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9期

祁先生“倚马”,“骑士”的前奏

作者:
陈瑶
时间:
2013-09-17 16:20:12

“自主强企”梦,从祁玉民来到华晨的时候,这就是他给自己设立的一个无法动摇的命题。如今,8年过去,再来讨论这个梦,也许依然还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故事。

  “在尖刻的媒体眼里,华晨是一个饱受质疑、‘绯闻’不断的企业;在深刻的媒体眼里,华晨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企业,因为华晨具有创造性。华晨是一个锻炼人的好地方,智者勇,勇者智,在这里,我把自己锤炼成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某个夜晚,祁玉民如此写下自己的内心独白。曲高者和寡,孤独无法避免。

  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始终想不明白的是,当年华晨陷入亏损绝境的时候,大家嘘声一片,认为华晨无药可救;而现在华晨做得越来越好的时候,甚至成为辽宁省千亿级航母大企,大家依然对华晨不理解,认为华晨的自主事业,很像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漂亮的成绩单,没有换来全面的掌声。纠结的关键,依然在于华晨汽车与合资伙伴宝马之间的关系。纯粹的商业合作,如果用民族情感来定义,就太过复杂了。

   “华晨没有话语权,在宝马提供的利润温床上睡大觉……”

  “华晨是一个资本型企业,不是一个纯粹的制造型企业……”

  入主华晨8年时间,类似的质疑声,一直伴随着祁玉民。稍微中立一点的媒体,也只是会用“喜忧参半”这样的词语。

  压力和郁闷,对于他来讲,根本就是家常便饭,但是,作为一个地方国企的“掌门人”,他始终没有放弃做大做强华晨的信仰和梦想。只是在梦想实现的路径上,他选择了非同寻常的方式。无论是在资本市场的斩获,还是在专用车市场的试水,都具有他独特的祁式风格。

  更为关键的,祁玉民希望从合作伙伴宝马身上吸取能量,实现研发、制造、管理等环节的提升,同时强化华晨的品牌形象,尽可能打破束缚华晨发展的枷锁。“老师就在家门口你不用,那岂不是傻子?”

  如是,非议几年内不断:一个在全球都无比高傲的豪华品牌,为何会向小小的华晨承诺输出?且不说华晨,在各大品牌的合资合作中,但凡谈及外方对于中方的帮助,观望是基本的态度。祁玉民所言,究竟是一种说辞,还是一种空想?

  在这个对自主事业充满无尽期待、且夹杂有所谓“话语权之争”的行业中,资源有意无意地都在向央企集中,即使是作为地方国企队,扎根沈阳这一老工业基地,华晨的生存空间在狭窄的想见范围之中。

  毫无疑问,宝马是强者,华晨是弱者。从猎奇的角度来讲,人们总是期待看到,弱者向强者的挑衅,这将会是一个充满想像且打满鸡血的励志故事。另一方面,如果弱者的表现,没有如期待的那般情节曲折,很容易被解读为“向强者的低头”。

  “人都是逼出来的。如果华晨有一汽、上汽那样的平台,我会是怎么样?”祁玉民笑着问。不过,这个答案他自己并没有透露。对于这个总是充满创新想法的企业掌舵者来讲,很多事情都不在意料之内。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绝”乃极致也。企业到了绝境时要采用超常规措施才能起死回生,祁玉民面对身陷绝境的华晨,用绝招将企业发展到辽宁省销售额最大的千亿级企业,这是通过了捷径+险径的独特方式,走出了一条绝处逢生的华晨自主创新之路。

  正如在2011年的采访中,祁玉民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特立独行者”:“全世界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企业了,也没有一个人觉得我能在这里干好。但是华晨如果按照常规出牌,就死定了。”(详情请见2011年12月刊封面故事《祁玉民:绝地战斗》)

  而一本国外杂志,却从一个侧面,切进了这家中国车企。7月份,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最佳CEO”,在该榜单中,祁玉民荣登第四位。这是车企高管首次跻身前五强。同时入榜的,还有上汽集团总裁陈虹,位列36名。

  对于这份认可。习惯了质疑的祁玉民,反而有点诧异。那段时间,他的电话不停,很多人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如何找到福布斯的?”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是我们自己的操作呢?我也是相关部门看到了网上的新闻才告诉我的。”祁玉民有点无奈,但也很坦然,“我发现,只要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会有质疑。”

  看热闹的人不在少数。无论如何,福布斯的这次评选,对于祁有很大的启发。奖项本身并不重要,从中得到什么样的认知才是关键。略显疲倦,也掩盖不住眼中的光芒。“曾经,也有过犹豫,我也在反思。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你得想清楚。福布斯的评选,也印证我们过去的路是正确的。我解读出来的,就是坚持。就是通过合资合作来强大自主。” 

  对于战略路径的痛苦思考,早已经结束。一匹血统高贵的马,华晨虽小,但得以“倚”之。这是一个最为现实的选择。祁玉民所看重的,是“倚马”之后,华晨要成长为勇敢的“骑士”。

  前奏已响。

博弈之辩

  在中国汽车圈,祁玉民是为数不多敢于含蓄地承认,“我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可是,富有戏剧性的是,业界对于华晨的诟病,更多集中于“中方在合资企业中的表现,看上去太过软弱”。

  “您听到过这些非议吗?”我们问他。

  “我知道。我只能告诉你们,大家所看到,与我们实际做的,并不完全符合。宝马是一个非常谨慎低调的公司,很多事情不愿意说,我们也觉得没有必要去说。”

  中国汽车30多年的合资合作历史中,中外双方之间的博弈,是不争的事实。祁玉民并非华晨宝马创立的见证者,但中途空降至华晨,这位华晨集团的董事长,却被舆论过多地陷入到旗下合资企业的讨论中。

  “软弱”的帽子一直压着华晨,“光脚的还能怕穿鞋的?但我们的逻辑是,宝马需要中国市场,华晨又需要倚靠宝马的力量,迅速强大自主。宝马与华晨,是互助的合作伙伴。”祁玉民说。

  按照2003年合资公司成立时的设计规划,华晨宝马要在2018年达到3万辆产能,但实际上,2012年产销量已接近15万辆,到今年年底,产能将提升至40万辆,这已接近“豪华车市场头把交椅”——一汽奥迪的段位,但后者入华已经15年。可以预见的成长性,已经证明了华晨宝马的发展路线,并没有走偏。

  尽管如此,华晨在合资企业中的角色,依然被频频讨论。因为大家总是会看到,合资企业的大小事宜,基本由德国人说了算。在北京同一幢楼里办公的华晨宝马和宝马中国,实际上成了一个“整体”,外界很难区别。尽管有合资企业存在,但对宝马来说,在对外传播中就是一个声音,取代了华晨宝马,变成了统一对外的宝马(品牌)形象。尤其是从2011年开始,华晨所开发出的几款自主车型,都带有浓重的宝马痕迹。“自主品牌宝马化,傍了大款,反而显得越来越不自信。这会不会是一种利益的出让和交换?”

  对此,祁玉民并不认可。

  事实上,在华晨宝马内部,中外双方的博弈从来就没停止过,并非如外界所言的,中方一味听从于外方。早在2008年,祁玉民就坦然表示,合资伊始,华晨方面确实接受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但现在,宝马对中国有需求,华晨的底气也足了,双方之间有很多谈判,不符合合资企业利益的坚决不会做。”

  曾经,外方并不重视中方,合资企业的诸多项目推动,甚至不告知中方。祁玉民得知后大发雷霆,叫来华晨宝马董事长吴小安,要求其立马解决。

  他的原话是这样:“BBA(华晨宝马简称),是华晨集团的一个下属公司。任何东西都必须对集团公开。怎么可能只说一个B(BMW),而不说另一个B(Brillance)呢?否则我们是和谁合作?和X合作吗?咱必须硬气点,咱还有骨头呢!”

  关于合资合作,祁玉民的判断是,在博弈中合作,在合作中博弈,作为管理者,需要做好两方面事情,一半合作,一半应对。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中间的平衡点。

  对于“博弈”一词,他毫无纠结,甚至不忌惮频频地提及。“博弈,是市场经济中很正常的现象。博弈的过程,是为了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公平地握手,如果最后博弈失衡,那就是双败。没有说一个胜一个败,除非那是遇到了傻子。”

  “在争取中方利益中,他是不遗余力,比较强势,但有理有据,德国人对他很尊重。”长期跟随祁玉民、参与多场交流谈判的总裁助理张巍,如此评价。

  据说某次董事会会议,因为中外双方意见无法达成一致,着急的祁玉民,不顾颈椎的伤病,戴着颈托就和德国人理论起来——“我就问你们4个数据。第一,宝马在全球的利润是多少?第二,宝马的竞争对手在全球的利润是多少?第三,宝马的竞争对手在中国的利润是多少?第四,宝马除了中国以外在全球的利润是多少?”据当时在场的人员回忆,就是这4个问题,让德国人面面相觑,真实的数据,从来都具备强大的说服力。

  有时候,遇到的一些博弈,也让祁玉民哭笑不得。

  2008年,祁入主华晨已经3年。彼时微幅增长的华晨宝马,已经面临未来产能吃紧的问题,但源于宝马的谨慎,增资扩产的事宜一拖再拖。中方一再的建议,都没有得到宝马方面的配合。舆论的压力下,尤其是考虑到合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华晨必须要将此事加速解决。

  德国人的回答是:“扩大规模,意味着成本增加,效益降低,我们现在成本已经很紧张了,出差尽量减少人,基本都坐经济舱,不坐头等舱了……”

  “算账要算大账。你这是明显地吃咸菜进酒吧。该花的省,该省的花……”祁玉民建议其在零部件体系上缩减成本,这是最有效的成本控制方式,而不是抠小钱。规模的扩大,产能提前布局,才是当务之急。

  宝马对于中国市场的认知,始终需要一个过程。保守的路数,被随后突然爆发的市场给予了教训,供不应求的产能,使得宝马将本应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让与了竞争者。

  2010年,华晨宝马第二工厂,终于在沈阳铁西区奠基动工。

  据说,当时祁玉民所说的那番话,几经折腾,才由翻译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后来,还传到了宝马集团董事长雷瑟夫的耳朵里,以致雷瑟夫一见祁玉民就会笑:“祁先生,你说话太绕嘴了,应该给你整理一本语录出来。”

  这只是一个小细节。此外,祁玉民向宝马建议的5系加长,被市场印证了正确性,这是外方最为尊重他的一件事情。

  某种程度,中外双方最高管理层的相互认可,决定了合资企业的走向。傲慢的德国人,同时也尊重有思想的人。宝马总部高管但凡来华,都会提前告知中方,并前往沈阳与祁玉民进行深入交流。

  很多时候,业界都忽略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华晨和宝马的合作,必须跨越宝马品牌本身,反哺华晨汽车的中华和金杯,强化自主事业。

  观察人士曾做了很形象的描述:华晨宝马就像中方出租给外方的柜台,外方可以放开手脚经营,享有高度的自由度。正因为此,使得宝马在中国的发展,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高效运转,没有束缚和干扰。

  这也决定了祁玉民在博弈中把握的两大原则:一是抓大放小。比如,合资公司的经营权,华晨可以不干涉,但宝马对于华晨的自主支持,必须兑现。二是共同前进。比如,在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上、在与政府部门的交涉中,华晨发挥主导作用,而在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宝马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接近目标。战略早已确定,需要解决的,不是做不做,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惟一的伙伴

  倚“马”前行,依然还有很多待解的难题。祁玉民为华晨自主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但他也创造了未知的风险。一旦押注宝马,就意味着选择了最不被看好的方向。最差的结局,将会沦为真正的外资附属品。再谈自主,已是枉然。

  几乎所有的中国车企,都在合资合作中遭遇过共同的痛苦。品牌是别人的,技术是别人的,市场换技术,期望外方帮助实现自主品牌的崛起,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空想。 

  为什么别人视为畏途的一条路,华晨就偏偏认为是可以实现的呢?尤其寄望施以帮助的,还是宝马这样的品牌。

  祁玉民觉得“毫不谦虚地讲”,华晨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在来看,都是一个创新型的企业,绝不是墨守成规地行事。从更深层面来讲,华晨与宝马是捆绑在一起的合作利益体,加之宝马的高端定位,华晨与其很难构成竞争关系。

  合资初期,华晨就令人诧异地放弃了合资公司在经销上的主导权,而在中国大多数合资汽车公司中,中方的销售权常常是一个不能放弃的王牌。

  华晨的逻辑是这样——宝马是一个高档品牌,中国从来没有企业做过这样的高档品牌。如果由中方完全主导品牌在华的运作,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德国人在品牌与营销领域有优势,中方再匹配本土人员予以市场引导,这已成为华晨宝马的共识。因为,最后所争取的,并不是谁的主导权,而是谁对产品的推广能够更好。即使是经销商的招募,华晨也并不参与其中。

  将所有的事情公开在台面,属于自己的利益必须争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绝不沾染。毫无疑问,双方的利益,透明划分,将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葛。

  在业内,祁玉民被人所熟知的言论是:“我既然跟宝马合资,总得学点东西。我是你合作伙伴,你帮我有什么不应该?我把那么大的市场让给你,为什么不能有点回报?”

  话虽如此,却并非一帆风顺。

  刚来华晨的时候,企业已经走在了绝路上,祁玉民明显能够感觉到宝马的回避。“我也不是一个笨蛋,我知道华晨与宝马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他们怕受到拖累。”

  彼时,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问题,走到绝路的华晨,如何才能不被当成“瘟神”?穷则思变。“一个企业好与不好,你得看三方的态度。一是资本市场躲不躲你,二是银行躲不躲你,三是你的合作伙伴躲不躲你。” 

  祁玉民硬生生地将自己分裂成了两半。一半研究战略,一半研究经营。换言之,他一个人承担起了董事长与总经理两个角色。此前,在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他也是如此行事,如其所言:“把自己分成两半,是半辈子职业生涯的习惯了。”

  当时所制定的“两步走,翻两番”,是让华晨迅速转动起来的必要措施,但并不能决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有人嘲笑,一个年产销不到50万辆规模的小企业,都快濒临破产,哪里还有资格谈什么未来?

  从国有体制的属性来讲,华晨必须自救,并谋划长远。祁玉民将制约华晨发展的要素,浓缩为3点——“品牌、研发、资本”,并用“创新”这条主线,将三大要素串了起来。可这三大要素,又无法凭空产生,必须要有载体入手,也即是祁玉民所考虑的“企业平台建设”。

  “汽车和别的行业不太一样,是一个完全全球化的产业,一定要借用国际资源进行平台建设。”即使被认为是“汽车门外汉”,祁玉民依然坚持,要从合作伙伴处汲取能量。既然是企业管理者,只要能够让企业重归正轨,讨论何种方式,又有什么意义呢?“得到技术是最根本的,这是中国汽车合资30多年来的梦。”

  事实上,宝马并非华晨首选。毕竟二者差距过大。祁玉民本想从更早的合作伙伴丰田处寻求支援。然而,丰田在华已与一汽集团与广汽集团分别建立合资企业,华晨不仅体量小,且与丰田仅在轻型面包车领域有技术转让关系。就此而言,丰田需要避嫌。这一尝试,无果而终。

  接下来,宝马成为惟一的选择。如何说服宝马,却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更为头痛的,还有宝马的不确定性。

  按照汽车合资政策的规定,外资品牌在华最多可拥有两个合资伙伴。宝马2003年与华晨合资迄今,尚未使用第二个合资名额。一旦宝马寻找第二个中方伙伴,按照华晨内部人士的说法:“这将会很可怕。华晨找1万个合作伙伴,宝马都不会在意,但宝马找第二家伙伴,对于华晨的影响是巨大的。”

  之于任何一家中国车企,这都是很正常的心理状态,不须忌讳。

  知情人士透露,曾经,宝马对于沈阳这一老工业城市不太满意,萌发过南方建厂的想法。听闻风声之后,祁玉民迅速约见宝马高层。当然,他并不会直言,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有一个目标:让华晨能够得到宝马的帮助,但同时,又不能以强势的态度,要求宝马去为华晨做任何事情。他需要让宝马从与华晨的惟一合作中,收获更多的信心与期望。

  合资合作达成之时,宝马曾对华晨许下两大诺言。其一,华晨将是宝马在华的惟一合作伙伴;其二,宝马需要全力支持华晨发展自主。

  即使并非白纸黑纸地写明,但对于一个大企业来讲,信守承诺是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一点,祁玉民对宝马给予了极大的认可:“尽管宝马低调、保守,崇尚稳健的发展,但它一旦承诺了你,它是会尽力做到的。”

  其实,早在2001年合资谈判正在进行的时候,宝马与华晨已经就技术援助中华轿车达成了协议,后者因没有制造轿车的经验,先后有多批德国宝马的工人来到中华轿车的生产线上。不为业界所熟知的是,在合资之时,宝马对于华晨已有相当认可——华晨汽车斥资40亿元人民币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生产线,中华轿车从无到有的经历也让宝马公司敬佩,此外,华晨还有一个几乎都能用英语交流的高水平管理团队。 

  当然,这并不是华晨顺利“倚”马的惟一原因。毕竟,作为商业主体,商业利益不可忽视。

  宝马在华,必然需要华晨在政府资源、市场特征、发展路线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华晨在合资公司并不是摆设,是拥有50%的股东之一,合资双方不怕博弈,但需要互助,以实现双赢。“华晨一旦出事,宝马也完蛋,这一点,宝马现在已经认识得非常清楚。尤其是近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宝马全球最大的单边市场。中国对于宝马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祁玉民说。

  换言之,合资企业的命运决定了宝马在中国的命运,华晨发展的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合资企业的运作和走势。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让宝马与华晨走得更近。惟有如此,宝马在中国当下的汽车格局中,才能走得更稳健。

  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华晨与宝马的用户群体,互不干涉。也许对于通用来讲,上汽自主品牌荣威,对通用的雪佛兰甚至别克品牌都有现实上的威胁。但华晨中华的用户,很难与宝马的用户有所交叉。所以,德国人在支持华晨时,没有过多“防范”,并不担心会给宝马带来冲击。

  有意思的是,在当年中华骏捷的项目中,宝马派来23人组成的秘密团队,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一共帮助解决了162个问题。德方某销售高管在看到样车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骏捷将会在中国一炮走红。随后的市场表现,印证了该高管的判断,但这反而让其有点不高兴了,觉得“华晨给宝马画了一个圈,给绕进去了”。但中方强调,双方的用户群体并不冲突,该高管倒也很快释怀了。 

  “谁都不会拱手将利益让给你。这很正常。但你记住我这句话,战术永远都是在为战略服务的。”

  祁玉民的言下之意,业界所猜测的中方利益出让,没有根据。因为一个持续发展的华晨,符合宝马在华的战略利益。中国已经成为宝马全球的第一大市场,而未来中产阶级的成长以及汽车后市场的发展,都是可以预期的商业利益。

  广州标致和南京菲亚特,已是前车之鉴,与华晨互为惟一的战略合作伙伴,宝马在中国愈发找到感觉。

  “我是共产党的干部,满脑子就是自主。华晨肯定是要为自主而生,这一使命至今未变,只是在实现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祁直白地表示,“华晨宝马发展得再好,更多也是宝马的光荣,我们可以分得利润,但更重要的,是要从宝马身上吸取营养,提升自己。”

“野孩子”的信仰

  不过,仅仅是自主道路的创新,真的就能激发出华晨的自主活力吗?一个最为现实的考虑是,宝马的技术体系,即使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华晨内部,还会有同等的效果吗?

  也许,我们不能以理想化的目标来苛求当下。每天进步一点点,是务实的态度,犹如祁玉民对自主同行长城汽车的尊重。

  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笑言自己是一个“野惯了的孩子,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也就有了那么一点点独立性和创造性”。就连当年为什么选择从政,他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选择用“好玩”这样的词语来回答。

  不喜思维定势,敢于冒险。直到今天,即使是所有人都批评,祁玉民也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有一个看似“怪异”的逻辑——“正确的东西,肯定是大部分人会反对,少数人坚持。”

  现在,最让祁玉民“得意”的,是成功说服宝马将主力发动机导入华晨,同时承诺帮助华晨实现发动机技术的提升。

  6月18日,华晨“蓝天项目”在四川绵阳启动,宝马授权华晨旗下新晨动力生产N20涡轮增压发动机及相关零部件,并提供人员培训、工艺规划、质量标准、生产设备安装等相关技术咨询。项目一期预计2014年6月投产,将搭载在中华、金杯两大自主品牌车型上。

  宝马N20发动机,被祁玉民形象地称为是“技术的酵母”。发动机本身并不重要,华晨真正的谋划,是要实现发动机的平台化战略。这也是当下自主品牌,不约而同致力之事,只是尚未有太多成果。 

  这款发动机,搭载于华晨宝马几乎所有车型上,同时曾获得“全球十佳发动机”的称号,是宝马最具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之一,也是宝马第一次在德国本土以外投产的发动机。这打破了世界顶尖汽车企业没有授权体系外企业生产发动机的先例,也开创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动机企业第一次与世界顶尖品牌深层次合作的先河。

  还是那个老话题——即使互为惟一的战略合作伙伴,宝马真能如此大度,将发动机核心技术转让给华晨?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的确存在纠葛。当然,这并非突入其来的一次技术援助,关系到华晨多年的战略部署。

   “得发动机得天下”。早在2006年,祁玉民入主华晨一年时间,亲自主导了“中国第一台独立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华晨1.8T的正式投产。但是,一款发动机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祁坦言,虽然该款发动机,华晨联手世界权威内燃机研发机构德国FEV公司共同打造,但当时对于发动机的概念还是不深刻,“整车必须要用自己先进的发动机,没有发动机平台战略,整车企业永远好不了。”

  随后,华晨逐渐实现发动机技术的切换与更新,从外国配套到由华晨自主装配;从原有的日系技术向更为严格的德系技术转化。如今,华晨自主品牌所使用的发动机,90%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然而,需要将日系、德系、自主三派技术最终聚合成华晨的技术竞争力,单凭自己的力量来改进当下的发动机谱系,“一是太慢,二是投入太大。”

  “他(祁玉民)一直希望能够与宝马实现联合开发、联合改进,我们也并没有指望能够导入发动机,毕竟这是敏感的技术问题。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也不是很积极。”张巍透露。

  事实上,随着合资合作的深入,祁玉民对于谈判的把握,开始加重。合资合作的每一项成果,都可以成为谈判的“筹码”。互为战略体,缺了哪一方都不行。

  曾经也沮丧过。在雷瑟夫刚刚履新宝马集团CEO的时候,华晨本寄望购买宝马车型平台来发展华晨的中高级车型,但一度被雷瑟夫搁置。但现在,华晨的底气比当时要足很多。

  比如,除了合资企业利润分成外,华晨中国(HK114)、金杯汽车(600609)、申华控股(600653)——华晨集团三大上市公司融资平台,一一被激活,合资双方分别获利。华晨中国(HK114)是目前业绩最强的融资板块,祁玉民考虑通过进一步加强华晨对宝马的零部件配套能力以及4S店销售能力,来拉动后两者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资本市场上,祁玉民有着过人的胆识。在华晨濒临绝境的时候,他孤注一掷地在资本市场甘冒风险,最终取得了当下超过百亿港币的投资收益。甚至在今年低迷的情况下,顺利实现旗下第四家上市公司——绵阳新晨动力在香港成功挂牌。

  “胆大又有创新力”的祁玉民,在打通汽车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通道的能力,能够让宝马放心,而宝马历史上,也曾有多次资本运作成功案例。

   “想好了后,我们就一步一步和宝马谈判。他不仅是要带来发动机技术,还要教会我们的人,怎么做出高档车?怎么改革经营管理模式?从零部件到整车,这都是巨大的推动。”

  在不断的谈判过程中,祁玉民一直给宝马灌输的思想是——华晨不能拖宝马的后腿,因为品牌形象不能差得太大,宝马是全球高端,华晨也能做自主高端。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与其联合开发,还不如直接拿体系内的发动机。宝马选择了后者,这倒出乎华晨的意料,只是备选的发动机却让祁玉民不甚满意。“比如说像老三系的发动机,你淘汰的东西对于华晨来讲,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知情人士透露,祁玉民在政府的人脉关系,也在某种程度给宝马施加了一定压力。尽管宝马德国总部的反对声音很大,但在考察了华晨绵阳新晨动力后,最终董事会拍板敲定,N20发动机顺利地进入中国。华晨金为此支付一定的技术转让费用。如今,已有来自宝马的项目组成员,常驻绵阳,推动项目的进展。

  “不是说一款发动机怎么样。华晨是个小企业,宝马也是在这五六年内表现不俗。时间并不长,但是我一个汽车‘门外汉’能将宝马发动机,宝马还要帮助我们开发技术。发动机对于自主品牌的意义,大家都知道。所以这事,你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服。”

  祁玉民再次提到热议的“话语权”,究竟如何定义?他这样说:“试问哪家豪华车企把它的先进技术给中方代表了?哪家豪华车企像宝马那样支持中方了?在核心技术上、管理上、培养人才上,取得外方支持,这就是我认为的话语权。”

  人怎么信仰,就怎么生活。思想中的新意,决定了风格的迥异。

  他不承认华晨缺钱,也不承认合资公司中方的软弱,但他认同华晨是个小企业,“我们企业小是小,可我们做的事情,绝不比那些大企业少。弱小其实更艰难。我们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祁玉民坚信,自己的“不按常规出牌”,会有同等超乎业界想像的成果。8年时间,他常常要在舆论的压力与体制的束缚之中,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这样的信仰,深刻影响着华晨自主事业的进程。

  据张巍透露,在宝马总部,这位“祁先生”的认知度以及与高层的关系,都很高。如今合资公司外方,每每有重大问题都希望能够得到中方的意见。包括新3系加长、合资自主品牌项目、新工厂的扩建……比如,在合资自主项目即将上报德国董事会探讨时,由于祁玉民时间紧张,外方着急地追着张巍,要求赶紧安排与祁玉民的见面,上报之前,方案需要与之探讨。股东双方若没达成一致,绝对无法提交董事会。

  “又回到话语权的问题。外方在决策中倾听你的意见,并越来越依赖你的建议,难道不是话语权吗?”张巍再次强调。

  跟随祁玉民多年,在他看来,8年前的“空降兵”,兼具理性与率性,温和与霸气。对于原则性问题绝对不会松口,敢于争锋相对,但同时又有一颗柔软的心。

补课

  当务之急,依然是“补课”,现成的老师,自然是宝马。

  2007年,祁玉民出任华晨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后,曾大刀阔斧进行了调整和整顿,理顺了各方面关系,强调“融入国际化环境”,华晨在全球聘请40位大师协助做管理,其中7位来自宝马。

  2009年,为了提振香港上市公司业绩,祁玉民将亏损严重的中华品牌从上市公司剥离,与此同时,他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延揽宝马老将阿茨勒出任中华品牌的总经理。这是华晨首次聘请宝马人士担任职业经理人。

  2012年,曾负责三大品牌——宝马、Mini和劳斯莱斯产品质量工作的高尔曼,在宝马工作了38年直至退休的高尔曼,加盟华晨,担任首席质量官。为了揽得这位老将,祁玉民三顾茅庐,亲自前往德国相邀。

  而从中华骏捷开始,到后来的中华H530、中华V5、中华H330、以及即将在2014年亮相、承载华晨“高举高打”梦想的高端车型“大中华”,都获得了宝马团队的帮助。目前,高于V5的新SUV项目,也正处于谈判中。

  即使是在毫无经验的面包车领域,当华晨在提出技术支援要求的时候,宝马会通过自己的国际伙伴诸如PSA,抑或是战略零部件供应商诸如麦格纳,帮助华晨实现面包车技术的更新。据悉,即将搭载在全新格瑞斯上的底盘,正是来自于麦格纳。

  就连车展上展台如何布置,华晨也借鉴了宝马的建议。一个例证是,在去年的成都车展上,华晨在宝马的建议下重新设计了展台和灯光效果,结果华晨接到的定单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车展。

  然而,对于华晨的现状来说,要成长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依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掌握技术、锻炼人才、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这是祁玉民希望宝马能够带给华晨的三大提升,“你能得到的东西越多当然越好,但是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

  这也符合他的另一观点,汽车自主事业发展的三大瓶颈——研发、品牌、资本。从目前来看,华晨在资本市场的运作,相对成功,但关乎研发与品牌,却是整个中国车企很难跨越的门槛。更为重要的是,三大瓶颈之间,还必须用优秀的管理体系统一解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多来自宝马的支持,需要对华晨形成体系化的推动力。

  最终,在多轮沟通、交流、谈判之后,2011年,宝马CEO雷瑟夫亲自点头,经董事会同意,对华晨全面施以援手,并动员品牌、管理等多方资源,包括宝马在全球两家重量级合作伙伴麦格纳和麦肯锡。其中,麦格纳承担中华品牌中高级车型方面的开发任务,而华晨战略规划、组织架构等内容,则是麦肯锡的负责内容。

  此前,宝马对华晨的援助,以项目为载体。也即针对华晨所申请的某一具体改进工作,由宝马董事会批准,拨出资金,分派人员,前往沈阳。换言之,宝马会为华晨的进步,自掏一半腰包。这一次,针对整体的体系提升,也不例外。更为关键的是,麦格纳与麦肯锡入驻华晨的费用,全部由宝马承担。

  战略资源、事业部改革、品牌建设和产品组合、质量改进、零部件建设……诸如这样的课题,涵盖了华晨的方方面面。在目标框架下,是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举措。比如,麦肯锡建议华晨汽车要持续完善总部功能建设,优化与改进总部法人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设计、相关管理制度、干部选派与强化考核。在管理变革中,华晨目前按照“简捷高效、扁平化、条块结合”的原则,重新设计管理组织结构,通过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实现了集团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和规模效益,增强了集团核心竞争力。

  也正是在这两年时间内,一个全新且充满挑战的全球视野,由宝马、麦格纳、麦肯锡展现在华晨面前,包括祁玉民在内的人都感叹,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中国车企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是很重要的思想转变。一直以来,中国车企管理者会存在一个通病,每每从国际上招募到人才,总是希望这少数几位人员,能够发挥“孙悟空”的角色,神通广大得能够让企业迅速取得“真经”,反而忽略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体系竞争力。

  比如,高尔曼来到华晨,凭借一己之力,对这个国有企业究竟能改变什么?祁玉民到底作何想?

  祁玉民记得高尔曼对自己说的一番话:“任何一个企业,不要希望能在一两年之内就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宝马建立这套体系也是花了很多年时间。在华晨,我希望能够工作5年时间以上。”

  “他很敬业。不会一来就承诺能做成什么样子,这是很务实的说法。”从战略层面,祁玉民尽最大的努力支持高尔曼。每个月,两人都必须有1-2次的质量沟通,达成共识后,再在集团层面召开质量会议。中华与金杯两大自主品牌的管理者必须参加,既要梳理华晨目前存在的质量问题,又要为下一步中华与金杯的新产品做准备。

  “如果没有先进的质量体系做支撑,即使你搭载宝马发动机也没有用。”在华晨内部,祁玉民对于质量的重视程度,众所周知。

  若没有这场宝马参与其中的深层次变革,若不是华晨思想的日渐国际化,可能也迎不来更多的人才。高博文,是华晨再次揽得的一位重量级职业经理人。不同于以往,高不是宝马体系的人才,曾经在上海通用担任执行副总裁,更早之前,还有福特等多家跨国汽车公司的工作经历。

  商业世界,始终都会纯粹的,倚“马”前行的华晨,已经开始扩展自己的道路。

  作为国际著名公司,麦格纳与麦肯锡费用不菲,有人猜测华晨为此开出了“巨额支票”。祁玉民生气得直呼:“胡说八道。我们不存在多花钱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宝马为此到底掏了多少钱。”

  按照计划,麦肯锡与麦格纳本该于今年1月份撤离华晨,但祁玉民硬是和宝马高层沟通,并让华晨宝马董事长吴小安旁敲侧击——华晨没有能力支付这两大巨头的费用,但是华晨还需要他们的帮忙。最终,支援计划延迟至今年年底。

  “华晨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亏损的企业,双方互为惟一战略伙伴的概念越来越清晰,所以沟通协商的难度越来越小。”

  前段时间,在华晨宝马合资10年的庆典仪式上,祁玉民的发言稿中,接连用了 “一心一意、真心实意、全心全意”3个词语,来形容二者之间的合作。这被业界认为“言过其实”。

  “挑字眼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认为是秀,你为什么又不来秀一个?好过于虚情假意。宝马拿来了发动机,宝马确实在帮助华晨提升能力,为什么这么好的事情非要来质疑。”这篇发言稿,很快被翻译成了德文反馈回德国总部,包括雷瑟夫在内的高管亲自看过。因为祁玉民还有更多层次的考虑:“我在公开场合以这些词语来认可它(宝马),实际也是接下来的一种要求,也许你只做到了8分,但是我们期待你能做到10分。”

  真正让他着急的是,还是变革的步伐太慢了。

  在N20发动机项目启动之后,祁玉民又迅速启动了车型谈判工作。未来,将很快推出高于V5的中大型SUV,宝马同样将参与其中,发挥指导的作用。

  以下,是一段真实的对话:

  “祁先生,你太着急了不好,汽车就是慢慢的过程。”

  “他嫌我快,我还嫌他慢。德国人还是很谨慎,他们就想一步一步来。我就是想做同步开发,在他们的支持联合做项目,这样我的队伍也会锻炼出来。”

  变革再深一点,范围再广一点,速度再快一点。曾经的华晨,依靠资本赚钱;现在的华晨,依靠产业与资本的良性互动挣钱。

  华晨宝马,已经走过合资10年。下一个10年,祁玉民已经想好了以下几步棋——整车和发动机产能扩大、国产化车型增多、新能源技术开发以及沈阳必须成为宝马全球的重要基地之一。

  尤其是全球基地一事,需要华晨有足够的实力,很好地融入到宝马的产业价值链中,包括零部件供应商与销售网络。而在再远的未来,金杯与中华,都是有可能融入其中,当然祁玉民也自言:“现在谈还为时过早。”

  对于祁玉民来说,2014年或许能够舒缓一口气。

  华晨宝马二工厂产能得以扩大,至今还在被人争议的华晨专用车基地也将证明,看似“不务正业”,实则才是最优势的增长极。更为关键的是,“大中华”的亮相,将会是华晨全新实力的见证。

  倚“马”前行如果成功,最大的成果,将在5-10年后收获。届时,如果失败,华晨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但祁玉民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忧虑。发展本身就是需要创新。国有企业更需要理想主义情怀,需要清新的空气。

  在成为“骑士”之前,你不仅得有自己的宣言,还必须得全力以赴。

  “我说梦在心中,刻在心里的东西一辈子都忘不了,不是写在本上。梦一旦在心中,那就是一辈子去追求的,可是能不能实现,都在你的脚下。”正如祁所坚持的,人一定不能失去本色。就像书籍一定要是纯洁的,咖啡一定要是悠闲的,心情一定是要随性的……

链接: 

  某种程度,祁玉民和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严介和有相似之处。前者有一条名言:“如果没有争议,我就没劲了。一个最优秀的人,受到的争议总是最多的。一路走来,最有成就感的莫过于受到的巨大争议。”

  事实上,因为思想超前、敢于创新,优秀的人必然得不到大众的理解,然而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恰恰就是这些争议最大的、优秀的群体。

  华晨汽车。祁玉民。一个曾经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总是希望在市场化道路上找到更为灵活的方法,一个官员出身的国企管理者,也常常试图在市场化道路中打破常规行事。双重角色,注定有着两难的尴尬。与此同时,中间再参与进宝马这样强势的跨国企业,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多么复杂而又不多见的商业构想。

  相比于两年前的那次深度采访,明显能够感觉到,依然是特立独行,但祁玉民紧张的神经有所松弛,他更感性了,对于很多事情能以“自在”心态对待,就像他说的:“企业发展很顺,我的内心同时也更强大了。”

  在布罗茨基的《黑马》中,我们也许能够看到华晨的影子。

  他为什么不写一匹白马而是黑马?也许因为黑马更神秘、也更有力量。一匹来自黑暗而又无法与黑暗融为一体的“黑马”,更能显现和照亮了一种命运。黑马所带来的生命的声息也仿佛被我们真切地听到。感受到它的出现、到场,它的渴望、呼吸和寻求…直到最后,感到它“眼中射出黑色的光芒”!

  谨以此诗,献给创新的理想主义者。

  

《黑马》

——布罗茨基(俄)

黑色的穹窿也比它四脚明亮。

它无法与黑暗融为一体。

在那个夜晚,我们坐在篝火旁边

一匹黑色的马儿映入眼底。

我不记得比它更黑的物体。

它的四脚黑如乌煤。

它黑得如同夜晚,如同空虚。

周身黑咕隆咚,从鬃到尾。

但它那没有鞍子的脊背上

却是另外一种黑暗。

它纹丝不动地伫立。仿佛沉睡酣酣。

它蹄子上的黑暗令人胆战。

它浑身漆黑,感觉不到身影。

如此漆黑,黑到了顶点。

如此漆黑,仿佛处于针的内部。

如此漆黑,就像子夜的黑暗。

如此漆黑,如同它前方的树木。

恰似肋骨间的凹陷的胸脯。

恰似地窖深处的粮仓。

我想:我们的体内是漆黑一团。

可它仍在我们眼前发黑!

钟表上还只是子夜时分。

它的腹股中笼罩着无底的黑暗。

它一步也没有朝我们靠近。

它的脊背已经辨认不清,

明亮之斑没剩下一毫一丝。

它的双眼白光一闪,像手指一弹。

那瞳孔更是令人畏惧。

它仿佛是某人的底片。

它为何在我们中间停留?

为何不从篝火旁边走开,

驻足直到黎明降临的时候?

为何呼吸着黑色的空气,

把压坏的树枝弄得瑟瑟嗖嗖?

为何从眼中射出黑色的光芒?

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作者/陈瑶)【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