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21 > 2021年第8期

“中美科技脱钩”能够实现吗?

作者:
赵英
时间:
2021-08-15 10:28:26

 

只要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继续深度引进外部资源,中美“科技脱钩”就难以真正做到。即便暂时能够实现的领域,也难以最终奏效。中国打破有关领域的封锁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文/《汽车人》特约撰稿人 赵英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政府向荷兰企业施压,禁止其向中国出售光刻机。拜登政府声称此举乃出于国家安全考虑。

 

美国政府认为,仅仅从芯片对中国下手还不够,要从产业链条的最关键处,卡住中国的脖子。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不仅没有对特朗普政府一系列打压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妄图与中国实现科技脱钩的政策做出改变,反而变本加厉,前几天还拒绝了500余名中国留学生的签证申请。

 

随着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愈演愈烈,对芯片“嗷嗷待哺”的中国汽车工业也要做好应对这种国际战略格局的长期准备。芯片供应短缺正呈现长期化趋势。

 

说起中美科技脱钩,有人颇为担惊受怕,有人则以此唱衰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还有人对中国自力更生发展高技术产业持悲观态度。科技领域的博弈,是大国间最高层次的博弈。美国在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重点制裁、封锁,表明美国已把中国置于同等级对手的位置。

 

但美国推动的“科技脱钩”真那么可怕吗?

 

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巴统”(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取消了“巴统”,代之以“瓦森纳协定”,继续对有关国家(包括中国)进行技术管制。

 

美国还通过国内立法及行政规制,对中国进行技术、货物出口管制,在敏感领域实行技术、货物封锁。但是,长期的封锁、隔绝,收效不大。迄今为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的航天产业、航空产业、核工业、造船业正是在美国长期封锁下,基本靠自己努力走到今天。对这些产业而言,“科技脱钩”影响极为有限。

 

 

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变化,主要体现在军民两用高技术的领域。在这一领域美国予以管制的判断及对象,由于不同政府的政治盘算,操作上有极大不同。20世纪80年代末,小布什政府就推出了一系列禁止向中国出口高技术及相关产品的严厉制裁措施。这种管制根据中美关系状况及美国政府战略判断,时紧时松。

 

特朗普政府上台,美国政府对中国的崛起处于焦躁、焦虑乃至抓狂状态。一帮非常外行的极端反华官员(例如现任美国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彼得·纳瓦罗),像猪八戒抡九齿钉耙一样,吃相难看地对华出手了。

 

特朗普政府缺乏章法的对华科技脱钩政策,到拜登政府这里换成了比较有学术范儿的所谓“小院高墙”政策。也就是,不必盲目在所有领域对华封锁,毕竟资本家与中国做生意也是美国利益所在,但是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关键产业链上筑起高墙,力图通过卡住中国高技术产业脖子,实现抑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意图。

 

然而,想法很好,能够实现吗?

 

从科学技术体系层次分析:

 

首先,在最上层是基础理论研究,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构成了核工业及核武器发展的基础理论;

 

其次,是应用理论,例如汽车产业中内燃机的燃烧机理;

 

再次,是产品生产、研发中的实验方法、制造工艺、流程、装备等等,也即产业技术开发、制造。例如在汽车产品开发阶段,要通过各种“碰撞实验”,检验产品的性能、安全性、可靠性。

 

在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实际上是很难封锁的。在应用理论层面,要想封锁,也很费劲,通过检索各种文献,就大致可以了解一般情况和动向。现在从网上就可以找到如何组装原子弹的知识。

 

以光刻机为例,基本工作原理是难以保密的,能够予以暂时封锁的是光刻机的制造流程、工艺及相关装备,也即在产品制造、研发层面的Know-How。Know-How以专利或技术秘密形态存在,是企业安身立命之灵通宝玉。

 

 

但是即便在产业、企业层面,百分之百的技术封锁也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在不同程度上,通过不同路径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技术外溢。

 

第一,只要出售有关产品,产品的购买者可以进行“逆向工程”,“盗版”名声虽然不好,但到了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时刻,任何一个国家也不会犹豫;

 

第二,通过人与人的流动与交往,虽然不一定产生直接的技术外溢,但总有些零星的信息、局部知识可以学到;

 

第三,全球化(包括信息、产品、技术)的进程,使得合作开发科学技术、产业间的分工与合作成为发展的主流。

 

无论从经济合理性还是技术系统性开发看,任何科技研发(包括军用、民用)如果想及时跟上世界潮流,降低自主研发成本,必须立足于全球信息流、物流、金融流、人流的基础之上,并且依托于全球基础设施。

 

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气魄,推进对外开放。中国的庞大市场,吸引着全球企业的投资、商品。在这一背景下,只要中国不自我封锁(像文革中那样),不故步自封,中国总能够找到打破“小院高墙”的路径与缝隙。

 

当然,上述技术外溢路径,对于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品开发,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立足自身开发,是打破技术封锁、科技脱钩的基础。

 

 

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应用理论研究层面,知识的可获得性很大,难以进行有效的封锁、隔离。但是,对中国来说,加强基础理论层面的开发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基础研究领域走到前列,是中国应对“科技脱钩”的基础。

 

在产业层面,即便美国建立“小院高墙”,仍然要建立在广泛的深厚的全球科技、产业体系基础上。由于美国政府的政治意图,今后在某些高技术产业领域,可能在共用底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独立的不同终端产品制造体系分支。

 

由于全球化的推进,更由于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系统、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品提供基地,而且产业体系具有自身的关联性与发展逻辑,中国总能够由产业外围、产业底层逐步逼进到核心。看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产业的位置变化,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中国在产业、科技的诸多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前列,进入“并跑”甚至“领跑”的位置。中国R&D投入已居于世界第二位。如果一味追求与中国脱钩,只能自外于全球科技体系。就像此次中国空间站发射后美国感觉到的尴尬。

 

美国自身科技力量固然强大,西方发达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与之抗衡的水平与力量。这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并不是在一切领域都完全按照美国的指令走。即便在冷战中,苏联和中国仍然从欧洲、日本引进了若干技术、装备。美国与中国科技脱钩难以做到;美国拉上西方伙伴与中国脱钩难上加难。

 

从上面的扼要分析可以看出,只要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继续深度引进外部资源(包括资金、人才、装备、技术),中美“科技脱钩”,就难以真正做到。即便暂时能够实现的领域,也难以最终奏效。中国打破有关领域的封锁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诚如AMSL(荷兰光刻企业)首席执行官皮特·温宁克所言,限制对中国出口最终会适得其反。短期或许有用,长期下去,深受其害的必会是AMSL。

 

不管美国用何种手段去压制、封锁中国,仍然浇灭不了中国勇于创新的热情,中国一旦“弯道超车”,研制出类似EUV的光刻机甚至是硅基以外的芯片,那么受伤不单是AMSL,更是荷兰的整个产业。

 

中国汽车产业对于芯片问题的解决,也应当充满信心。

(文/《汽车人》特约撰稿人 赵英)【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