赫鲁晓夫在软禁中去世。此时苏联甚至建立了对美国的战略优势,苏联国力达到顶峰。但可以认为是赫鲁晓夫打下的基础,勃列日涅夫只是沿着他的道路走下去而已。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的汽车工业,仍是赫鲁晓夫时代的产业布局。这位农民出身的苏共总书记,对汽车工业的影响力超过了任何一位苏共领导人。

(作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