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7 > 2017年第8期

发达国家市场: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

作者:
时间:
2018-11-23 14:48:55

到动笔之时,2017年上半年已经成为了历史。回首上半年,无论是国内车市还是国际车市都经历了动荡与变化。最终中国市场以3.81%的涨幅收官,这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但1335.39万辆的成绩单依然站在了世界汽车市场销量的首位。

与中国市场经历跌宕起伏、最后仍然实现上涨的情况不同,美国市场没能延续去年年底的冲高态势,今年上半年整体汽车销量约为845.7万辆,和2016年上半年相比下跌2.1%。与其说是今年上半年的运气不好,倒不如说成就了2016的完美结局,却给了2017年一个悲剧性的半年成绩单。

与下降的美国市场不同,欧洲和日本市场上半年都实现了上涨。其中欧洲市场的月销量已经恢复到2007年金融危机以前的高位,似乎欧洲的复兴已经是板上钉钉。数据会说话,也会说谎。很大一部分汽车销量的增长是由经销商的压库推动的,这就与美国去年底的冲高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

在所有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中,最受关注的除了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之外,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印度。仅看6月的单月数据,印度市场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8.7%,这个数据看起来是让人惊讶的,毕竟它可是被很多汽车厂商看好的“下一个中国“。

但这个下跌更多的是缘于从1月开始的大幅上涨,今年1-5月,印度市场的增长率始终在5%以上,甚至超过10%。上半年的整体销量增长率也保持在了6%的高位。单月的下跌并不能证明市场的走势,相反,适度的调整是为了实现接下来更好的销售目标。所以印度6月超过5%的下跌也是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

纵观上半年的国际市场,经历了很多“黑天鹅”事件。其中最受到关注的就是通用将欧宝出售给PSA。这对于国际汽车厂商的排位是有巨大影响的。没有了欧宝的通用,虽然甩掉了一个巨大的包袱,却放弃了自己全球第三的位置。

通用美其名曰,将注意力集中于利润高的市场,还声称将在下半年退出南非市场。这么激进的战略收缩,成就的是雷诺-日产。雷诺-日产联盟以1-6月全球累计销量526.8万辆,击败大众(515.6万辆)和丰田(512.9万辆)夺得全球销量冠军。一朝收购三菱,戈恩不仅是实现了进入“世界三大汽车制造商”行列的目标,更是一举夺下了第一,成为不折不扣的黑马。

当然,眼前的黑不一定是黑,就像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虽然增长率不如新兴市场那样迅速,但像新能源和自动驾驶等领域,这些国家的空间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若想在这两块市场实现我国汽车制造的弯道超车,发达国家市场还是值得关注的。

上半年,“一带一路”可以说是热点话题。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之下,中国企业越来越关注国际市场。但你说的红也未必是红,事实上,高增长的红利背后是未来即将到来的高竞争,例如印度和东南亚。这就意味着,我国车企看到了新兴市场的机会,却不能激进,因为这里也是别人的目标,同时也是下一个战场。

虽然美国市场去年年终的突然发力,使得市场最终收获了上涨的结果,但是今年上半年,美国市场的销量似乎就没有那么好了。也可能是2016年年末的冲高,消耗了部分今年的“运气”。

自进入2017年以来,美国汽车市场销量一直呈现低迷的态势。6月美国新车销量约为147.5万辆,同比下滑2.9%。上半年,美国整体汽车销量约为845.7万辆,和2016年上半年相比下跌2.1%。如果按照这个态势,行业咨询公司Autodata预计行业经季节调整后的销售年率为1651万辆,为2015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UV的增长和轿车的下跌。今年上半年,美国紧凑级轿车的销量下降了6.6%,全尺寸轿车销量下降了18.5%,小型轿车销量下降了18.4%。但SUV和皮卡的总销量达到了350.97万辆,在汽车市场整体下跌的大环境下,依然实现了7.24%的增长。

中美两国对于汽车的审美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就有一条——以大为美。福特F系列皮卡长期占据着美国汽车市场的头把交椅,前三名的位置都被皮卡垄断。前几年,在排行榜上,除了皮卡就是经济节能的日系车。但观察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到,SUV在榜单上的位置越来愈靠前。

不仅如此,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报告,今年前四个月,美国约有三分之二的SUV车主重新选购SUV或跨界车,车主忠诚度达到历史新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面对不断变革的市场需求,车企也要不断调整生产策略。

据路透社报告称,由于美国汽车销量持续下滑,用户多转向SUV以及皮卡车型,通用近期正在审查旗下六款车型,并考虑在未来几年内停产,其中包括曾是突破性产品的混合动力车——雪佛兰沃尔特(Volt),另外别克君越(LaCrosse),凯迪拉克CT6、XTS,雪佛兰Impala、Sonic也在计划停产车型之内。

在快速下跌的形势之下,各家车企开始审视自己目前正在生产的轿车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就不足为奇了。其实,这也并不是通用第一次在美停产国内热销车型,例如在市场风生水起的威朗,其实早在去年10月就已经在美国市场停产,之后一直在中国市场继续售卖,变成了“中国特供”。将特定车型针对特定市场是无可厚非的策略,但一次性砍掉这么多车型,是否会对之后通用的整体销量造成影响?

事实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句话在美国汽车市场上也同样适用。数据显示,当地时间7月1日,通用汽车有接近100万辆轻型汽车未售出,其库存规模相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39%。与此同时,美国车市整体库存规模也接近历史空前高位。销量下跌已经给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汽车库存接近历史高位更使得人们对市场的预期开始下降。

春江水暖鸭先知。销量只是表象,到底市场怎么样还需要看工厂。从这一个维度来看,好像并没有十分乐观。今年上半年,通用就不断传出减产、停产的信号,裁员的风声也甚嚣尘上。这应该不是一直宣称想要制造业回流以刺激就业的特朗普所愿意看到的。

当然,特朗普不希望看到的不止这一点。可以看到,在底特律三巨头销量整体下跌的情况下,日系车在美国却出现了上涨。数据显示,丰田6月在美销量同比增长了2.1%,本田提升近1%,日产销量增加了2%以上,斯巴鲁同比增长11.7%。这同时也说明了,日系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在逐步增长。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几大发达国家汽车市场中,美国相对的开放程度还是很高的,它不像欧洲和日本市场的壁垒那么严重。这应该算作是一项优势。但是在发达汽车市场最不缺的就是产品,中国企业意图进入美国市场,产品是基础。

同时,打好了基础才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汽车从生产走向最终消费,每一步在类似美国这种发达国家市场都十分完善,这就意味着这其中的任何一步都不能放松。并且,考虑到美国市场正处于新的低谷期,特朗普又不断放话要给进口汽车增加关税,意图让所有在美国销售的汽车都进入美国生产,以此来刺激就业。这些都为想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不小的挑战。

在谈论“一带一路”中国车企出海之时,笔者就注意到,站在中国企业目前自身的状况来看,发展中国家市场似乎更适合我们现在的状况。当然,仅限于产品层面。像是印度和东南亚市场,早就被日系车企占据,东南亚更被称作日系车的“后花园”,销量占比甚至要超过其日本本土,更别提还有关税等因素的限制。从这一方面来考量,发达国家市场也具有一定优势。

目前来看,美国汽车销量正处在低谷期。在整体下跌的大环境下,若想在美国市场立足,从选择产品到生产,最终走向消费,任何一步都不能放松。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要做的还有跟时间赛跑。

谈到国际汽车市场,欧洲自然是不能落下的。作为汽车的发源地,欧洲不仅在汽车生产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重要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此前欧洲汽车市场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持续下滑,但是如今局势似乎开始好转。连续性的上涨让大家开始认为欧洲汽车市场的复兴终于来了。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布的上半年欧洲市场汽车销售数据显示,2017年6月份,欧盟地区的乘用车注册量微增2.1%,售出共计1491003辆,而今年上半年销量达8210921辆,增幅达到4.7%。

从单月数据来看,欧盟地区月销量达1491003辆,这个数字已经接近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的销售水平。其实,5月份欧盟的新车销量就已恢复至2007年的高位。这些可以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欧洲市场正在逐步复苏。

但从各国的销售数据来看,在复苏的大环境下市场的脆弱性也很明显。可以看到,在欧洲五大市场中,英国上半年销量出现了下跌。其实在今年3月英国汽车销量曾创下新高,但在随后的4月出现了20%的下跌,之后的两个月仍然持续下跌,实现了6年来首次连续三个月的销量下滑。一方面是受4月汽车税上调的影响,另一方面,英国正处于大选的动荡阶段,政治不稳定和恐怖袭击的负面影响都反映在了汽车销量上。

当然,欧洲市场中也不乏亮点。意大利和西班牙市场累计销量增幅在五大市场对比当中依旧表现强劲,累计同比增幅分别达到8.9%和7.1%。但是数据会说话,同时也会说谎。实际上,这两国汽车销量的增长多是由经销商的压库推动的。

在欧洲汽车销售主要是三大渠道:对私人客户,这个是最有利可图的;其次是车队销售(包括经销商自提和日租车);最后是周边业务,这个是最不赚钱的。据意大利汽车进口商协会的数据显示,意大利6月份大客户销售额增长了33%,对日租公司的销售额增长了43%,而对个人消费者的销售额反而下降了3.1%。

西班牙市场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今年6月,西班牙市场私人买家的注册量提高了3.6%,同时对大客户的销售额增长高达23%。而且,为了实现销售目标,经销商不得不进行“自我登记”。数据显示,西班牙6月份销售额的25%是在本月最后两天进行的。看来为寻求好看的销售业绩,对数据进行“包装”并不是中国的专利。这种相当于提前“消费”了未来的销量,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这些国家若想延续增长态势销售的压力将会更大。

除了我们经常关注的欧盟五大汽车市场以外,从增长率的维度来看,在欧洲地区增长率较高的国家很多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像是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国家的增长率均超过10%,甚至20%。虽然高增长是在较低基数的前提下才得到的结果,但是如此快速的增长率自然不能忽视。

看到销量,很多人不禁会问,欧洲市场未来的增长潜力在何处?这就不得不提到电动车。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远远高于欧洲,但是论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决心,谁都比不过欧洲。

首先是政策上的决心,很多欧洲国家近几年都不断立下了类似“生死书”一样的禁令。法国2040年全面禁售燃油车;德国2030年后禁售传统内燃机汽车;挪威与荷兰更是宣布2025年禁售燃油车。英国政府甚至直接宣布计划建立英国核心电池生产和发展中心。这样一刀切的禁令和大力的支持足以显示欧洲国家发展新能源的决心。

作为汽车的发源地,欧洲在汽车生产与创新方面的实力自然是不容置疑的,市场也对新能源车的接受程度要优于其他地方。从数据来看,去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虽增长至75万,但占比不足1%。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的优势就显现出来,欧盟的大部分国家电动汽车占有率远远超过了1%,其中,挪威电动汽车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惊人的29%。同时,欧洲的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都为新能源在欧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优势条件。

我国也是新能源的产销大国,很多企业都希望在新能源领域赶超国际知名汽车制造商。走出温室、走向国际市场是我国车企必须走出的一步,现在在新能源领域,已经有人准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前不久,上汽大通发布规划,2017年下半年,上汽大通EV80将在法国上市。未来,上汽大通的新能源产品还将陆续进入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外市场。

虽然勇气可嘉,但是走向发达且成熟的汽车市场意味着将直接与几大汽车制造商在技术、产品、营销、售后等等层面竞争,更何况还有各种看不见的壁垒。上汽大通的勇气或许来自于产品,据悉,从产品开发起,上汽大通就直接对标世界发达国家的标准和水品开发产品。对于成熟市场来说,最不缺的或许也就是产品,仅靠产品取胜的道路并不好走。而且“中国制造”虽然早已走出国门,获得了很多国家的认可,但其中并不包括汽车。中国汽车在欧洲的品牌力是否能够经得起考验,还是个未知数。

无论怎样,上汽大通从新能源领域进入欧洲,可以说给中国其他车企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欧洲市场并不是铁桶一个,完全不能进入。新能源给了我们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想发展成熟的汽车市场,其实并不容易。

我们经常谈到日系车,却鲜有谈到日本汽车市场。按理说,作为汽车制造强国的日本,销量并不低,但这些都不属于任何一个外来者。

根据日本汽车经销商协会公布的数据,日本2017年6月份新车销量477470辆,同比大涨13.4%,已连续两月保持10%以上的增速。上半年累计销量2782542辆,同比增长9.2%。

作为发达国家的成熟汽车市场,能够保持两位数的增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日本市场都被本土汽车制造商所垄断,销量前十名的榜单上没有任何一家外来者。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光日本本土车企销量所占的市场份额都达到了九成,这个绝对性的优势就已经可以使意图分割日本市场的外来竞争者望而却步。

当然,汽车作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不仅在本国拥有绝对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仍旧保持领先地位。几大主要的汽车市场均有日系车的身影,虽然在有些国家不能达到像在日本国内一样的优势,但也能够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竞争者。这其中显然并不包括欧洲。

欧盟汽车市场一直以来都是本土汽车制造商的天下,不过这一“规律”或许在未来会受到冲击。就在不久前,日本与欧盟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达成了框架协议,将有超九成商品品种取消关税。其中,欧盟将立即取消92.1%(以贸易额计算)的汽车零部件关税。在乘用车方面,双方正就在协定生效后,欧盟利用7年时间取消对日本车征收的进口关税(最高10%)进行协调。

至于这一协议何时能真正生效,并发挥怎样的作用,尚需更多时间来验证。但毫无疑问,这对于日系车企来说是极大的利好。

纵观国际市场,欧洲汽车生产商只有在本土和中国才处于领先地位,在其他地区,都或多或少能看到日系车的身影。仅就几大汽车市场而言,在美国,今年上半年,美国本土三大汽车制造商均或多或少出现下跌的情况下,日系车实现了上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日系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在不断提高。东南亚和南亚这些新兴的主流市场更被称作是日本车企的“后花园”。

虽然欧盟对于日系车方面仍有关税壁垒,但是逐步消除关税的趋势已经可以预见,欧盟也在等待一个可以妥协的时机。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