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9期

林建:给车业提个醒

作者:
汽车人传媒
时间:
2014-12-22 16:00:37

再次来到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圆形试车场地和研究所内部的摆设如常,但楼上的几个大字却已被拆下,让人很是好奇。

《汽车人》如约来到会议室时,高级工程师林建正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题为“高温下的乘车安全”,林建正谈到座椅材质的问题:“我非常反对消费者购买真皮座椅,这种追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真皮座椅不仅不易于保养,而且在暴晒下容易烫伤皮肤。在我看来,这是最华而不实的车辆配置。”

多年来,林建和他所在的汽车安全与节能实验室,一直致力于“安全、节能、环保”三大主题的研究,在他看来,这三方面才是消费者真正关注、车企更应该关注的问题,其他外观和内饰的配置,一定要充分建立在这3点之上。

当《汽车人》问到“汽车研究所”5个字为什么拆掉时,林建笑言,基于目前国家对于汽车与航空的重视,清华大学正在为整个机械工程学院建设新的大楼,预计将于2015年彻底完工。谈到新址,林建不无自豪地表示:“工程投资足够、保证按时完工。”

从历史沿革上说,清华大学汽车专业诞生于1932年,比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还早24年,而汽车安全与节能实验室则成立于1995年,现有的主要仪器和设备总价值就已超过7200万元,属国家75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本以为清华汽车工程系已在各个方面步入成熟,但林建却表示,有几所学校令他“很羡慕”。

比如同济大学。与清华相比,同济更加注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汽车学院,更加与时俱进。

林建坦言,目前清华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还有明显不足,希望迁至新址之后,不论在投资力度、与企业的合作还是在实验环境上,都能走上新的台阶。

不得不说的是,虽然在整体上还有进步的空间,但清华在汽车安全与节能领域的研究,紧扣中国的消费环境与时代的脉搏,仅授权发明专利就有67项。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林建与《汽车人》进行了关于时下热门话题的深入交流。

充电桩不宜神秘化

近日,《汽车人》获悉,新能源汽车新一轮补贴政策有望在9月初出台。新政策或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对于新能源车的支持力度。然而,普惠政策对于新能源车的推动作用毕竟是“被动”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终究是要依靠自己的成熟。

既然不成熟的事实摆在眼前,在什么领域进行试点,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直接进军私家车市场,即便是在接受度比较高的一线城市,也是不现实的(广州除外——新能源车不需要摇号或拍牌)。费了那么多时间和力气,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牌照,谁愿意把它“浪费在”技术存疑的新能源车上呢?二线及更小的城市更不必多说,直接被卡在“接受度低”的黄线之外。

说新能源车“技术存疑”也好,“接受度低”也罢,主要问题都在“充电”这件事儿上。只有充电像加油一样便捷并在安全性上有所保障,才能得到普通家庭的接受和认可。

然而,充电到底有多难呢?真的难到了须大力投建充电桩的程度吗?

“简单地说,谁家有空调,谁就能用那个220v的接口自己给电动车充电。仅作为城市用车的话,每天晚上充电就足够了。”林建摆了摆手,“没有那么神秘!投建充电桩,完全是一种故意把充电桩‘神秘化’的商业行为,商机之下,垄断就是目的。”

可在这种“被神秘”之后,究竟谁赢了呢?目前来看,不管是车企还是电企,只有“一损俱损”的局面。

这种局面,让车企开始注重宣传充电的便捷——如华晨宝马I3上市时,CEO康思远就表示:“只要你们家不住在20层楼以上,从家里拉个电线下来就可以充电。”

与此同时,很多自主车企选择与政府合作,在出租车行业发力。纯电动出租车遍布大街小巷的城市,目前有两个:杭州和深圳。但对于出租车来说,续航里程是个不小的问题,除非有足够的充电站。

建设充电站,又回到了电企垄断的问题上,不管谁来投钱谁来做,都是不小的工程。作为试点的话,周期太长,目前,两个重点城市的充电系统也仍然没有建设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动车就没有出路。

“有一个领域特别适合推广电动汽车,就是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林建对目前电动车的发展之路提出了明确的否定,“在起步阶段,让电动车进入私家车市场和作为出租车使用,都是非常糟糕的选择。”

“我们把电动汽车做成适合公商务用,尺寸大一点,可以不开那么远,也用不着开那么快,刚好符合电动车的特点。因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很多汽车,分工非常明确——有的车就是下乡用,档次和越野性能都能满足,有的车就是要很有级别的礼宾接待,更多的只是本市跑来跑去,供上下班使用。如果把电动车的试点放到政府机关,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样做的优势不仅在于电动车的功能与公务车的契合,更在于自上而下的推广会让普通消费者更加了解电动车、相信电动车的安全性。

让消费者掌握主动权

早在20年以前,在计算机还未普及到汽车生产线之时,国外就已经实现了订单式生产,裸车有裸车的价格,其他林林总总的配置都列在清单上,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配置。如今,在汽车生产已经进入计算机时代之后,国外的订单式生产已经更加成熟和完善,几乎主流厂商的所有车型的配置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任意选择。相比之下,这种生产环节的个性化在我国却刚刚起步且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国内在售的绝大部分车型一直局限于“基本版、舒适版、豪华版、旗舰版”这个框架之内,反正只有4种,消费者爱买不买。

近两年,豪华车改装行业的崛起,本应给众车企一针清醒剂,可结果并非如此,普通消费者仍然处于被动的状态。

据《汽车人》了解,在国内,目前接受订单式生产的厂商和车型寥寥无几且分布散乱,在互联网上可查的只有丰田、大众和通用的个别车型、宝马5系、极速版宾利欧陆GT、红旗H7与福建奔驰凌特,作为惟一在列的自主品牌汽车,红旗H7有点儿“鹤立鸡群”。

“严格来讲,这仍是汽车市场竞争不够充分的表现。如果汽车市场竞争充分,大家都希望能够把消费者拉到自己这儿来,那他就要想办法改进,使消费者更加满意。”林建认为,订单式生产发展缓慢,最大的原因就是车企还没有“受刺激”。事实上,撞了南墙之后再回头,就已经晚了,因为合资和进口车企在这一领域的不断进步,会把这个差距越来越远,每一种新业务的发展都要经历漫长的成长期,毫无疑问,起步当然是越早越好。

订单式生产所要涉及的环节不仅在于网上下单的流程,还在于生产线的复杂化和零部件更复杂的搭配,甚至涉及到物流环节,最重要的是,整个经销系统会发生质的变化。

曾有人说,中国的经销商是全世界最“悲惨”的经销商,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销商会面临像中国这么严重的库存问题。

订单化生产,会让所有在生产线上的汽车全部“名花有主”,经销商将只是一个提货中转站,所有车辆绝对不会“过度滞留”。

林建表示,不论从国人的消费理念变化,还是市场的发展方向上看,私人专属的个性化定制,都已是大势所趋,自主品牌尤其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以一种全新的营销理念,弥补在品牌文化与技术积累上的不足。

在这个个性化盛行的年代,只有让消费者真正掌握主动权,才会从本质上提高车型被选择的概率。

自主技术保护力度待加强

据官方统计,2012年全年,全国接报涉及人员伤亡的路口交通事故4.6万起,造成1.1万人死亡、5万人受伤,分别上升17.7%、16.5%和12.3%,其中,私家车导致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上升5.5%和6.5%,分别占机动车肇事总数的68.7%和58.8%,比2011年上升6.4和6.2个百分点。

2013年,这个数字还在上升。

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永远是:“再多一点”。

汽车安全涉及两个方面: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被动安全是我们平时熟知的事故发生时、发生后的成员保护(加强筋、防撞梁、安全气囊等)。在突发情况之下,被动安全性能至关重要,但主动安全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防患于未然”永远是最佳选择。

顾名思义,主动安全性就是尽量避免汽车出事故,现在正在朝着智能化和计算机化的方向发展,如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传感器可以探测前方、后方的路况,事先发现的不安全因素都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产生。针对司机的疲劳驾驶,也可以通过方向盘或座椅的震动予以提醒。

目前,在市场的导向之下,汽车安全技术的应用进步得很快,只要经济上允许,很多汽车安全技术都已经被我国的车企采用,除法规性质的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以外,还有一些由市场竞争引发的高科技热潮,如ABS(防锁死刹车系统),可使汽车在制动状态下仍能转向,保证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防止产生侧滑和跑偏,是目前汽车上最先进、制动效果最佳的制动装置。

“当然,一些低档车型肯定只具备最基本的法规性配置,我的建议是,如果厂家用非常有限的成本来造车,那么就把钱尽可能地花在安全性能而不是外观和内饰上。”林建如是说。

的确,车企不可能把每款车都做得像F1赛车那样,几乎禁得住一切考验,那样做的结果是,谁都买不起。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安全性,不仅是车企的法律义务,更是一种责任。

目前,国内还没有掌握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导致进口的先进技术都非常昂贵,这是由我们自身的惰性引起的价格垄断。而引起这种惰性的原因,在林建看来,很大程度上源于政策上的陈腐:“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年北京吉普2500即将生产时,对跨国公司展开招标,所有的跨国公司都‘狮子大开口’,逼得领导只得让清华为2500开发ABS。

然而,在我们试制成功之后,跨国公司立刻降低了价格,使得我们自己的研发成果失去了竞争力。”林建显得有些无奈,“这种现象仍然在持续,在国内试制成功的技术,都难逃厄运,跨国公司的降价使得生产企业没有利润、风险投资血本无归、技术人员辛苦白费。”

林建的提议是,国家应该加大对自主技术的保护力度(不仅局限于安全性能领域),未必通过拨款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消费环节上的贷款优惠和其他方式的变相扶持,让真正在做自主研发的企业有所保障。此外,从企业自身来讲,也不应该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进口并不是缓兵之计,而是饮鸩止渴。

毕竟,从别人手里买来的技术只能满足一时的需求,永远无法与时俱进。只有真正掌握自己的技术,才能以最大的程度更加长久地占领市场。

面对消费者“再多一点安全”的需求,我们不应以更多技术的进口来满足,而是让前瞻性研究更加丰富,让研发走在消费者需求的前端。

【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