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5 > 2015年第5期

博世 释放本土化威力

作者:
李秋
时间:
2015-06-09 16:11:13

博世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中国也是发展得最好的跨国零件企业,其每一次在华业绩的发布,都会引来众多人围观,其间,惊叹声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次也不例外。

当陈玉东第五次站在博世中国年度业绩发布会的讲台,晒出博世中国的2014年成绩单时,在场每一个人都为之“颤抖”。

2014年,博世中国在华合并销售额达5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这意味着在过去一年里,博世中国销售额一年增长了逾百亿元。

自陈玉东2011年执掌博世中国以来,博世在华销售总额一直保持在400亿元的销售体量,稳中有进的增长,直至2014年,博世中国业绩可谓是猛增,从2013年的412亿元迅速蹿升至521亿元(64亿欧元),销售额首次突破500亿元。

而这历史性的数字,有逾八成的“笔画”(2014年,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业务销售额达428亿元人民币),都是由徐大全负责的汽车与智能交通业务部门所书写的。

2014年的博世中国创下超高销售业绩,再一次证明了博世当初的决策没有错。陈玉东和徐大全,作为博世在中国实施本土人才战略的升级,他们充分释放了“催化剂”的威力。

关键先生

陈玉东是从汽车业务部门,一路做到博世中国掌门的位置,不同职位,视角不同,所要统筹的业务多了,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放眼博世在整个亚太区的表现,领衔的依然是中国区市场。2014,博世在亚太地区年销售额约为130亿欧元,增速居博世全球之首。博世中国为亚太区贡献了近一半的销售额。

2020年,博世亚太地区要实现销量翻番。要保证这个目标的顺利达成,重担全落博世中国身上。对它的挑战是一定要贡献足够多能够弥补其他国家没有翻番的挑战。陈玉东要不断加速博世中国的业务增长,才能支撑这一目标的实现。

“博世中国要实现快速增长,快于所处行业的速度,快于GDP,快速于车市。这样我们在2020年前,肯定是要翻番的。”不过,最后,陈玉东也坦诚,要实现这个加速度,压力也很大。

从当前竞争态势来讲,从国际品牌的竞争到本土品牌的竞争,新常态下劳动成本的增加,这些都是陈玉东正在面临的难题。但陈玉东也说,这些难题是可以克服的,而且在博世中国的“双轮驱动”推动下,这些困难也变得不值一提。

在陈玉东眼中,博世中国的增长机会有很多。

“比如汽车业,每次汽车技术的进一步升级,都为我们提供了增长机会,再加上产品竞争力的加强,最终会拉动我们市场份额的增加。在非汽车行业,比如智能家居会驱动更多高质量的电器、高质量的产品进入普通百姓的家里,这也驱动我们的增加。工业领域,工业4.0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增加值,以及未来技术服务、内容增加和市场份额增加的机会。”

把陈玉东以上所说的,做个总结就是,驱动博世中国增长的,一个是科技含量的增长,再一个是市场份额的增长。这是驱动博世中国增长的核心动力。

至于博世中国之所以能实现如此高度增长,关键因素是其在生产制造、产品管理、研发设计以及产品供应等各个环节强化本土价值链。“持续的投资、创新与不断深化的本土化战略”,这陈玉东总结博世中国在中国发展的“三板斧”。这三板斧的“威力”也有数据为证。

过去三年,博世在华累计投资达90亿元人民币。其中,2012年投资了36亿元,2013年投资29亿元,2014年投资27亿元。

截至2014年年底,博世累计在中国开设本土技术中心22个,本土研发人员总数达到3900名,本土研发团队成功申请了164项专利,比去年同期水平增长近9%。

博世在华员工共计37800名,较2013年新增5800名。其中,本土人才在高级经理级别中的人员比例已达85%,而在总监及以上级别中,这一比例也已经超过60%。未来,这两个数字将在近五年内分别提升至90%和80%。

真金白银往中国市场投钱,再加上有本土人才助力,设计出更对中国胃口的产品,博世中国取得这百亿元销售增量也不是来得没有原由的。其他跨国零部件企业之所以追赶不上博世在中国的增长脚步,主要在于其没有或者远没有达到博世在华本土化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您觉得以上数据过于枯燥,不够形象,《汽车人》可以讲述一个亲眼所见的故事,让您对博世的“本土化”的深度有更直观的了解。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陈玉东,地点是博世总部大楼,去过这幢大楼的朋友,想必对其大楼的设计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幢耗资近10亿元的现代化办公大楼,融合了多项博世的前沿技术,涵盖工业及建筑智能等业务领域。

而这些技术会运用到这幢大楼也符合常理,让《汽车人》感到吃惊的是,在陈玉东的主导下,大楼的设计还参照了中国风水学,大楼里的假山、流水等设计,看似为了设计美观,其实里面大有“文章”。

让《汽车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陈玉东最后竟然成功说服了这些做事严谨的德国人,让他们接受了这些对外国人来说理解起来非常有难度的“中国文化”。

从这件事可以看到,作为连接博世与中国的桥梁,陈玉东确实把博世和中国市场的距离拉得很近。除了陈玉东以外,还有一个人跟他一样,在博世中国扮演着着关键先生的角色。这个人就是徐大全。

徐大全接棒推“三化”

徐大全从陈玉东手中接下博世的汽车业务,他接棒后的表现一直很不错,尤其去年业绩,给他的职业生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过去的五年中,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业务在华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这份让人炫目的业绩是如何取得的?博世(中国)执行副总裁徐大全给出的回答,依旧是被博世奉为制胜宝典的本土化。“在研发、采购、生产、产品管理、工程技术等各环节实现的全方位本土化是博世在本地市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有个变化值得注意,即博世原来的汽车技术业务部,今年年初已更名为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在传统汽车技术业务上,增加了智能交通技术,从称谓的变化,可以感觉到博世在汽车业务上发展内容的变化。这意味着,徐大全在兼顾传统汽车业务的基础上,还要开拓智能交通这一块新市场。

而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博世也正式对外公布了其要打造一个互联化、自动化、电气化的驾乘未来。

“第一,互联化。就是车与物、车与网的连接以及很多服务的连接。第二,自动化。即自动驾驶。第三,电气化。未来电动车有着广泛的前景。”徐大全坦言,这“三化”其实是对像博世这样传统汽车零部件商的挑战。

“因为我们更多的是拥有电喷技术、成天跟内燃机打交道,某一天突然说没有电喷没有内燃机了,只有电池了,我们怎么转变?怎么雇用更多的拥有IT思维的人加入到我们传统企业,使我们焕发新的生命力?如果跟不上时代脚步,我们将像柯达一样会沉沦。”

这是徐大全的肺腑之言,从公司战略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不仅涉及传统汽车的技术更新,还需要这些零部件商要有互联网思维。这对一个有着120多年历史的传统企业——博世来说,非常重要。

博世对于汽车界的贡献数不胜数,而在车联网板块,博世貌似比他人慢了半拍,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它正在下一盘大棋。

从本届上海车展各大车企在智能技术方面大肆宣传,也可以感受到这些新技术的热度。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在撬动汽车技术的新一轮革新。博世预计,到2025年,全球销售的几乎每一辆新车都会与移动数据网络连接。

博世的发展之道在于它对未来的投入。“其实,博世早在20年前就已经在汽车领域开始发展互联技术,近几年认识到互联大趋势后,它又在为互联世界积极研发系统性的创新储备。博世优于其他竞争对手在于,它能提供组件、系统、软件方案及服务。”徐大全指出。

而对于未来车联网系统博世可能想的更远,目前,博世推出了针对未来智能交通的基石CCU单元(互联控制单元),这个单元模块可以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并自动将所得数据传输至后台的运营系统或控制中心,从而实现诸如紧急呼叫救援(eCall)、车队管理、预测性导航、故障诊断和养护建议等一系列互联化服务。CCU也能自动呼叫紧急服务,急救中心收到通知后便会即刻向事故现场提供援助。目前,长城汽车也加入CCU模块。

其实,在车联网方面,博世是编织了一个网,通过模块、人机交互系统以及维修站,它搭建了一个服务于驾驶员的方案,在ECU与CAN总线方面博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恰恰促成了博世在车联网方面专项专攻的局面。

回过头看这几年,陈玉东和徐大全,携手创造了太多让德国总部惊喜的业绩,他们作为博世在中国的“催化剂”,加快了博世在中国市场的步伐,而随着博世本土化战略的不断深入,其威力也越发不可阻挡。

(作者/李秋)【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