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21 > 2021年第11期

胡汉杰:“蓝途”制胜不止于宏

作者:
张敏
时间:
2021-12-24 15:25:05

 

国内众多商用车厂家,基本上也都有新能源发展的构想,但一汽解放的战略架构,是独一无二的。它呈现出几个与众不同的特点。

文/《汽车人》张敏

 

日前,一汽解放发布了“15333”新能源战略,又称“蓝途行动”。

 

战略出发点源于两方面:

 

一方面,中国已经承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一汽解放作为国企、央企,有责任扛起自己的责任,商用车向来是碳排大户,战略性转入新能源,有助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另一方面,行业竞争和技术转型要求,这是一条暗线,但一汽解放管理层决定走在需求的前面,以主动的战略进攻,引领趋势。

 

 

国内众多商用车厂家,基本上也都有新能源发展的构想,但一汽解放的战略架构,是独一无二的。它呈现出几个与众不同的特点。

 

宏大的战略构想

 

当一汽解放董事长、党委书记胡汉杰宣布新能源战略的时候,媒体惊讶于一家商用车企业,居然设计了如此宏大的“叙事结构”。

 

一汽解放董事长、党委书记胡汉杰

 

“1”代表1个愿景。解放要成为E时代全球商用车技术引领者、标准制定者、价值创造者,为广大客户提供“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智慧交通运输解决方案。一句话,要当新时代的商用车领头羊。

 

“5”代表5大整车产品平台。从城市物流、公交、环卫,到长短途载货、自卸和专用车,几乎涵盖了所有商用车典型应用场景。

 

第一个“3”代表纯电、混动、燃料电池3条技术路线。

 

第二个“3”代表在研发、产能、生态领域3大布局。

 

研发又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即“四国九地”全球化新能源创新基地;“软件”则指的是再造IPD研发业务流程,强化新能源产品线研发组织,打造高素质研发队伍,做强研发体系能力,在新能源研发与科技创新上,率先迈入全球领先行列。

 

 

产能则聚焦于“零碳工厂”、氢能产业集群和“风光能源”为特色的纯电整车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即从生产源头开始,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排。

 

生态布局上,解放组建了哥伦布智慧物流计划4条航线中的“B航线”,围绕能源产业链组建联盟,建立共同的互联生态平台。

 

 

最后一个“3”代表3项新能源专属服务。这是重点。胡汉杰花了较多时间来阐释,为什么将服务上升到长期战略层面,因为它关系到新能源产品的根本竞争力问题。

 

在乘用车领域,用户痛点貌似和商用车没什么区别,都集中在“选、购、用、管、修、换”几个节点上。但是,胡汉杰指出,商用车是客户的生产工具,对可靠性和出勤率的要求,远高于乘用车。而且,在不同场景用途上,解决方案有很大区别。

 

譬如,城市环卫、城市物流等运营强度低的场景,可以充电补电。而高强度场景,譬如短驳运输、城市渣土车、长途运输,不能用充电模式,原因是客户没有时间等待,必须采取换电模式。如果基础设施不全,这一部分客户就不会考虑新能源方案。

 

 

不同于乘用车,解放给换电设计的商业模式,是“车电分离”。即给客户提供无电池底盘,给电池提供助力模式,通过设施支持,让用户在运营中降低成本。

 

对商用车运营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购车时付费,与运营取得收益后付费,有很大区别,后者对客户资金的压力小多了。

 

一汽解放还将推动、协同行业,把换电标准建立起来,而不是凭借自己的领先优势,先建立自己的模式,这样将避免各家重复建设。在胡汉杰看来,央企必须要有这样的胸怀。

 

不仅如此,在整车租赁、运力承接和二手车回购上,解放都打算建立官方平台,而不是依赖市场自然形成。

 

 

这样一套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为选择新能源商用车的用户解除了后顾之忧。

 

如此,一汽解放的新能源战略,既有宏观视角,又有具体措施,细节丰满,切实可行。

 

放眼长远

 

在“15333”战略中,以胡汉杰为首的一汽解放管理层,展示了超长的眼光,不但超越现任领导的任期,也超越商用车的枯荣周期、超越了通常的“5年计划”范畴。“15333”战略直接规划到2035年,这也是解放规划的另一独特之处。

 

为什么要规划如此之远的时间线?胡汉杰预计,传统商用车产品在第一、第二曲线2030年左右实现交叉,即新能源占比开始超过传统产品,2030年是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标志性时刻。按这样的时间倒排,是一汽解放成立新能源事业部的重要考量。

 

因此胡汉杰说,新能源乃至“新四化”是“必答题”。

 

销量递增计划中,到2035年销售新能源整车50万辆,占总销量超过70%,收入超过2500亿元;实现新能源市场份额高于传统车、新能源销量占比高于全行业的“两高”目标,将新能源打造成一汽解放事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绝对数字的重要性让位于新能源产品占比,一汽解放认定商用车的未来属于新能源。

 

 

商用车的新能源化,向来被认为是困难的。因为如果复刻乘用车路线,将导致客户的运营效率下降,收益减少。在产品竞争力上,如果放任新能源车的续航、补能、残值、购买使用成本比燃油车差,以至于不能用合理成本弥补差距,客户就不会认可新能源替代。

 

因此,要实现“2035”目标,就必须三线并举(纯电、混动和燃料电池)。

 

但是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三条技术路线,纯电最为成熟,且是主流。在一汽解放的几大车型平台上已经有产品落地,而且在多种应用场景上,对于使用痛点,都有解决方案,因此现阶段主要推进纯电路线。

 

 

混动排在第二位。这是基于现实考虑,混动保持动力“不掉线”的前提下,成本最低、减排效果明显。而且,一汽解放对发动机和动力系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研发力量,沉没成本很高,完全抛弃是绝大的浪费。因此,用在城市配送的场景再合适不过。

 

 

氢燃料电池需要等待技术成熟,目前一汽解放在同时推进研发氢发动机。原因是氢气和天然气的燃烧机理相近,而一汽解放在重型天然气发动机上拥有强大的技术储备,所以现阶段开发氢发动机,比氢燃料电池具有技术优势。

 

当然,氢发动机有一些特有的技术难点(超稀薄燃烧、抑制爆震、提升热效率等)需要突破。

 

这样一来,氢燃料电池和氢发动机就给了用户两个选择,都是零碳、零污染,前者效率高、成本高,后者则相反,可以基于不同场景下使用(主要考虑补能的方便性)。

 

 

氢燃料电池要缩小到2-3个平台,覆盖重、中、轻、客的市场需求。解放的策略是,系统集成以自主研发为主,目前电控软件、热管理这两项在氢燃料电池里最核心的系统集成技术,一汽解放已经有技术积累。

 

而电堆本身则以自主研发和合作并重的方式。不论哪一种动力方案,一汽解放的优势是产品系列宽,容易上规模,摊薄研发成本。重点还在于提升可靠性,提高出勤率,让用户买得起、用得起,并且能够增加更多的效益。

 

 

可以看出,一汽解放的“2035”规划有明显技术背景,对技术研发的难点和重点考虑得很清楚,路径清晰。

 

而且,所有动力方案都是基于“强场景”模式,即与具体场景结合得非常紧密,这是与乘用车非常不同的地方。乘用车讲究宽场景适用,而商用车无一不是专用场景,讲究在特定场景下实现最大经济效益,还是胡汉杰那句常讲的话,帮用户赚钱是硬道理。

 

现实承接性

 

胡汉杰对一汽解放步步为营,实现“15333”战略信心十足。

 

信心不是凭空来的,对于新能源战略,一汽解放拥有足够的技术底蕴。技术讲究承接性,即新一代产品比照上一代,新技术应用的比例不能过高。这是一汽解放战略的第三个特点:既有高飞的雄心,又能脚踏实地,不做不切实际的计划。

 

 

一汽解放目前已经完成J7、JH6、J6L、J6F等重、中、轻、微、客全系列141款新能源产品投放,成功实现了“传统车电动化”。站在这个高度上,2025年,解放计划完成智能化整车控制、电驱动、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等系统开发,实现新能源“核心总成数智化”。

 

2025年智能化目标的基础,是一汽解放目前处于行业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

 

 

当前,一汽解放已经完成了从感知融合到决策规划的所有AI算法模块,以及自动驾驶软件中间层的研发。特别是多种场景下的感知技术,一汽解放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吴碧磊认为一汽解放的技术开发处于领先位置。

 

解放研发了车辆异构控制器,实现系统冗余和横峰估算,这都是基于卡车独有的特征。今年6月,解放成功搭建了微服务模型,能够实现快速推送。

 

在高速公路、城市环卫和港口、矿山场景,都实现了大量里程实测,并把底盘数据提供给众多科技公司,各方采取合作开发、快速迭代的方式。

 

 

基于当前技术实力,一汽解放计划在2030年前,完成搭载模块化底盘、智能化总成、超低风阻驾驶室、中央集中式EE架构等全新平台开发,实现新能源“整车平台专属化”。

 

一汽解放将通过“传统车电动化”、“核心总成数智化”、“整车平台专属化”三步走,实现新能源整车产品力“中国第一、世界一流”。

 

 

至此,在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两大方面,一汽解放都从此前的布局中受益(“解放创领”技术品牌、“智慧动力域”品牌),并形成研发的连续性。

 

简单说,就是把一个难度非常大、时间跨度很远的大计划,分割成小片时间段、多个小任务模块的串并联组合,并与现实技术积累衔接,以此推进技术和产业开发。这是一汽解放对待宏大历史任务,所采取的现实主义态度。

 

一汽解放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视为历史性机遇。利用这次机遇,集合一汽解放乃至中国一汽所拥有的资源,与业内外合作伙伴一同,实现一汽解放的产品转型、一汽解放本身的战略转型,成为创新型技术企业、商用车全链条服务型企业。这也是“15333”计划所展现的战略雄心。

(文/《汽车人》张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