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21 > 2021年第8期

布兰森的首飞与创新

作者:
齐策
时间:
2021-08-15 10:11:12

 

尽管遭遇诋毁,但座票大卖的“白骑士”告诉我们,这一新市场已被创建。未来并非已经注定,而是尚未被创造出来。没必要重新“发明轮子”,但有必要为人类与生俱来的物理移动愿望,创造崭新的方式。

 

作者|齐策

 

7月11日,维珍集团的老板理查德·布兰森,乘坐维珍银河飞行器“联合体”,完成了太空飞行(曾名“白骑士二号”)。作为自家产品的第一批客户,成为首个进入太空的亿万富翁。

 

对2004年成立的“维珍银河”来说,这是个好消息,比它作为“太空旅行第一股”登陆纳斯达克时还要振奋人心。它的商业模式终于建立起来了。

 

 

目前“维珍银河”已经揽客600多位,每位25万美元。这个定价,据说不比目标客户度个假花销更大。未来随着客户增加,还可能降价。

 

低配版飞船,创新在哪里

 

太空旅行不是新鲜事,但此前无一例外都是“非商业”的。特别是冷战时期,各国所有航天行为,都以国家战略和军事竞争为着眼点。

 

当前竞争这一新市场的有三家公司,另两家是亚马逊老板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和特斯拉老板马斯克的“SpaceX”。创始人分别是50后、60后和70后,共同点则都创建了商业帝国,喜欢冒险,充满对新业态的渴望和创意。

 

据说,蓝色起源将在7月20日之后的几天发射。贝索斯强调,“维珍银河”不是真正的太空旅行。原因是它飞到距离地面80-90公里高空,没有超越“卡门线”。大多数宇航组织只承认维珍银河是“亚轨道”飞行。SpaceX可能执行国际空间站摆渡生意,对太空旅游暂时兴趣不大。

 

这样看来,25万美元可以换得4分钟的失重体验、几分钟的地球轮廓欣赏、3马赫的危险飞行(2014年试飞死过人)和航天飞机式的降落过程,全程90分钟。

 

 

报名者趋之若鹜,这生意看来有得做,前提是不出重大安全事故。马斯克评论“私人航天”的模式说:“我们不同于国家,造出的玩意必须马上赚钱才行。”

 

但是航天大国大多对“白骑士”不屑一顾,理由也在于,它不是真正的宇宙飞船。但如果把“白骑士”的游览体验提升到入轨水平,那么整个设计就要大改,成本可能会翻10倍,对比一下SpaceX的票价就可知道。

 

专家的缺点,就是太拘泥于既有路径,不理解市场,也不理解创新。SpaceX致力于回收一级火箭,有国内航天专家表示,此举技术上可行,但“完全没必要”。因为低温燃料导致“桶变形”,回收复用成本高过造新的。

 

结果则是专家被打脸,SpaceX实现了低成本回收复用。到今天,SpaceX已经成功完成60多次发射和29次回收。单位有效重量发射费用,比廉价著称的俄罗斯质子号火箭还要便宜。

 

民用航天,美国扛旗

 

严格地说,无论“白骑士”,还是蓝色起源、Space的“猎鹰”都没有新发明全新的航天产品。他们在市场上采购成熟发动机、伺服机构,代工生产机械结构件,自己写控制软件,整合数据处理系统。

 

 

就像特斯拉在市场上所做的一样,他们是系统集成商,只需要梳理供应链,让供货商按时、按约定技术标准供货。只不过,和传统主机厂比起来,供应商少了一个数量级,这让整合变得更容易。

 

美国民用航天之所以走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前面,源于其国内航天组件的先进和标准化程度——以至于降低宇航级标准,改用军标甚至民用标准生产,都可以获得不错的可靠性。在这个子领域,中国庞大的工业生产实力不起作用,因为这个领域完全没有大规模生产经验可以复刻。

 

但是,三家私人航天公司仍然有惊人的创新。

 

三个创新态

 

他们至少有思路的创新。我们掌握的工程工具日益精细,但也不断暗示“渐进思路”,任何冒险、过度商业化的行为都被禁止。技术障碍不是重点。

 

禁锢创意的,可能只是一些认知偏差,阻碍我们看到商业上的可能性。我们没有严肃地对待灵感和一瞬间的奇思妙想。

 

 

他们也进行了“类比”创新。出租车市场存在,共享出租车市场竞争也趋于白热化。航空座位便宜易得,人类也早有把同类送上轨道甚至月球的航天能力。人们熟悉的航天,从诞生之日起担负了大国形象和战略打击的任务,成本考虑是非常靠后的。那么为什么不以商业运作的原则,以廉价的成本实现这一点呢?

 

如果将航天商业化,就要去除所有不必要的成本,这符合第一性原理。执着于最主要的任务,把所有不必要的“支线任务”全部砍掉。

 

他们同时进行了“扩展创新”。当寻求突破的时候,所能找到的机会都由起始要素决定。从用途出发,寻求新的组合方式。譬如帮助行走的假肢,一开始都是模仿脚的形状。这是美学需求,而非运动需求。

 

参考袋鼠后肢、滑水板,“刀锋假肢”应时而生,大大强化了运动能力。而碳纤维、之字支撑结构和跖行动物,此前早就存在,为什么没人想得到呢?

 

换赛道,才是革命性创新

 

汽车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阶段,中国人的创新能力终于赶了上来。德国人发明了355电池模组之后,紧接着590模组也被摸索出来,这是在既有车体结构下的应用创新。中国公司受到启发,无模组(CTP、刀片)纷纷发布出来。显然,模组“从有到无”,的确是结构创新中很大的一步。

 

但是,仍然沿着既有路径的发展,没有跳出既有尺寸结构的思路。无论按照“扩展创新”还是“类比创新”的标准,他们都未能达到跃升的层次。

 

 

目前,全球电动整车和动力技术,回到规模成本比拼的赛道上。在这个赛道上,中国企业占据了优势,尽管能密上落后。这种领先让我们惴惴不安,因为它不是创新带来的红利。

 

现在新技术的苗头已经出现了。电池厂商都在大力发展固态电池,一旦获得商业上成功,主机厂积累甚久的电池控制技术,可能被大部分清零。固态电池没有电解液,对低温不大敏感,也不会导致大规模温度漂变。

 

但是,基于美国民用航天的创新标准,我们仍呆在既有赛道上。没有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创造新的需求。一切技术革新,为的是适应当前的产品和市场。这样,即便固态电池的性能和应用都达到美好的设想,其作用也比想象的小。

 

尽管遭遇诋毁,但座票大卖的“白骑士”告诉我们,这一新市场已被创建。创新是一场行为学革命,我们苛刻地审视自身,才可能突破视野的限制。沿着别人指定的道路,并不能产生伟大的创新。未来并非已经注定,而是尚未被创造出来。没必要重新“发明轮子”,但有必要为人类与生俱来的物理移动愿望,创造崭新的方式。

(作者|齐策)【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