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 > 2021 > 2021年第11期

40%:新能源车渗透率目标

作者:
张恒
时间:
2021-12-24 15:27:29

 

中国的碳达峰目标是否会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逼迫合资品牌大规模出局?

 

文/《汽车人》张恒

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中对汽车行业专门提到: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方案无论是具体的任务目标还是达成的时间年限,都非常具体,里面规定了很多2025年的任务,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是: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在这次的《方案》里,罗列的目标都非常具体。

 

2021年全球气候的异常,尤其是自有气象探测以来的及其少见的“双拉尼娜”现象,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使得人们对这次能源转型的重要程度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在人类文明出现的一万多年之前,地球上数亿年来所有物种的灭绝现象几乎都可以归因为气候变化。但问题是,以目前人类文明的科技现状,并不足以应对全球哪怕是几个摄氏度温度的上升。

 

 

《汽车人》在这里归纳了《方案》中的一些主要的任务目标。

 

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到2030年达到5.1亿吨。

 

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左右,省级电网基本具备5%以上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

 

 

在交通工具装备低碳转型上的关键数字是“40%”。方案表示要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等。

 

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国家铁路单位换算周转量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0%,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在该消息发布当天,A股汽车板块盘中创出历史新高。比亚迪、长城汽车、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股价均创出新高。截至10月27日收盘,比亚迪市值达9200亿元,长城汽车市值达6200亿元,宁德时代市值达1.43万元。

 

 

而最受资本市场关注的则是美股特斯拉的股价一鼓作气冲破1000美元,10月26日收盘市值达到了1.02万亿美元。马斯克本人的财富也增长到了2700亿美元,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前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财富的2120亿美元。

 

中国汽车销量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为21.1%,1-9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为12.6%,较2020年的5.8%有明显提升。如果按照此次提出的2030年新能源车40%渗透率的目标,相比当前还有三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能源的来源是绿色能源,所以最为利好的实际是风能、光伏和储能这三大板块。实际上,它们才是近两天A股市场走的最好的板块。

 

《汽车人》认为不能忽视的是,虽然近几个月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快速增长,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缺芯间接导致的。

 

由于汽车芯片供应不足,车企把有限的芯片更多装配到新能源汽车上,这样可以赚到更多碳积分。所以说,这次全球“缺芯”潮,误打误撞地促成了近期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增长。

 

多家机构预测“缺芯”的问题将在四季度明显改善,届时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会到一个怎么样的程度?值得关注。

 

 

如果细分来看,中国品牌乘用车9月份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6%,而合资品牌乘用车的渗透率仅有3.5%。如果要在2030年实现40%渗透率,对自主品牌来说,显然不是什么问题;但对合资品牌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

 

中国的碳达峰目标是否会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逼迫合资品牌大规模出局?留给它们的时间不多了。

(文/《汽车人》张恒)【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相关信息

最新推荐

主办:汽车人传媒 | 汽车人网
ICP备案号:京ICP备18011211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366号
@北京青青艺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联系方式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連絡電話:8610-6343-5270
  • 郵便番号:100036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时刻
  • 最火最热的一线车
  • 讯,在这等你。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
关注汽车人传媒
  • 中国汽车先锋力量
  • 来这了解更多车讯