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3 > 2013年第9期

“微刺激”与再平衡

作者:
黄耀鹏
时间:
2014-12-22 16:00:31

7月底到8月上旬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看起来,似乎李克强正在突破“李克强经济学”。这令巴克莱资本颇为尴尬,但更善于转舵的《金融时报》,则马上将该动向修正为“微刺激”,他们的新闻敏锐度远远强于经济学素养。这个新概念虽然仍然不大准确,却不失为一个容易推广的新闻题眼。

微小企业的春天?

“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要素就是政府不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而国务院在近期公布了一个三连环的《意见》:

首先,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这些减税措施,帮助逾600万家小微企业,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这些措施已经在8月初生效。

其次,对出口企业,政府承诺简化审批程序,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措施包括暂免出口商品法定检验费用,并且在原则上不再对工业制成品实行出口法检。

再次,国务院表示,将创建更多融资渠道,确保国家完成雄心勃勃的铁路发展计划。具体措施将包括鼓励更多私人投资者参与和发行新型债券产品。

有些经济评论家对此直呼看不懂。这套组合拳更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对小微企业减税、鼓励出口和允许向私人借钱杂糅在一起。看起来更像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和银监会开了个匆忙的碰头会决定下来的。

不过,大多数舆论对此击节赞赏。大家公认,帮助中小企业是符合经济逻辑的,就是因为小企业的效率高于大企业和垄断国企。小企业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就业岗位和纳税的重要来源。然而,在过去20年里,它们得到的待遇不如国有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被歧视的状态。而小微企业仅仅因为雇员人数稍多于个体工商户,其税收成本远高于后者,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国务院的措施,只不过是对以往税收政策的偏颇进行迟来的修正,还远远谈不上照顾。

经过4万亿的洗礼,政府发现,大企业很难投资于有成效的项目,因此针对中小企业是更有效、更可持续的提振经济方式。

为此,周小川“呼吁”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此举收效甚微。截止今年7月份,只有1/3的银行贷款流向中小企业。

2008年开始的大规模刺激计划,被称为“赋权式刺激”。中央政府以资金杠杆,推动地方政府大规模上马各类投资项目,本质上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生活的介入与干预。

大型企业和国有垄断企业在这场资金欢宴中斩获甚多。廉价资金超量供应的恶果就是投资增加、通胀膨胀等恶果。现在不管采取什么政策,都要确保地方政府解决各自的旧债,而不是让它们背上新债。

中小企业在这轮波澜壮阔的信贷扩张中处于边缘状态。银行信贷部门习惯与大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合作,而不是费心费力去调查小微企业的抵押品和贷款资质。缺乏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的信息何况,贷款规定本身就充斥着对小企业的歧视。

8月初,央行宣布取消实行数十年之久的贷款利率下限。然而此举基本上是象征性的,因为多数贷款的定价都高于下限。无论如何,如果有谁将获益于这项改革的话,那便是国有企业,因为它们能以较低利率借款。

更有意义的步骤将是取消央行强制规定的贷款额度。让资金流向前景最光明的项目,而不管借款人的规模大小,这种做法将打击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但由于其它企业能够自由借款,资本将得到更高效率的配置。

时机问题

对小企业的支持是世界性的问题。但为什么此时推出?这个时间点是精心选择的,还是被迫采取的行动?

首先,它是政府建立在经济数据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减速至同比增长7.5%。多数分析师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在今年剩余时间将进一步走弱。但李克强在7月上旬重申,官方的全年增长目标仍是7.5%。他的言论被一些观察人士解读为一个迹象,表明政府准备出手干预,拉动经济摆脱放缓局面。

中国政府认为,目前的经济运行还远未触底,有更多证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正在加深。周三发布的7月份制造业调查初步结果跌至11个月低位。采购经理人指数也跌至47%,远低于50%的枯荣线。

不过,这些措施出台时,政府对外发表声明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但它需要推进改革,以求“稳增长”。也就是说,官方不认为经济进一步放缓是亟待拯救的局面。以往我们就是这样做的,一旦经济有下行趋势,早已拟定好的刺激计划随时推出。现在,李克强领导的政府已经不止一次表达了容忍度提高的态度。

那么,这些措施就不能看做政府提出的“拯救计划”。美林经济学家陆挺表示,称其为“刺激”方案其实相当勉强,因为它的规模很小。但陆挺看好这些措施的效率。

就在措施出台的前一天,中国国务院发布五年内停建党政机关楼堂馆所的通知。这不仅是一个遏制官员们炫耀性支出的政策,而且,中央政府希望将公共资金投入到更具生产性的用途。国务院称,必须“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政府面对经济放缓,仍然倾向于采取“调结构”手段。现在时髦的做法是,政府退出市场、去杠杆化和约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府促进市场公平的更好做法,就是允许、扶持民营银行开展业务。

这是一箭双雕的做法。一方面解决国有银行不愿意向小微企业贷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推动金融市场新秩序的建立。

国务院在意见中提出将进一步丰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种类,支持在小微企业集中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推动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这其中并不包括在日益“官方化”的民生银行。

《上海证券报》称,首批民营银行最快有望在下半年推出,或锁定在两家左右,一家可能在北京,另一家可能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温州地区。

设立民营银行之后,肯定顺势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这些企业可以进行私募债券、建立“新三板”、发行“集合债券”(即打包募资)。而且,小企业可以通过改制、挂牌、定向转让股份来融资。也就是说,大企业能玩的融资手段,小企业也可以。

《意见》戴了市场手段的“帽子”,可惜还是穿了行政手段的“裤子”。它提出在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国务院承诺,对中小金融机构继续实施较低的存准金率。

这样是否就能增加校尉企业中的融资增量?不抑制政府干预的冲动,资金就不会从低效的投资中撤出。

长期失衡后的纠偏

多数分析师相信,这套在敏感时期推出的方案,意在实现“中国经济再平衡”——长期失衡后的纠偏。

分析师们喜欢列举中国家庭消费占据GDP的35%,该比例之低令人震惊,它仅略高于全球平均值的一半。如果想通过“微刺激”实现经济再平衡,就意味着后续还会出台与供应方对应的消费政策,以便使消费在未来10年内提高到50%(即使这样,我国仍然是消费最少的大经济体),年消费增幅必须比GDP增幅高4%,假设GDP年增7%,则消费需要增加11%,这样的增幅历史上从未出现。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认为,大多数分析师在关注错误的数字。他认为,消费比例可能被低估。算上公共消费和家庭用于房产的隐性支出,消费比例可能达到48%-50%,当然,这仍然是个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数字。

消费是发展的结果,而非发展的前提。这似乎是个简单的道理。拿着欧美1/10的收入,面对耐用消费品和住房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汽车价格甚至远高于后者),以及社保水平低下和不均衡,中国老百姓如何大把花钱?也许只是因为收入太低,而非消费意愿的问题。

这样,同样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再平衡”问题。促进市场公平、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支持小微企业就是基于这样考虑。像前几年那样鼓励消费的政策(汽车税费减免、家电补贴),可能不会重新露面。

(作者/黄耀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