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7 > 2017年第1期

张丕杰:工业4.0不是一场突然而至的革命

作者:
时间:
2018-10-24 16:51:03

以新能源、智能网联技术、车联网和汽车共享、汽车品牌本土化为鲜明特色的汽车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谁最先突破瓶颈,谁将会在下一世代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形成一股时代洪流,每一个实力国家都试图成为这一次大变革中的胜利者。

身处当代制造业核心地位的汽车产业,也面临着“再工业化”的巨大挑战。吸引眼球的新能源车,无人驾驶,抑或是汽车共享经济与智能化出行解决方案,这些林林总总的新兴事物背后,都离不开汽车工业升级的大命题。

2016年12月,在三亚·财经论坛这一国际性高规格论坛上,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张丕杰就“工业4.0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升级之路”这一主题,分享了一汽-大众对于这场大变革的深度思考与前瞻探索。

作为德国与中国的合作典范,同时也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品牌,一汽-大众骨子里既有来自德国“工业4.0”的基因,更有着“中国制造2025”的血脉。因此,张丕杰的此番阐释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有着强烈的代表性意义。

首要任务是创新

“汽车智能制造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未来方向是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是互联网与大数据在制造中的应用与分析。”

张丕杰在演讲中再次谈及汽车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表示,汽车智能制造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创新活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领域融合与创新的加深,正引发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

事实上,无论是一汽-大众“创享高品质”的品牌宣言,还是此次论坛的惟一官方指定用车全新一代迈腾所提出的“领 创如你”口号,都把“创新”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而在整个一汽-大众的成长过程中,创新能力也成为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的汽车产品将朝着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的方向转变,因此需要车企工厂在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目前,一汽-大众已经在车型开发、流程标准、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变革。据悉,近期一汽-大众又与IBM、华为、清华等世界领先的信息科技机构展开合作,合力打造“智慧工厂”,未来将持续加速创新与数字化战略布局。

绿色发展是未来

智能化与新能源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公认的发展方向,而清洁能源与零伤亡的绿色交通时代,是在这些创新的最终目的。作为中国最老牌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汽车品牌,一汽-大众在这些维度上也在进行着自己的探索。

“汽车智能制造的未来将是绿色发展。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新能源技术成熟尚需要时间,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纯电动化不会一蹴而就,因而传统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共存发展。”

张丕杰提到了奥迪A6L e-tron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是一款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新能源车型,其百公里油耗仅为2.3L。根据大众的计划,其到2020年将会推出2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7款将在中国本土生产。

此外,根据大众2025战略规划,其在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将加大投入,并计划在10年内实现无人驾驶系统的开发和许可,而跨品牌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也被大众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新能源、智能化与移动出行解决方案这三个方面,将构成未来大众绿色发展的关键要素。一汽-大众作为大众在华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同时也是中德合作的代表,有责任带动全产业链协同绿色发展,以“绿色实效”引领“绿色未来”,推进人、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两大难题待解

“互联与大数据是汽车智能制造不得不面对的两大课题。对于汽车制造而言,互联就是要把设备、生产线和员工通过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无所不在的智能制造系统。至于大数据的应用,未来将会渗透到企业运营、价值链乃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针对未来发展,张丕杰也提出了难点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效率,决定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速度和深度。

过去几年来,德国几大车企都纷纷在不同场合,展示了自身在工业4.0的指导思想下,通过数据互联和大数据分析在智能化生产上的应用。无论是大众、奔驰还是宝马,都已经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产品开发的速度和精度。而反观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在摸索和尝试阶段。

“工业4.0不是一场突然而至的革命,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革新,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升级进程。”

在谈论创新与变革的同时,张丕杰也强调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因为对于工业升级来说,重要的不是目标的伟大,而是过程的可操作性。

面对当前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战略,中国也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以新能源、智能网联技术、车联网和汽车共享、汽车品牌本土化为鲜明特色的汽车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谁最先突破瓶颈,谁将会在下一世代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张丕杰演讲全文:

关于工业4.0,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这是德国率先提出的概念,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提出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而我们国家也在去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未来将全面对接“德国工业4.0”。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德合作将迎来全面升级,一汽-大众作为中德合作的典范,也将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遭遇转型期的阵痛,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中技术含量、智能化程度较高,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代表,体现着一个国家综合工业实力水平,将成为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先导阵地。此外,汽车行业又不仅仅是汽车一个单一的产品,它还将会带动电子、玻璃、橡胶、化工、钢铁等很多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布局,因而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显得最为迫切和重要。接下来,我就有关汽车产业智能制造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想,稍后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第一,汽车智能制造的首要任务是创新。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汽车智能制造的成功需要激发创新活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领域融合与创新的加深,正引发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为此,我们将在车型开发、流程标准、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变革。未来,汽车产品也将朝着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的方向转变,这就需要我们的工厂在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过去几年来,德国几大车企都纷纷在不同场合,展示了自身在工业4.0的指导思想下,通过数据互联和大数据分析在智能化生产上的应用。无论是大众、奔驰还是宝马,都已经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产品开发的速度和精度。而反观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在摸索和尝试阶段。

在这一转型升级过程中,智能工厂将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利用物联网、设备监控等技术,减少生产线上的人工干预,构建一个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人性化工厂,最终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过去单一的大批量生产时代将被淘汰。近期,我们与IBM、华为、清华等世界领先的信息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合力打造一汽-大众 “智慧工厂”,在技术创新和业务数字化走出了重要一步,未来将会持续加速创新与数字化战略布局。

第二,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汽车智能制造的未来将是绿色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将是国家发展汽车产业的方向,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智能互联汽车都将是国内未来发展重点。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新能源技术成熟尚需要时间,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纯电动化不会一蹴而就。所谓欲速则不达,因而传统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共存发展,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和规律。实际上,现在中国的环境压力非常严峻,对汽车环保也提出了一些硬性的要求,除了汽车本身的技术要创新,要减少排量、排放,提升排放的水平外,我想更多的应该是要大家一起带动全产业链协同绿色发展,以“绿色实效”引领“绿色未来”,不断推进人、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近期我们发布了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奥迪A6L e-tron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2.3L,这也是一汽-大众当前倡导“绿色实效”的发展理念的最新成果,从绿色工厂到绿色生产,再到绿色伙伴,我们致力于带动全产业链的绿色协同发展,以“绿色实效”引领“绿色未来”。

除了创新和绿色发展这两个关键点之外,综合目前汽车制造业现状以及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互联与大数据也将是汽车智能制造不得不面对的两大课题。对于汽车制造而言,互联就是要把设备、生产线和员工通过网络紧密地联络在一起,所有信息都是实时共享,这样就组成一个制造能力无所不在的智能制造系统,比如把工厂的机器以及人连接到网络中去,机器与机器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实现对话,越来越多的关键工序将由机器人来完成,大幅提升汽车制造的生产效率。

而关于大数据的应用,未来更将会渗透到企业运营、价值链乃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但是,如果只是将数据收集好而不做任何分析,那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只有对工业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比如根据统计出来的用户喜爱偏好数据,来给用户定制进行个性化的配置,让人们拥有更多自主权来选择一辆符合自己个性化的汽车,不仅会为汽车智能制造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科学的管理,而且也会带来更高的研发生产效率,更低的运营成本。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工业4.0不是一场突然而至的革命,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革新,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升级进程。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进程中,对于中国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而言,既是极为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技术上赶超发展、结构上加快升级的重大机遇。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