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9期

中美俄新三角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14-12-22 16:00:34

‍

普京重新上台一年多,美国人有点想念梅德韦杰夫做总统的日子。尽管奥巴马称与普京的私人关系“不坏”、“人很坦率”,但他仍然讥讽后者是“无聊的男孩儿”。斯诺登受到俄国人庇护已成定局,奥巴马只能靠取消峰会来赌气。美国虽然仍然是实力最强的国家,但已经无法回到呼风唤雨的90年代。因此,“赌气”也成了奢侈品。

在外交辞令中,“坦率”是双方“顶牛”的代名词。在美国人眼里,梅氏是自由派,是可以与之合作的对象,奥总统曾对此寄望甚深。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还曾送给俄外长拉夫罗夫一个黄色小盒子,中间有个红色按键,下面用英文写着“重启”,明白无误地表达希望美俄关系“重启”。不过,上面的俄文就让人费解——写着“超负荷”。希拉里只好打圆场道,“我和拉夫罗夫阁下都要超负荷工作”。

而这个小失误恰恰成了眼下局面的谶言——如今美俄关系不堪重负:军控、导弹防御、叙利亚问题、伊朗问题、人权,当然还有斯诺登。以至于白宫幕僚们找不到两位总统要谈的话题,而峰会必须罗列足够多的共识才有融洽的气氛。

华盛顿也想通过冷落普京来敲打对方,但不指望后者的妥协,谁都知道普京倾向于与西方对抗,只是不让普京在政治上得分而已——奥巴马似乎把对方想像成急于得到球权的四分卫。

在斯诺登一案中,中国与俄国对美战略的差异明确显现。两国政府都不想面对国内民族主义者的时候,表现出对美软弱。不同的是,中国采取了规避战术,而俄罗斯采取拖延战术无果后,选择了直接拂逆美国。俄美关系趋冷,是一连串事件演变的结果。

美国“重心”转向亚洲,俄罗斯和中国都感觉到东北亚方向上的压力,促使中国同俄罗斯加强关系。地缘政治的变迁也在推动俄中两国相互走近。中俄需要利用紧密双边关系的可能性,增加各自在与美国打交道时的筹码。普京在再度出任总统后首次外事访问的目的地就是北京,而习近平出任中国国家主席后出访的第一站便是莫斯科。

同时,双方无意结盟。面对严峻的安全挑战,中俄只能独自面对,不能指望对方援手。

《华尔街日报》认为,虽然普京好斗的风格鼓舞了俄国民族主义者,也给他们带来了错觉,以为俄国正在复兴。实际上,如果能源价格下跌,俄政府就会“瘫软成一团泥”。只要石油价格跌至75美元以下,俄政府的预算就会变成一堆废纸,政府的对内经济承诺也会落空。

2008年,石油大跌之际,俄罗斯经济的脆弱暴露无遗,其健康程度,类似于苏丹或者智利等依赖单一矿产过活的国家。俄罗斯对能源出口的依赖性继承自苏联,现在陷入欲罢不能的上瘾状态。尽管历任总统(实际上也即梅普两人)都呼吁发展其他产业,但都没有明显改善。

俄国一直充当自己不喜欢的原料附庸的角色。即便如此,这个角色看起来也出现动摇。目前,欧洲能源需求放缓,而美国又出现页岩气繁荣,这两个因素迫使俄罗斯物色亚洲的能源客户。经过长期谈判之后,俄罗斯抢在土库曼斯坦之前,与中国敲定了大宗供天然气合同。而之前双方就供气价格一直未能谈拢。和以往一样,以俄罗斯的大幅让步迅速取得进展。而中国人的让步则是象征性的。

俄罗斯人喜欢在合约签订前要个令人瞠目的高价,僵持良久后,一旦出现其他因素,俄罗斯人的让步也经常是慷慨和猝不及防的。

中国正在稳步实现能源输入的多元化,尤其对于陆地能源渠道感兴趣,因为该途径处于美国海军控制范围以外。从缅甸、土库曼、俄罗斯远东花费巨资修建的油气管道,从商业上来说没有优势,但可以使中国摆脱“马六甲困境”。

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中美俄三角关系,现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中俄互换位置,而是每一个国家都不在原来的位置上。

美国一家独大,绝对实力又处于“下降通道”(美国政府坚决否认这一点),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美国的影响力正在下滑。之前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的事,现在变得艰难起来。斯诺登一案就是明显的例子,尽管欧洲仍旧是美国的坚强盟友,拒绝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过境一事,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奥地利为此不惜得罪了整个拉丁美洲。美国面对欧亚大陆,仍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力不从心。

而中美俄的关系并非“等腰三角形”。中俄领导人互相致电频率,远远超过他们给白宫打电话的次数,但他们无疑都更重视美国。俄罗斯更需要接近中国,特别是美国有意对俄“战略冷淡”——不急于推进与俄的任何合作。但俄国对中国怀有根深蒂固的疑惧,尽管中俄有外交史以来,俄国人占尽了便宜。但目前的经济实力差距和远东经济的凋敝,让俄罗斯在接近中国的时候,内心充满纠结。

俄国明智的战略家考虑的是,在中美同时强大的前景下,俄国如何找到生存之道。看看俄国政府目前的政策,就明白他们思考的结果。尽管俄国也有人鼓吹与美国合作遏制中国,却从未反映到政策上。

如果三方的力量对比演化的趋势继续下去,新形成的三角关系将变得明晰和稳固。

(作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