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5 > 2015年第5期

朱华荣 长安不空谈

作者:
张敏
时间:
2015-06-09 16:32:27

任职长安汽车总裁不到半年,朱华荣作为技术管理者的能力已经凸显。在就任之初就表示“不折腾”、按照既有战略稳扎稳打发展、高位接盘的朱华荣,已经用数字将长安汽车推至一个新的高度。继今年一季度销量增速第一,行业排名第三后,今年1-4月份,长安汽车销量高达103.2万辆,同比增长16%,前4月销量首破百万级。其中中国品牌汽车60.63万辆,同比增长20%;乘用车39.73万辆,同比增长48%。销量稳居中国品牌第一,引领中国品牌持续走强。

这期间,朱华荣发布了未来十年新能源战略,将新奔奔生产移至长安铃木,与汽车之家等互联网企业达成战略协议等。日前,停牌近两个月的长安汽车(000625)募集资金约60亿元用于长安汽车城乘用车建设和发动机产能结构调整两个项目,用于解决眼下的乘用车产能饥渴。不久前的上海车展,长安汽车亮相RateonCC概念车和CS75四驱版,从此也可看出长安汽车力图将品牌上托的用意。

朱华荣在接受《汽车人》采访时表示:“我们的产品会进一步向上发展,从技术,配置,到技术含量都在发展,进一步提升品牌力和溢价能力。”作为国内惟一销量破千万的中国品牌汽车厂商,长安汽车已经连续8年位居中国品牌销量第一位,市值也从初时的3000万做到1000亿,这让朱华荣非常自豪与欣慰。尽管长安汽车一路向上,这并不影响朱华荣对于市场的冷静预测。 “中国品牌汽车的销量份额持续下降,从33.8%下降到去年的28%,今年一季度好像又出现了新的奇迹,回到了33%。但是,这种反弹是否能够持续?我觉得有待观察,我个人并不十分乐观。”在这种“新常态”下,汽车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即便是保持良好增长趋势的长安汽车,要实现今年290万辆,也并非没有挑战。

“长安将会努力超越这个目标,一直坚持既定的方案战略,特别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朱华荣再次笑着对《汽车人》强调。话语背后,是他一如既往的务实。

“再穷不能穷研发”

作为自主国家队的一员,长安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在业务结构上,长安集团是惟一依靠自主品牌支撑的汽车集团;在研发上,长安一直坚持传统的从无到有的正向研发。这是长安汽车区别于其他“三大”的重要特点。

在朱华荣看来,长安这几年的发展受益于其非常稳定的战略思想,例如,不折腾。但是从具体路径来说,光有思路,没有方案也难以达到成效。在长安汽车方案里面他觉得核心的就是把握汽车产业的本质。“汽车产业的本质就是为用户提供产品,提供服务,如果离开这两个核心那其他的都是空谈。核心就是你能不能把握住消费者的需求,长安这些年更多的是做了这样的工作,当然我们还会研发持续投入。”

在回答《汽车人》的提问时,他如是表示。对于长安的成功,行业分析认为,长安早在几年前布局的遍及全球的研发和设计体系,是其稳定增长的深层次原因。长安“五国多地”全球24小时协同工作的研发体系,确保了全球品质的产品,并提升了新产品开发的速度,而且重要的是能在第一时间采集全球汽车业的最新信息资源,为我所用,形成一套真正集全球之长的技术体系。这一全球研发格局,正是朱华荣带领团队在重庆、上海、北京、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诺丁汉、美国底特律等地建立起来的。

于长安汽车而言,加大技术投入是毫无疑问的事情。早在多年前,长安研发支出占收入比重超过了国际同行5%的平均水平,研发投入的增加也换来了技术实力的进步。“如果上级部门一考核你,你就把钱拿去实现利润,这是非常糟糕的。我们再穷也不能穷研发,我们肚子再饿也要勒紧腰带搞研发,这是我们在投入研发上的态度。”朱华荣坚定地说。

当然,在这背后,人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目前长安汽车已拥有研发人员6000余人、高级专家400人、外籍人才300人,先后1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正是因为当时的战略布局,才有现在长安汽车的全球研发体系,也使得长安汽车自主研发走在中国品牌前列。

不要被互联网+忽悠

回归本质,是当前很多企业的共有观点。什么是企业的本质?朱华荣认为有两点,第一,千万不要被所谓的互联网+颠覆等等这一系列观点忽悠,千万别忘了,通过产品和服务为用户提升并创造价值才是企业的核心。基于这一点,他认为,首先要有真正的研发能力。中国汽车产业和世界汽车产业有一百年的差距,是不可以弯道超车的。

“我工作了30年,做了26年研发,我相信没有弯道超车这种说法,弯道超车是一定要翻车的,所以我认为要脚踏实地做研发,脚踏实地利用全球资源来快速发展,路径、方法不同可以缩短这个时间,缩短和世界的差距。”朱华荣说得很实在。与互联网+颠覆行业的观点相比,他更希望长安汽车利用“互联网+”或者大数据打造让用户真正尖叫的产品。回归本质的另外一点是,要打造优秀的产品品质。在朱华荣看来,企业一定要和合资品牌对标,要达到同等水平甚至超过它。

而长安的产品与合资品牌没有质量差距是长安形成口碑的原因,以CS75为例,他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让中国汽车产业有一个深度的思考的产品。“大家都说SUV已经很多了,但是当CS75出来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对用户的认知是不够的。”只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长安CS75车型因为企业管控不到位,上市后加价8个多月还在加价,现在用户订货要等4个月,产量也在一提再提,这让朱华荣认识到,汽车业与汽车企业还没有远远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对于近来合资品牌热衷“官方降价”、打起价格战的行业现象,朱华荣明确表示长安不打价格战。

而令他拥有这一底气的是他认为长安自主已经对合资品牌造成了压力,而不是相反。“打价格战是行业发展的必经过程,但长安目前不会这样做。”他说,“其实现在自主品牌比合资品牌销量好,在长安自主品牌群体里面,有30%的用户是从合资品牌转过来的。原来中国自主品牌之间相互抢市场,而现在30%原来购买合资品牌的现在购买自主品牌,我们对合资品牌造成了压力。”而未来,在打造高品质产品的基础上,长安仍需持续不断打造品牌。

今年,长安汽车在品牌建设上也持续发力、合资合作创造出新格局。3月,随着长安逸动纯电动汽车的推出,长安汽车面向2025的新能源战略正式发布;新奔奔转产长安铃木下线,新奔奔3款PPO车型同步上市,开启了长安“私人订制”产品推广新模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惟一向外方输入产品的车企,改变了合资企业产品输入方式的格局,开创了合资合作的新模式……伴随着新品大规模投向市场,长安汽车的未来发展显示出强劲实力。同时,长安汽车若干整车研发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产品“四化”(平台化、家族化、通用化和模块化)深入推进。

但这并非意味着长安自主不存在隐忧。朱华荣认为,目前自主品牌最糟糕的问题是单一车型销量很小,平均才2.9万辆,长安正在努力打造逸动20万、CS7530万的明星车。“必须要打造这样的经典产品,把成本降下去,才能和别人竞争,否则的话没得玩。”他说。

“政府要为上市公司松绑”

不久前,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控股股东中国长安等10名特定对象增发约3.21亿股,募集资金约60亿元用于长安汽车城乘用车建设和发动机产能结构调整两个项目。在《汽车人》看来,此次募资引入了多方面的投资者尝试混合所有制,同时通过募资扩大自主品牌产能、提升精密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能力,长安汽车为实现其“2025远景计划”,从管理与产能入手,打造软、硬实力的表现。

今年年初,中国长安总裁张宝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5年,中国长安集团确保实现产销290万辆,力争3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保底75万辆,力争80万辆。2025年,长安要做全球一流的汽车企业,力争800-900万销售目标。按照预期,未来三年,长安自主乘用车年产销量将达到近120万辆,但公司目前重庆、北京、合肥三大生产基地设计产能仅54万辆,迫切需要提升产能。

长安目前产能主要集中在重庆、北京、合肥三大生产基地,为摆脱产能不足困局,去年长安汽车斥资28亿元对现有工厂进行扩充,同时还利用合资工厂代工增加自主汽车产能。将新奔奔交由长安铃木代工生产及全面释放固有产能外,长安汽车新产能规划也在逐步推进。不久前,长安汽车城乘用车项目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备案批准,长安将投资33.7亿元在重庆建设新工厂,该厂最大年产能可达36万辆,投产后长安自主品牌产能将增长七成以上。这正是此次募集资金所希望打造的产能。

如果说,新工厂的打造为长安汽车未来发展解决了产能限制问题的话,通过资本投资,在企业管理中尝试混合所有制经营,也是长安汽车适应国企改革潮流,在机制改革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在加快机制改革上,朱华荣认为要持续推进国企改革,尤其是对国有性质的企业包括像长安这种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大大松绑。

在他看来,汽车是个高度竞争的产业,走出国门是大势所趋。他向《汽车人》举例,曾经有一个国家邀请长安去参与招标,等手续没办完,人家说你别来了,我们招标已经完成了。“汽车企业要投资、品牌推广,如果按照我们现在很多合规性的管理方法,根本没法参与市场竞争,我们现在合规管理越来越严。”他有些无奈道。

(作者/张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传媒所有。欢迎转载,请务必说明出处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