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17 > 2017年第10期

自动驾驶的三个泡泡

作者:
时间:
2018-11-27 17:03:31

人们担心,尽管整车制造商有能力获取大量数据,但仍然在训练决策系统上缺乏进展;而IT公司和基础硬件公司则为数据来源发愁。

一觉醒来,我们似乎已经进入自动驾驶时代。作为人工智能重要的分支,发展最迅猛,引来的资本关注也是空前的。

尽管谷歌从2009年开始,一直在做自动驾驶的研究,但直到2014年,才开始大范围铺开。所有一线车企都投资了自动驾驶,推出各种发展计划,收购创业公司,互联网科技公司和通讯、芯片公司也积极参与进来。

人人都惟恐错过这场技术的盛宴,资本就是他们进场的门票。人人都相信,投资将在数年内产生回报,分析机构开出各种版本的支票,仿佛他们都摸过预言的水晶球。

从2020年商用化到2030年智能汽车渗透率超过2/3的预测,比比皆是。那为什么我们还没用上这套系统呢?按照预期,我们在5-7年内会用上,但到那时,恐怕仍然距离成熟无人驾驶仍有5-7年。

如此一来,自动驾驶吹起的泡泡,恐怕不止一个。

技术泡泡

自动驾驶的技术核心,并非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而是决策系统。决策系统越“聪明”,人类越放心将方向盘交给它。

和人类驾驶员一样,机器也是要学习的,它们需要被训练成能对付各种路况和突发事件。因为事先无法穷尽所有可能的情况,人们就希望自己的车能学会这一切。这套以大数据喂养的训练算法,被称为深度学习。

而主流的深度学习没有号称自己是模拟大脑的(不包括人类脑计划,这些项目的任务并非深度学习)。严肃的学者都承认,人工神经网络(用数学模型模拟神经元)只是生物神经网络的简化模型而已。但在舆论风潮里,人工神经网络简直就是缩小的人脑。

虽然深度学习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譬如在模拟复杂路况下,自动驾驶汽车采取了明智的决策。后者极大地引发科技公司争先投入大量资源,但接下来则是漫长的平台期——自动驾驶技术实际进展很小,与公众被炒爆的期待值相差越来越远。

在自动驾驶系统的训练模型中,需要拿大量的数据去填喂——即搭载自动驾驶传感器的有人驾驶平台上获取的数据(特斯拉和丰田正在大肆搜集用户数据)。

就像给深度学习系统100万张各种猫的图片,再给它一张全新的猫图片,它认出来了。但给一张狗的,又茫然不知。AlphaGo就被填喂了众多对局和棋谱,它的等级分已经超过任何历史上已知人类棋手,但它仍然不会做别的,比如下国际象棋。

人们担心,尽管整车制造商有能力获取大量数据,但仍然在训练决策系统上缺乏进展;而IT公司和基础硬件公司(譬如英伟达)则为数据来源发愁。

深度学习的训练价值在于无监督学习,而能够用于实践的,却是有监督学习。就像你在自动驾驶汽车里面喝着咖啡唱着歌,突然系统宣布转入人工驾驶,紧接着你就看到迎面一个大货逆行过来……深度学习面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强行甩锅且不给“交班”时间,画面不要太美。

在爆炒两年里,我们看不到商业化自动驾驶系统,就是因为所有的研究机团队都陷在瓶颈里,只是他们不好意思承认而已。

自动驾驶技术实际进展很小,与公众被炒爆的期待值相差越来越远。

人才泡泡

研究自动驾驶的硅谷企业,包含谷歌、优步和整车厂收购的创业企业,他们最初的人才,往往来自密歇根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和斯坦福。

创建Google X试验室的塞巴斯蒂安·特龙,离职回到斯坦福教书并创建了自己的企业。他表示,优步以近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拥有70名员工的自动驾驶卡车新创公司Otto。通用汽车花费10亿美元收购40名员工的初创企业CruiseAutomation公司。其实,优步和通用是在花钱买人才,一个人才的市场价格是1000万美元。

在特龙看来,随着需求的增大,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大。硅谷自动驾驶人才的市场价格在两年前就已经飞上天。猎头公司都蹲守在这些企业和大学的门外,一旦发现有人想离开,就挥舞支票簿,试图高薪引诱。梅隆大学机器学习学院就被挖得千疮百孔。学院院长汤姆·米切尔(Tom Mitchell)称,优步去年“洗劫”了学院,优步至少重金挖走了40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家。学生们开玩笑说,现在学院连个做PPT的助教,都被学院盯紧防止被挖。

国内相关产业人才没有达到硅谷那样的价格,但相关专业博士毕业两三年,年薪至少50万人民币起跳。

现在的自动驾驶领域,最赚钱的是“人头”生意,因为该领域的人才实在是太短缺了。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推荐算法,只要跟这些专业沾边的,一网打尽。

有人统计过自然语言处理的算法工程师招聘广告,招聘的职位达到700多人。而国内从事相关专业的高等级人士(几家相关专业毕业的、有工作经验的博士),总数也不过如此。

细分专业如此,整个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争夺更是达到白热化程度。根据某猎头公司不公开的价码,该领域职位最低的工程师年薪在30~50万,创业公司中的研究员则在50~100万之间,项目主管或CTO则大多会在年薪80万以上且上不封顶,普遍在150万左右。

而大公司里面,高级职位薪酬高过创业公司,基础职位薪酬则低于后者。据称,相关项目运作经验的高管,多半出自百度、微软亚研门下。业内年中听闻某猎头公司企图以1300万元年薪挖一个做人工智能来创业企业任CTO。

一个年薪千万的团队,起码要给企业创造过亿利润,才具备相应价值。但很遗憾,目前所有的公司都处于烧钱阶段,根本无利润可言。

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业务主线的公司,大多以整车厂为业务方向。

投资泡泡

相比人力投入,这些公司在自动驾驶业务上还没见到回头钱,投资周期多以5年起。

有数据表明,仅2016年以来,我国已经有145家企业投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领域,他们中间除了BAT这样的科技实体企业,还有大量PE和VC机构参与。

以自动驾驶技术为业务主线的公司,大多以整车厂为业务方向。大量的研发支出。目前现金流上巨亏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业务上也无法找到可以用于衡量的增长指标。

投资机构只能相信一些在学术上有已被证实成就的人,尽管他的公司可能商业上不成功,但他的学生和人脉会进他的公司,这些人可能带来一些商业逻辑更强的人一起“重建”公司,到那时投资更有把握。但机构们大都心急,在第一阶段就大举杀入。

也就是说,投资人投的就是人,而不是公司。这颇像前两年O2O、VR的天使轮投资模式。但从没像今天投资自动驾驶这样疯狂,仅靠一个团队,什么都没干,就能撑起上亿美金规模的融资。

2016年突然爆发的自动驾驶舆论热度与投资热度不谋而合。但不是所有投资人都清楚,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到实际场景,需要很多年的时间。2020年、2025之类的承诺,多半出于给投资人打气的目的。

前两年热度空前的VR,今年迎来了低谷。而自动驾驶应用前景比VR更大,也许投资人能熬住更久的时间不去想盈利的事。当投资人一看到“自动驾驶”字样的企划书就摇头的时候,可能就迎来了自动驾驶的投资低谷。到那时,三个泡泡可能一起破裂。

虽然过早的商业关注,对自动驾驶技术进步可能是阻碍。但泡泡破裂后回归理性,结果并不坏。

学术界上一次突破(深度学习算法)在自动驾驶上应用红利马上就要透支完毕,问题是,投资人是否有耐心等待下一次突破?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